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音》2015,(12)
<正>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是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跋陀在少林寺开创了律和禅两大传承。约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至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首倡禅宗,后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被誉为"天下第一祖庭"。唐代时,新罗僧人惠超曾在少林寺向法如禅师求法,新罗僧人慧昭在少林寺琉璃戒坛受具足戒。之后,又有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曾到少林求法,明代的陈  相似文献   

2.
正中西方的宗教都要为人类解决以下问题,如何解释世界?如何安身立命?如何规范行为?如何践行理念?当下的少林寺开展了有益探索,以开放、圆融、对话、服务的形式立足国际舞台,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为了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建。永平元年(506),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北魏孝文帝孝昌三年(527),达摩驻锡少林寺,首倡禅宗,被称为"禅宗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  相似文献   

3.
邹相 《中国宗教》2018,(4):46-47
交流是文化的生命,少林寺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少林寺开创者跋陀、禅宗初祖菩提达摩都是印度高僧,日僧邵元、德始,新罗僧惠超等都与少林寺有着不解之缘。近20余年来,少林寺一直注重“文化走出去”,通过各种有益的模式,走出国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信的佛法,宣扬少林文化。  相似文献   

4.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少室山,为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菩提达摩于少林寺面壁9年,传法慧可,史称达摩为中土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禅宗祖庭。此外,少林寺更以  相似文献   

5.
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地处中国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与都城洛阳隔山相望。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有两位高徒,一为慧光,律学巨匠;一为僧稠,被誉为"葱领以东,禅学之最"。  相似文献   

6.
正交流是文化的生命,少林寺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少林寺开创者跋陀、禅宗初祖菩提达摩都是印度高僧,日僧邵元、德始,新罗僧惠超等都与少林寺有着不解之缘。近20余年来,少林寺一直注重"文化走出去",通过各种有益的模式,走出国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信的佛法,宣扬少林文化。本文以少林文化走进北美地区为例,略述少林文化被北美主流社会接受的殊胜之处。  相似文献   

7.
光祖 《佛教文化》1995,(5):41-41
高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印度高僧跋跎来到中国,孝文帝为安顿其落迹传教,在小室山阴的丛林中为之建造寺院,少林寺由此而得名。关于小林寺创建的年代,据宋代《太平寰宇记》等众多史志记载,均为北魏太和十几年(公元495年),这个建寺年代一直沿用至今。新近,学术界根据《魏书·释老志》的记载,对少林寺创建的年代提出质疑,并认为少林寺应建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对此,我们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天地中嵩山上照见山居青瓦白墙尖塔楼音乐大典禅宗蓝山谷禅园蓝天三重境界让山居慢生活的典雅悠闲恣意流转!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在嵩山建少林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梁武帝年间(520-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东渡"一苇渡江"后在少林寺面壁  相似文献   

9.
延琳 《法音》2014,(11)
正河南嵩山少林寺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禅宗的祖庭,也是少林禅医的发源地。少林寺的千年传承与传奇留给后世无尽的遐想:佛门禅宗的经典故事、保国卫民的慈悲义举、强身健体的精湛武术、历史悠久的佛门文化遗产等等,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少林寺独特文化。此外,少林寺一向有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襟怀和传统,《易筋经》、《洗髓经》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养生经典,少林佛医更有"中国佛门医宗"之渊源和美誉。  相似文献   

10.
张海沙 《法音》2008,(8):14-18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南宗禅在中唐时已成天下流布之势。禅宗标明自己是教外别传,从印度传到中土来并非是通过典籍的承载,而是以心传心——禅宗的传宗是在人与人之间完成的。从印度到中土,禅门推出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菩提达摩。他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相似文献   

11.
宗教活动在和林有相应的展开,有兴国寺等寺院。河南嵩山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在中原地区有巨大影响。1248年少林寺住持、中兴之祖雪庭福裕禅师奉蒙古政权之诏,北上蒙古上都和林,住持兴国寺。资料记载雪庭福裕在和林又创建了一所少林寺,号称北少林寺。雪庭福裕是元代汉传佛教与蒙古政权相结合的具有代表性的高僧,而禅宗祖庭少林寺在和林建立北少林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12)
正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每个宗派都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后,经过中印乃至西域各国和日韩僧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实现了本土化之后逐渐形成的。这些译传印度佛教并努力促成本土化的高僧,在宗派形成之后被尊为祖师,他们当年创立宗派的寺院则被尊为祖庭。于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各有其祖师,各有其祖庭,也就各有其宗派的法脉和祖庭的文化传  相似文献   

13.
(禅)(宗)禅宗的传法定宗之说始于唐,道宣作《续高僧传》时(贞观十九年)尚无此说。不独禅宗,佛教各宗派的严格划分,在中国都是隋以后的事情。但《续高僧传》中却有《习禅篇》六卷,其中说到:菩提达摩所传禅法教理,慧可、道育以后渐流天下。这个北魏时候曾在洛阳、嵩山等地弘法的南天竺僧菩提达摩,后来被人尊为东土禅宗初祖。五台山同达摩无直接关系,有关的是略晚于达摩的禅师僧稠(480-560)。僧稠是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修禅讲究观身、观受、  相似文献   

14.
邹相 《中国宗教》2022,(2):60-61
作为禅宗祖庭、中国佛教名刹,少林寺自公元495年建寺以来,有序传承至今,积淀深厚。作为少林功夫与少林文化发祥地,少林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挖掘少林文化的历史内蕴、厚重内涵与时代价值,进一步认知与诠释佛教中国化,少林寺积极开展“少林学”研究。“少林学”概念最初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提出,得到季羡林、饶宗颐等多名国学泰斗的认可与支持。  相似文献   

15.
邹相 《法音》2019,(8):73-76
正2019年7月17日至18日,由嵩山少林寺主办的"少林寺与禅宗祖庭"学术研讨会在少林寺举行。禅宗祖庭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禅宗二祖寺方丈绍云长老、禅宗三祖寺方丈宽容法师、禅宗四祖寺方丈明基法师、禅宗五祖寺方丈正慈法师、南华禅寺方丈传正法师等诸山长老,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12)
普贤,梵语Samantabhadra(音译邲输跋陀或三曼跋陀)的意译,亦译遍吉,为印度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的诸多菩萨之一,亦是中国佛教界和信佛者崇拜的四大菩萨(普贤、观音、文殊、地藏)之一,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显圣应化的道场而闻名于世。普贤之成为中国佛教中被崇拜的主要对象,即在于他具有“十大行愿”的无量功德。“十大行愿”出自《华严经》,内容是: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  相似文献   

17.
根据习惯的说法,中国的禅宗是从印度直接传过来的,在《景德传灯录》中又有"拈花公案"之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人天百万众前拈花示众,大众茫然;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世尊便传给他"不立文字"的"正法眼藏",并付衣为证.禅宗就这样地以迦叶尊者为第一祖而代代一脉相承,且自标为"教外别传".直传到第二十八代达磨大师时,恰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达磨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经广州而至金陵,在金陵会见了梁武帝,但语不投机,遂北行达魏,止息嵩山少林寺.壁观之余,以"二入四行观"教人.后来大师把自己在印度继承的"教外别传"的祖位授给了一个叫慧可的中国高僧,并付以《楞伽经》印心.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弘忍最后传给了慧能大师,他是东土禅宗之第六祖.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影响于中国佛教最大的是他,光显禅宗的是他,使佛教摆脱教条主义的是他,使佛教深入生活和中  相似文献   

18.
正水西是皖南佛教的发源地,是中国佛教传承的缩影。举办这次论坛,就是希望能够继续发掘水西佛教的深厚积淀,让水西佛教在新时代焕发新光。一水西佛教,是指在南北朝时期围绕安徽泾县水西山寺院群而逐渐形成的佛教文化。水西佛教在安徽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是中国最早传入佛教的区域之一,东汉时期的楚王刘英在此传播佛教;东晋时期庐山刘遗民在此开净土信仰之先。在唐代,水西地区成为禅宗重镇,临济宗祖师黄檗希运创宝胜禅寺弘扬禅法,宝胜禅寺因此被尊为临济宗祖师道场,享有禅宗"皖南第一古刹"美誉;迄至明代,这里不仅有高僧季潭宗  相似文献   

19.
魏武 《法音》2007,(3):66-66
新华社新德里2月12日电(记者魏武)二月的印度比哈尔邦那烂陀,气候依然温润宜人。12日,来自中印两国的300多位高僧和官员在此举行隆重仪式,庆祝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竣工,共同向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功勋卓著的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致敬。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2,(7)
少林寺位于高山西麓,面时少室山,如草屏端立;背依五乳峰,形势绝佳。寺前小澳,洛游东流,苍松草柏,风景宜人,故有“世外桃源”之称。寺始建于书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耗建此寺安奉印僧跋陀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