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般若波罗蜜 8.1 大乘空宗的玄学理论: 大乘空宗的玄学理论集中在般若波罗蜜。般若一词,梵文本义即知识、智慧之意,但是这里所说的般若智慧并非一般人的智慧,它是一种很神秘的宗教智慧。得到般若智慧,自然具有五神通、六神通等超越能力,前面五种波罗蜜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般若波罗蜜。单是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  相似文献   

2.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民族心理的相左,不同的人对“忍辱”的理解往往并不相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是某~行为,有的人说是忍辱,应该提倡;有的人都是懦弱,应该摒弃。比如“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的做法,佛教徒认为很好,非佛教徒则不以为然。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呢?我认为主要是各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不一样造成的。现在,有的…  相似文献   

3.
目次一、关于翻译及作者二大乘小乘、三、檀波罗蜜四、尸罗波罗蜜五、■提波罗蜜六、毗梨耶波罗蜜七、禅波罗蜜八、般若波罗蜜九。  相似文献   

4.
大乘菩萨道思想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般学界咸认为大乘菩萨道是在西元前后才建构起来,但有种种迹象显示,远在原始佛教时期就可见大乘菩萨道之端倪。本文欲从形成佛教的外在条件与内部因素来分析:大乘菩萨道思想在原始佛教就已有萌芽的征兆。  相似文献   

5.
心皓 《法音》2008,(9):20-24
佛教三部大经之中,《法华经》历来被誉为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倡导修行以一佛乘为归.将大乘菩萨行者称为佛子、如来使。经中把佛子定义为明了佛乘、修习六度的菩萨,佛子应当具足定慧双修、精进求道、忍辱大力、对机说法等等的德行。关于佛子这一名称的来由,《法华经·譬喻品》说到,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应三请方说的一乘妙法以后.欢喜表白说:“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相似文献   

6.
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是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有诸多共同关注的领域,所以在三个方面具有互证的可能:一、当我们撇开空间概念来思维和理解时间时,即时间不再流逝,物体不在时间中运动和变化,人可以长生不老,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正是大乘佛教法界时空的真实写照;二、思维实验的本质是抛弃有关空间的概念体系和语用传统,大乘佛法认为语言和文字是魔业,甚至佛言祖语也是魔业,所以应该被抛弃;三、人的认知过程基于身体特征,凡夫成佛的障碍是"我执",即执着于自己的身体,破除了我执,凡夫就成佛了。科学与佛法并不是互斥的,至少相对论的三个佯谬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乘佛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7.
陈勇 《宗教学研究》2007,(1):198-200
《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世所公认。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包括了佛法修行所需的信、解、行、证、果,可谓大乘佛法修行之宗纲,对修行具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他宣扬的思想不仅打通了中外佛教之路,也真正把大乘佛法传遍于世。他通晓中、梵、巴、英、日、藏六种语言。他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出力至巨,三度主编《海潮音》杂志,并襄佐太虚大师设立世界佛学苑研究部。他曾参与创立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并代表中国佛教界参加首届"世佛联"大会,成为中国首位"世佛联"执委会成员。他曾两度出国讲学,在东南亚和南亚弘扬大乘佛教,享有盛名。他是国际弘法讲学的先驱,是推动现代佛教国际化的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9.
学诚 《法音》2014,(11)
正"道次第"是一种统合佛教各宗教义的理论体系,更是一个整合佛教各派法门的修行路线。历史上,大乘佛法自印度兴盛,逐渐形成了中观、瑜伽两大支派。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译经家——鸠摩罗什和玄奘,同时也身居当时中印佛教界的顶严,各自系统翻译传布了中观、瑜伽两派的根本经典,为汉传佛教打下了深厚的大乘根基,荫泽至今。说中观、瑜伽是汉传佛教的直接源头,应不为过。不过长期以来,人们更多注意的是双方在空性  相似文献   

10.
理净 《中国宗教》2022,(2):48-49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现今流行的版本为南朝梁代真谛译。这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为发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论书。《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大乘佛教思想的建立有很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思想发展,而且影响了中国佛教整体思想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石春让  赵亚茹 《法音》2021,(11):23-2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以下简称《观经》)是一部重要的汉译大乘佛教经典,经中叙述了佛陀为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佛子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进而成就佛道之言教。这部佛经一般被认为是"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但从现有的一些文献记载中可知,该经的译者并非一人,而是由多名译者合作译出,其中还包括一位日本僧人灵仙法师。  相似文献   

12.
浅说布施     
浅说布施四川尼众佛学院隆辉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  相似文献   

13.
四、尸罗波罗蜜4.1 大乘并不重视戒律:尸罗即戒律,大乘僧人并不太重视戒律。大乘初起时秘密撰造了许多所谓佛说经,又公开撰造许多论书,但是并不忙于订定自己的戒律条文。后来也有托名弥勒造《大乘菩萨戒本》,那是后来很久的事情。而大乘初期,他们的僧众出家还必须到某些部派寺庙里受戒,才能正式取得比丘身份。大乘僧人所学习的戒律也是以某些部派戒律为课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独有的毗奈耶,足见很不重视。《论》对尸罗波罗蜜的说明是“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  相似文献   

14.
我的判教观     
济群 《法音》2009,(5):22-26
本文以皈依、发心、业果、戒律为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以解脱为三乘佛法的核心目标,以菩提心为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以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为学佛修行的后保险。这一定  相似文献   

15.
浅释六波罗蜜名义修学佛法,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六波罗蜜多属于第三阶段——行,是大小乘共修之法门。“波罗蜜”华言度或到彼岸。二者名异义同,果能超越生死之海,则已证涅槃;果达于涅槃之彼岸,则不复沉溺于生死苦海无疑。六法者:一名布施,梵语檀波罗蜜,檀是檀那之略,译为布施度;二名持戒,梵语尸波罗蜜,尸即  相似文献   

16.
印度的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发展、流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菩萨信仰。以文殊菩萨是结集大乘经典和受持般若经的菩萨,故说他是大乘空宗的肇始人、般若智慧的化身。因此,文殊信仰就是随着大乘经典特别是般若经和华严经的流布而从印度东南传到南方、西南、西北、北方、东北方等地。  相似文献   

17.
《大乘庄严经论》是法相宗重要论典,全论共分二十四品,内容包含佛法从学到悟,从求到弘,从修到成过程中几乎所有问题及解答。其第十三品"弘法品"专门对弘法及弘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说。本文从传播学视域入手,借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对"弘法品"十二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初步勾勒了佛教传播独特的传播模式及体系,总结了佛教传播五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佛教的社会福利事业 佛教徒服务社会、济度世人的行为是有教义做理论基础的,并不只是一般宗教性的善行.佛教徒的主要修行德目是六波罗蜜(六度)与四无量心.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智慧).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四种心态的充量至极.这些德目包含两类内容:  相似文献   

20.
印顺法师的《修身之道》形成了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系统看法。与传统儒家将三纲领视为由内向外的推展不同,印顺法师将三纲领视为由外而内的落实,与大乘"三心"相近;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续善根"一样,其意义与佛教的正见相似,但远不如佛教的正见更为究竟、彻底和殊胜;格物是儒家致知的手段,不如佛教修得正见的方式来得真实;他对大学的诚意慎独非常欣赏,比之于佛法的戒学修行,但认为佛法的理论和方法也更有效率;正心就是定,孟子的"养气"就是定的一种境界;儒佛二家都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等于佛法的修慧,只有大乘佛法,才开显了究竟的修身之道;在印顺法师看来,儒佛二家都以利他作为出发点,但利他的方式则有区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是从佛教立场理解和审视儒家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