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北京市哲学会和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秦汉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5月27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与会学者主要就秦汉时期的哲学问题交换了看法。并且,对于与之相关的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哲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本次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大致涉及六个方面问题:(1)从秦汉时期的哲学与宗教之关系,来看儒家思想的性质及其宗教观。(2)从秦汉时期的哲学与少数民族哲学之关系,来看少数民族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3)从秦汉时期的语言哲学的…  相似文献   

2.
寒食散是秦汉时期方仙道的产物。寒食散大略经历了先秦秦汉之初的“成仙”、东汉之“疗疾”、魏晋之“兴奋”、魏晋之后之“服毒”四个功能的演变。寒食散在魏晋时期,被玄学“物化”。它的“医道”思想,主要体现于方仙道与魏晋玄学。  相似文献   

3.
先秦秦汉丧葬习俗中的数术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先秦秦汉时期丧葬习俗中的数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先秦秦汉时期数术行为在丧葬习俗中的表现、地位,并对数术行为存在的社会原因、思想文化基础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秦汉时期儒学在交趾的传播概况,分析了儒学南传交趾的特点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写秦汉新道家是研究秦汉时期的一个学派,所谓秦汉新道家也就是黄老道家。本文想就这个学派的形成问题作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秦汉儒家文化思想,渗透在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生产、生活、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体察、把握秦汉设计中的儒家文化思想,并以此镜鉴时代性、开放性、国际化大背景下设计理论、设计行为、设计范式、设计伦理流变,以使其保持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周易》本经及大传的结构编排与战国秦汉时期几种散文的体制存在密切联系。《周易》本经的对卦式结构对《吕氏春秋》和《说苑》的体例有明显的影响。《吕氏春秋》包涵宇宙意识的结构框架与《周易》本经沟通天地人的编排特点具有承传关系。秦汉散文序在书末的体例,源于《周易》传文附在本经之后的编排方式。以《周易》为代表的经传合编体例对论说文体制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篆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秦汉印是篆刻史上永恒的经典。自元代赵孟頫、吾丘衍推崇"印宗秦汉"观点之后,秦汉印的创作手法及风格影响了此后历朝篆刻艺术家。明清时期,随着秦汉印审美观的确立和篆刻理论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篆刻艺术出现了许多流派,很多篆刻家通过研究秦汉印的风格技法,对于秦汉印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进而融合了自身的体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篆刻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齐国田氏后裔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国田氏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影响和统治齐国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公元前221年,齐虽为秦所灭,然田氏未亡。秦汉时期,分布在齐地、关中、江东和中原等地的田氏后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本文经过梳理考证,对秦汉时期田氏后裔的活动情况大致勾画出一个轮廓,以此来探讨齐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白春霞 《管子学刊》2012,(3):102-105
战国秦汉时期的龙信仰正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首先龙在战国时期的神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或是神仙的坐骑或为凡人成仙升天的媒介,对神仙思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秦汉时期,龙因为具有神圣、威武、神秘等特征而为皇权所利用,成为皇帝的象征,由此与皇帝渐渐关系密切起来。同时,与此并行不悖的龙王信仰也开始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曾存在一种特殊的皇帝祭祀制度,在地方县道或郡国设立皇帝庙进行祭祀,可称为地方皇帝庙制度。不同于太庙,地方皇帝庙的祭祀往往由地方长官主持,其性质应属于非血缘人鬼祭祀。先秦、秦汉非血缘人鬼祭祀的对象均为有功于民之人,秦汉地方皇帝庙则祭祀功德茂盛的皇帝,并打破非血缘人鬼祭祀的区域性限制。遍布全国的地方皇帝庙形成秦汉帝国的皇帝崇拜。  相似文献   

12.
秦汉易学思想的发展张涛本文所谓秦汉易学思想,是指秦汉时期通过解说、诠释《周易》经传,借鉴、吸收易学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理论学说、思想倾向,涉及当时宇宙观、历史观、人生理想观、社会政治观等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与单纯经学意义上的易学及晚近出现的易学哲学互...  相似文献   

13.
上海近代佛教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这一历史时期,是自秦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变化最激烈、最深刻的时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过渡和转型的时期,也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玉璜初探     
组玉佩是商周秦汉时期十分盛行的一种佩玉形式,统治者不仅以此标榜自己的行为品德,而且以此象征自己的身份地位。玉璜是组玉佩的重要构件之一,文献多有记述,发掘出土的数量也较多。本文初步考察了其形制变化规律,并对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双首龙形玉璜的内在含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演变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诚信观在春秋以前萌芽,形成于春秋至战国时期,秦汉时期被规范化,宋明时期具有强烈的哲理化倾向,到明清时期走向了实用化的道路.中国传统诚信观具有强烈的自律倾向、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单向的道德义务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古代声乐艺术的不断完 善和成熟。秦汉以后,宋元以前这段时期,歌唱和舞蹈进入了空前的合作,大型歌舞成了这个时期艺术形式的主流。宋元以后,戏曲、曲艺艺术兴起,又逐渐成为了歌唱艺术的主流,尽管如此,宋元以后民歌和艺术歌曲同样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明清的民歌极为丰富。因此,我们把秦汉以后,明清以前这个时期划分为“古歌舞时代”和”戏曲时代”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地域的风俗习惯与该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曾是泱泱大国,齐国人也颇有大国风范,然而,秦汉时期的却有人认为生活在今天山东大地上的齐人为人行事惯于权变诡诈,这是对齐人的污蔑之词,还是齐人的行为和风俗确有其事。本文试图从齐国发达的兵学传统和田氏代表人物的风格两方面入手来解说秦汉时期出现的“齐人多变诈”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雕塑经过夏商周先秦四个时代,到了秦汉时代出现了雕塑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题材范围广泛、制作规模较大、风格沧桑厚重。通过资料的查阅,其雕塑艺术的特征与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了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秦代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如磐石的文化支柱。其全面发展的社会现状,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在那个时期,雕塑和绘画的艺术水平非常高。在雕塑艺术方面,以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雕成就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在先秦至秦汉时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以后历代又在其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我们今天来回顾秦汉时代,想到我们的祖先在那么早的年代已经创造了如此灿烂的伟大文化,确实感到无比自  相似文献   

20.
<易>在秦汉之际,特别是两汉时代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是被人们长期地忽略了.事实上,<易>不仅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诸多流派,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融合与发展,而且也影响了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定型.秦汉时代出现的思想大融合是在<易>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大融合.秦汉时代大一统的人文政治环境是其思想融合的社会历史背景,而<易>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思维模式则是秦汉思想融合的理论依据.<易>作为群经之首,不仅是汉初道家和黄老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汉代儒学复兴的哲学基础,甚至包括其后的魏晋玄学也未能从<易>的巨大影响中摆脱出来.因此,研究<易>在秦汉思想融合与流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入认识秦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秦汉思想的本质和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