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元春 《法音》2002,(11):13-23
都市佛教,是近年来热谈的话题。但是,目前还很少看到系统的文论。究竟什么是都市佛教,其现状、特点、作用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随着社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大都市的不断形成,以及佛教信仰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它的探讨与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谈三点看法,而且主要根据对居士们的调查进行分析,提供给大家讨论。一、都市佛教的信仰结构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结构,都是由内在的与外在的因素共同组成的有机信仰体系。内在的因素是信仰的观念、思想、感情、体验,是精神内核、活动基础、理想追求;外在的因素是信仰行为…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  相似文献   

3.
宗教图像把经验与超验、真实与虚幻、欲望与禁忌等二元对立要素组织在同一观照过程中,并通过价值联想的方式构建一个经验事实。这种价值联想是对观视者自身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经验的组织、提炼与整合。宗教图像把语言构造的教义理念的核心部分,物质化地凝固在一个有限的、可感知的局部空间中,让信众在知觉图像的过程中感受宗教,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引导和教化信众。而作为宗教信仰的象征符号,任何一个宗教图像都可能面对两种潜在的观众:信仰者和非信仰者。从非信仰者的角度审视宗教图像,人们依托的是自己特定的知识经验背景和以往世俗生活意义进行注解,寻找其宗教学线索和宗教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而对于信仰者而言,每一个图像的知觉都试图唤起其内心的感验与参悟,即体验和拥有宗教。本文以藏传佛教六道轮回图为例,通过投射分析,说明宗教图像在两类不同观者内心唤起的不同心理释义过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宗教图像教化功能的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著名宗教学家吕大吉先生研究指出,宗教的构成既有其内在要素——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宗教的情感和体验,也有其外在要素——宗教的行为和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据此,宗教的内外要素相辅相成,内在要素指导外在要素,外在行为实践内在思想。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型。在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以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体系为例,就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作一初步的探讨。我想这对于深入把握佛教文化的内在特质、基本精神、特定功能和未来走向,是有意义的。探讨佛教文化体系,首先要对什么是佛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作出明确的界说。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现实关联。明初扶持正统宗教与镇压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政策使庐山传统佛教信仰中心——东林寺由修复走向没落。而帝王在庐山的神灵塑造活动使天池寺骤然兴起,地方信仰在此基础上得到重构。明中后期,庐山天池寺的国家祭祀活动逐渐泛化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天池寺成为新的地方佛教信仰中心。这一个案说明明初宗教依附于政治,神权从属于皇权的政教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强化宗教控制的过程中,庐山佛教信仰中心的空间转换与信仰重构使地方信仰成功纳入新兴王朝规制之中,国家由此实现了对宗教及地方社会的有力控制。  相似文献   

7.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人人都在追问 ,生的眷恋 ,死的恐惧 ,时刻萦绕心间。生与死 ,是人生的首要问题 ,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 ,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 ,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 ,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 ,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在中国 ,儒道释三足鼎立 ,而儒者慎言生死 ,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二者虽经千余年冲突交融、异中求同 ,但差别仍是很大 ,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宗教的基本形态应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来看,其中内在形态由宗教的教义体系、宗教的修道体系和宗教的心理结构三种要素构成;外在形态由宗教信仰者、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三种要素构成。两个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新加坡的道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凡是多神信仰,以神明、祖先、鬼为祭祀对象,以华人传统伦理道德为宗教义理,以道教斋醮科仪和扶乩降神为与神鬼界沟通手段者,都可以称之为道教信仰者。因为道教本身的包容性、宽泛性,易于出现分化的教派或教团。比如德教、一贯道等等,他们制定出自己的宗教制度、神明体系、信仰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的民间教团,也有学者称之为秘密教派。另有一些庙宇组织有着共同的神明崇拜体系、宗教仪式、道德理念,虽然制度化的形态尚不完整也不稳定,但已具备基本要素和雏形,此种信仰形态可称之为信仰群,如黄老仙师信仰、九皇大帝信仰等等。本文以新加坡的黄老仙师信仰为例,分析新加坡华人社会这一处于道教和民间教团之间的信仰群特色,并以此来探讨新加坡华人道教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宗教人类学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传统向来强调从发生学、结构功能、象征符号等"非信仰传统"切入思考,属于一种对宗教表象的外部性观察。是否有可能走向一种内部性理解的路径,去思考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呢?这种研究进路尝试接近、走进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以此理解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动力等。从本土概念"修"入手的修行人类学,是我们正在开启的研究向度!邮发代号:2-2994  相似文献   

11.
情感失落与精神整——一位下岗女工佛教信仰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春 《法音》2002,(1):41-48
任何人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情态和个性特点的形成,都不是无本之木,而是与其社会阅历及其对生命的体验密切相关的。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性因素,若想弄清其信仰价值取向,必须了解信仰者生活的全部,即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物质与精神领域的真实状况和期求。为此,我针对不同生存环境中的佛教信仰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作为“社会性社会弱者”四个具体社会群体之一,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佛教信仰,是我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狄明 《天风》2006,(9):34-37
宗教是感官的直接性和精神的抽象性的某种独特的混合,这样便形成了一定的情感的张力,一种特别真诚和稳固的内在关系,一种面向更高秩序的主体立场,这才是和谐的真谛。在俗世缺乏道德权威的情况下,道德法则便以圣主的诫命的面目出现了。宗教仪式中把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溶为一体。宗教作为社会分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培育社会道德中具有高效率。基督教与我国其他宗教一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现代社会分工赋予的角色。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是一个无时不在的监督者, 在监督缺失,监督不力的地方,需要一个镶嵌在内心的至高无上的监督者。民众心中神祗观念根深蒂固,爱国的基督教的发展是对信仰真空的填补。  相似文献   

13.
自明代中叶以来,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无法提供适应其变化的产权、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于是,在功利主义私人化的影响下,以儒释道为核心、社会舆论为保障的传统信仰体系出现了危机.作为一支从传统信仰中脱颖而出的势力,文昌信仰在完善传统信仰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同时,也为政府对抗具有潜在威胁的民间宗教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宗教信仰的形态复杂多样,从原始宗教到我国本土的道教直至体系完备的世界性宗教,都有相当数量的信仰者。长期以来,各种形态的宗教同时并存于不同民族之中,与各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影响面广、情况复杂,因此,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关系到众多信仰者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的安定。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是一个历…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原因会信仰宗教?基于中国宗教信仰较为弥散的特征,通过对中国宗教调查的数据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因果报应信仰作为入手点,通过对信仰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考察,表明在农村地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与相信因果报应有正相关关系,从而支持了宗教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积极的现实的补偿的观点。作者还强调,在研究中国宗教时,要将宗教信仰的"意义"探究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加以结合。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宗教成为了所谓"第四波恐怖主义浪潮"的主要动力。宗教与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这既体现于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又可以从宗教体系本身找到根源。宗教恐怖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宇宙战争"、"表演性暴力"等。宗教与恐怖主义的联系,主要因于其认同和意识形态功能。在恐怖主义的框架中,宗教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而且,由于其超自然的联系,宗教比一般的世俗意识形态更具煽动性,也更具影响力。宗教恐怖主义的本质则在于政治暴力或暴力政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当代民众信仰状况与社会安定意识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幼穗  李双 《心理科学》2004,27(1):31-33
信仰是个人深层的、稳定的行为导向体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本研究根据信仰的内容,将信仰划分为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神灵信仰。从天津市选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被试745名,对他们的信仰状况与社会安定意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众的社会安定意识与其物质、宗教神灵信仰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与其精神、国家社会信仰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社会安定意识的因素为保障制度不健全、对挫折的不良反应、社会治安状况差、官员腐败、分配不公、责任外归因。  相似文献   

18.
宗教作为精神世界的一种希望与寄托,有着超性的因素和高尚的价值。信仰生活若在正常的范围内运行,将对时代的文明、进步,社会的稳定、发展,人类的道德建设、法治的健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信仰生活脱离了法律的约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信仰者将会走上极端,成为人类社会动荡的根源。比如宗教极端主义者、宗教战争贩子,他们歪曲信仰实质,断章取意,篡改教义、教规、利用圣战,为世界制造着恐怖和灾难。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就非常具有远见卓识,高度重视宗教工作的开展,制定出了适应国情发展的宗教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东正教信仰与俄罗斯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俄罗斯命运是俄罗斯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苏联解体后人们极为关注的现实问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从俄罗斯民族心理特征、俄罗斯性格特点、俄罗斯理念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极为深入的探讨,其中先哲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遗憾和迷茫。依笔者看来,俄罗斯的命运显然并非某种神秘的天意支配下的历史演变,而是以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俄罗斯各民族在历史创造活动中由自身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历史轨迹。在众多因素中,东正教信仰是决定俄罗斯历史命运的最根本因素,而透过对东正教信仰的多方位分析,是解开俄罗斯历史之谜的钥匙。本文试就东正教信仰与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觉醒、民族的性格形成、社会结构确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法律制度制定等方面内在关系的分析,揭示出东正教信仰对俄罗斯历史命运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打开信仰者心灵的钥匙——论宗教语言的象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宗教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宗教语言,不仅包括在宗教的典籍和各种宗教性质的活动中,信仰者之间彼此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且还包括实物符号和动作、行为符号,这些都可以视为"宗教语言符号"。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