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海外知名的华人学者成中英先生,应邀于一九八六年一月上旬来北京大学等单位讲学,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同一些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座谈。成中英向国内同行介绍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国外研究中国哲学的现状和前景,还就“中国哲学世界化,世  相似文献   

2.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中英教授,是国内学术界知名的海外华人学者.自1956年赴美留学起,他就立志要“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重建中国哲学”.他创立了“本体诠释学”,致力于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1992年6月,成教授回大陆参加学术会议.6月19日,笔者应约随著名中国哲学史家方克立教授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访问了成先生,他集中谈了有关本体诠释学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1986年一月份,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名誉会长、美国英文《中国哲学》杂志主编成中英先生,应北京大学和中国文化书院邀请来京,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了九次演讲。演讲的内容涉及当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各自的得失、彼此的冲突及相互间的融合,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等问题。而演讲的中心内容则是成氏自己所提倡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成氏首先强调地指出方法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为西方哲学的演讲过程  相似文献   

4.
成中英以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的区分为视角,判定中西哲学传统之差异。在此基础上,他吸收并融合两个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建构了本体诠释学。本体诠释学以哲学诠释学、知识论诠释学以及中国古代《周易》中的宇宙本体论为其思想背景,包含本、体、诠释三个共为一体的基本环节。它试图以此贯通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以及中西两大哲学传统。围绕这两个贯通如何实现的问题,进一步深究其文本可以发现,本体诠释学实质上是以实用主义为基调、以黑格尔主义为思想框架的一种有关本体的思辨。深化这一理路,我们发现它将陷入怀疑论与独断论的两难选择,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  相似文献   

5.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成中英教授,是在国内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海外华裔学者之一。他自1956年赴美留学时起,就立志要“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以“重建中国哲学”。他所创立的“本体诠释学”,力图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并进而探寻创建未来“世界哲学”的道路。1992年6月19、20日,笔者随导师方克立教授在北京访问了成中英先生,就有关本体诠释学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问题同他作了比较充分的交谈。下面是这次谈话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学以遥承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在现时代谋求儒学之“第三期发展”而自任。由于西方文化构成了20世纪世界文化的主流,因而,如何在继承传统儒家之“真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援西学入儒学以推进儒学的现代化,构成了现代新儒学的时代课题。现代新儒学历经几代薪火相传,其间存在境遇虽有不同,学理义涵也一直是见仁见智,但其思想的脉胳可以说是始终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在这方面,成中英、杜维明、刘述先等第三代现代新儒家比之前辈不仅更具理论的自觉性,而且其入乎西方文化之内而又出乎西方文化之外的学思历程与知识基础也为他们…  相似文献   

7.
真主的存在 按伊斯兰教经典讲,真主是存在的,是真实的,是永恒的,是固有的,是无始的,是无形无影的。真主是穆斯林信仰的全人类的主宰,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真主是超时间、超空间的,是造化万有的,是化育万物的。《古兰经》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诠释学对于社会科学和现实研究的意义重大,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理性与德性作为概念处境出发的诠释,不但关照到主体与主体性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还可在其语言的言语行为作为情境的创制中,解脱现代技术社会已普遍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存在之痛。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对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一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一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学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对"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一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本体与对本体:中西哲学的诠释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西哲学的根本性差异是自本体思维与对本体思维的差异。所谓自本体的思维,是认为认知对象与认知主体无法分开,强调本体的自我呈现。而对本体思维则首先将存在视之为客观实有,然后去探究这客观实有的真实。自本体思维与对本体思维都是人的二重性存在的客观反映。对于对本体方式来说,它重视对人的工具理性式的生存状态的探究,而自本体则关心人作为价值理性的生存状态的探究。由于人的工具性层面与价值性层面不仅相互补充与依存,而且会相互涵摄,因此,未来哲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同时采取自本体思维与对本体思维的方式;而所谓中西哲学的融会与贯通,是指它们在各自保持自身的诠释学传统的基础上,同时理解与吸收对方的诠释学立场与传统。  相似文献   

11.
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即开始了社会公共生活,经过千万年的衍生和发展,各社会群体均形成了自我特定的公共秩序规范体系,表现人类特有的德性与理性之美,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社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社会流动的急剧变化,新旧秩序的交融与裂变,迫切需要新的社会公共秩序规约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公共生活保持在秩序之中。本文从分析传统到现代,从公共秩序是人类德性之美、人类理性之维、社会和谐之基、人类文明之要几个方面揭示了加强社会公共秩序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要途径,希望引起人们对公共秩序的高度关注,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习惯,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相承先秦儒学与宋明新儒学的发展,现代新儒家以谋求“儒学之第三期发展”而自任。由于儒学之第三期发展或曰现代新儒学是在儒家传统经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陷入“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零落困境之后兴起的,如何既保守儒家传统而又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衔接就成为儒学之现代复兴所面对的时代课题。如所周知,儒家传统素重道德理性或曰德性精神,而现代社会则以理智理性的发达为其基本特征。因此,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时代课题就进而落实为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对此,现代新儒家有着明确的理论自觉。第二代新儒家的重牟宗主将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纲领概括为“内圣开出新外王”,堪称是代表了现代新儒家的基本共识。这里所谓“内圣”就是儒家所素重的心性之学,而“外王”则是指以民主和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由于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鲜明地保持了德性优位性,而民主与科学则均是现代理性主义生活实体的产物,显然,“内圣开出新外王”实际上所论的正是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本体看,仁是全德,是本体之德。仁德包含规范,依规范而行是仁所固有的内容。规范是仁的呈现和展开。仁体呈现为规范,便由两种要素组成: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规范是仁的价值的重要载体,将仁的内在价值转达为明确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命令,强制人们去实现仁。它既受仁的内在价值的引导,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强制性。道德行为者要运用"经权相济"之法,坚持以善为指引,适度冲破规范形式的局限,以灵活的方式践行仁之爱人的原则和精神,回归道德本质。这样可以使规范与仁德实现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两种形态的对话理论: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方法论诠释学对话和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本体论诠释学对话。两种对话的宗旨分别在于作者原意的重建和理解意义的创造。这两种诠释学本身的限制暴露了对话的局限性:前者缺少意义的发挥,后者缺少方法的约束。完善的对话理论应该扬弃这两种诠释学理论,兼善原意的释读与意义的阐扬两个向度,且以德行作为价值诉求。德行诠释学视域中的对话乃是诠释学对话理论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试论理性的德性成就主义景怀斌,徐素琴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历史性的转型时期。由于时代、历史及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等原因,目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严重失范,人的丈化素质与现代化的需要不相适应。要改变此种境况,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个体认...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对“道”的诠释“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在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有生成论、本体论二重含义。生成论意义上的“道”似万物之宗 ,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之根据。关于宇宙生成论之“道” ,亦即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老子提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似万物之宗”的思想。此种生成之“道” ,指先天地而生且混沌未分的实体性存在。这里说“实体性存在”而不说“具体性存在” ,宜作辨析。具体性存在是已经生成之物 ,此具体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实体…  相似文献   

17.
成中英论伦理与管理庞世烨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是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思路上,他不再明确倡言前辈新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而是切实地讨论如何使中国哲学与文化具体...  相似文献   

18.
现当代关于德性伦理学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那里获得了重要的资源,亚里士多德本人的伦理学概念系统则在现当代的讨论中得到了继承与重构。但其中很多细节问题却无法在讨论时被完全兼顾。对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中本性与理性这两个重要要素做出考察,可以一方面展示它们在思想史上的传承和推进,另一方面探讨其中蕴含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霞谷是德性论者,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是贯穿霞谷著作的一条主线。其性情本源与全体之说认为"情其源头,性其全体,情其发处,性其用处",以批评朱子;其四端七情之说主张"四端亦有气,七情亦有理",理气性情合一,批评退溪的"主理"、"主气"之说;其良知说明确提出"恻隐之心即良知","以其全德之德而言谓之仁,以其本体之明谓之良知",将情与知统一起来,反对将良知"专属知识一边",主张德性之知即良知是由情感说明甚至决定的。霞谷很推崇儒家经典中的《大学》,其中尤其重视好恶之情,认为"好恶乃一篇之要",实即以德性为要,而德性之根本在情感。总之,"实心真情"是提高德性、实现万物一体境界的根本。这是霞谷对今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老子之道是一种本体论意义的道体,这已成为学界共识。那么,这种道体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又该如何从完整的意义上理解它,以便更贴近老子道论哲学思想的主旨?笔者认为,老子道论哲学存在着一个坐标体系:如果说其纵坐标是存在本体的话,那么其横坐标则是价值本体;老子之道是存在本体与价值本体的统一。从纵坐标上说,道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本体,是相对于形而下的具体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