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人",多像两个人的身体在相互支撑着。不过,右边的那一个似在支撑着左边的那一个。若没有这一支撑,"人"就有可能要倒下了;若其中一个离去了,剩下的这一个也难以立稳。小时候,左边的那一个肯定是我,右边的那一个肯定是母亲。过去,是母亲用她的整个身体在支撑着我。后来,母亲走了,左边的那一个换成了妻儿,右边的成了我。将来,我老了,老伴也去了,右边的那一个又成了儿女;儿女老了,又换成孙子孙女……若没有一代代人的相互支  相似文献   

2.
正一一天中午,有个学生找我请假,他说他想利用中午时间再在教室里做一会儿题。按理说,午休时间就得休息,谁也不例外。可是,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肯定有他没有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就同意了。午休快要结束时,我先去了一趟教室。我想知道,一个中午,他究竟在教室里做了些什么。我一进门,他就兴奋地朝我炫耀:"我终于解出了这道数学题。"那兴奋劲儿不亚于当年哥伦布发  相似文献   

3.
李时珍装贼     
正明朝时,文泉城有个在山西太原做生意的商人,年底准备回家过年。他把银子装进口袋,背上一把雨伞,就匆匆上路了。这天他走到中条山脚下,感到有些头昏。正巧这时,他看见山坡上有一个采药草的中年汉子,便呼喊道:"老兄,你采药草是为换银子的吗?那就别采了。只要你把我背过中条山,我给你的脚钱准比你采药强得多。"不料,中年汉子摇头说:"我不  相似文献   

4.
老榆树     
正一天晚上,清夜无眠,书海泛舟。读了一阵《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以后,竟突然想起机关后面的那棵老榆树,那粗黑的身姿、那深深的皱折、那凝重的篷冠,使人产生一种苍凉感。我一支接一支地吸烟,不知为什么。老榆树也又长一岁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走进这座城市的一栋红砖房,名曰广播站。砖房的西侧便有这棵榆树。不知道这棵树是野生的,还是谁栽的,反正那时候正壮实,生生不息,勃勃不已。但它很孤  相似文献   

5.
我为女友小丽介绍了一个对象——小张。这天,在我家里,他俩见面。我来了个开场白之后,便撤到外屋去了。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就见小张低着头走了出来,他告诉我要赶回部队去开会,便走了。我忙进到里屋问小丽:“你看小张这人怎么样?”小丽说“人还不错。”“那你怎么也不起身送送人家?”我说。“还送啥,才坐了半个小时,就急着要走,准是他没相中我呗!”我发现桌上有张纸条,便问:“这是什么呀?”“哦,他说,他晚饭后一般都在宿舍里,他宿舍旁边就有个电话,他说着说着,就在纸上写了起来。”“这写的是电话号码呀!”“是吗?”我又问:“你刚才是不是没怎么说话呀?”  相似文献   

6.
正在古城一家玉石店,一进门就看中了老板桌上的一方笔洗。没什么缘由,就觉得拿在手里,放不下来。老板胖胖的,笑起来很单纯。我问这笔洗的价格,他愣了一会儿,然后摇摇头,说不卖。我大笑几声,表示不信,不卖?那你把它留给谁?接下来,他一句话让我始料未及:"天天赚钱也很烦,这是个好东西,我留给自己玩的!"  相似文献   

7.
说有一个人将"泰山"二字错念为"秦山"。另一个人好心指出他念错了。此人偏不认错,并说:"我们找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问个明白,如果是我错,我就请你吃饭;如果是你错,你就请我吃饭。"于是二人找到了老先生。老先生听完事情的来由,便说:"是念‘秦山’。"那念错字的人得意了,说:"该你请吃饭了。"  相似文献   

8.
正那一年,我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毕业,幸运地被当地一家知名的公司录用,进入市场营销部工作。当然,首先要通过一个月的试用期。部门主管是一名不苟言笑的中年男子,他常常半眯着眼睛,有时却透射出仿佛能洞穿一切的眼神,这让他原本就冷峻的面庞显得更让人生畏,尤其是对我这样的职场新人来说。入职后的第二天,我便亲眼目睹了他的严厉。在讨论一个营销的策划案时,一个同事提出了  相似文献   

9.
准时赴约     
正周末,我受邀去参加一场饭局,正好搭了同事的顺风车,便早早到了酒店。因为到得早,我便独自在包厢里百无聊赖地刷着微信。当朋友到的时候,他惊讶道:"听服务生讲,你都到了一个小时啦?""那必须的。我从不迟到,一向诚实守信!尤其是饭局。哈。"我打趣着,"谁让你不早  相似文献   

10.
不要忙     
晓洁 《天风》2007,(24):7
偶然看到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在院子劈柴,汗流浃背地干了一下午,柴却劈得很少。邻居看他工作了老半天,好奇地问:"你在忙什么啊?"他摇摇头指着那一堆木柴说:"忙了一下午,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柴了,我简直劈不动它。"邻居看看那些劈不开的木柴,笑着说:"让我瞧瞧你的斧头。"他接过去看了一下就说:"难怪你会这么辛苫,你看,斧头上的刃口都钝了,先把斧头拿去磨一磨,那就可以省去许多力气。"结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玩儿     
正不久前开通了微信,闲时喜欢上传一点平时发表的文章,竟收获了不少"赞"。其中一位朋友评论说:真羡慕这种生活,玩儿着就把钱赚了。显然,在他的眼里,我平时写文章,是在"玩儿"。我知道这个字背后所传递的真正意思,那就是轻松从容、信手拈来。说实话,刚开始接触写作的时候,我的确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如实记录下来,稍加修改便投给编辑,发表了自然惊喜,发表不了权当练  相似文献   

12.
正一我曾看过一则新闻:英国有家报社,向社会有奖征答"谁是最幸福的人",然后排出第一种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妈妈给孩子洗完澡,怀抱着婴儿;第二种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医生治好了病人并目送他远去;第三种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孩子在海滩上筑起了沙堡。备选答案是,一个作家写完了著作的最后一个字,放下笔的那一瞬间。看完这则报道,那一瞬间,我真的像被子弹打中一样,感到  相似文献   

13.
李世峥 《天风》2008,(24):30-31
几年前的一天,我到农贸市场买菜,顺路看望了一位在附近经营副食品商店的弟兄,其情景让我至今难忘。我一进门,弟兄便起身倒茶,很是客气。喝着他倒的茶.我们谈了起来。"弟兄,你干得不错.愿上帝祝福你!"我如此祝贺.完全出于真诚.因为我知道他的商店在那一带拥有很好的口碑。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相似文献   

14.
正1934年5月,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专程来到益都(今山东青州市)范公亭,凭吊古人。他一进院门,就遇上一位十一二岁的英俊少年,那少年主动当起了他的导游。冯玉祥觉得这少年十分可爱,便弯下腰,抚摸着他红扑扑的脸蛋儿:"请问,小弟尊姓大名?"少年回答:"小字范马。"在交谈中,冯玉祥还了解到,少年姓马,因为热爱范大人范仲淹,  相似文献   

15.
进入大学没几天,一位高中时的同学便给我来了一封信,开头没几句话他就写到:“你真厉害……”。当时我便想:厉害什么?不就是“出人意料”地考上大学了吗?这已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又回想起来,也难怪他那样说。谁让自己在那样关键的时刻那么地幸运呢。现在我们那里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自费性质的,而我们上高中时自费生的数量要少一些,可也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剩下的那一半江山是统招生的。相对于自费生来说,统招生交费很少。大概基于这一原因,大部分统招生都有一种自豪感,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小学时学习…  相似文献   

16.
正表哥种了二十多年桃树,有几十亩桃园。几年前,我从他那儿移了棵嫁接好的桃树苗,栽在院子里。"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农谚准得很。桃树栽下后的第二年,料峭春寒尚未消退,枝丫间便冒出了一个个花骨朵。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一夜之间,那小小的桃树,竟"满树和娇烂漫红"了。我兴奋地打电话向表哥报  相似文献   

17.
正赵闯的职业听来很是炫酷: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重建师。通俗地说,就是用一支画笔闯进远古世界,复原亿万年前的恐龙形象。目前全世界从事这行的仅有十几人,而他是国内唯一一个。当人们投来惊羡的眼神时,他却淡然地说:"我只不过是个爱上恐龙的痴人罢了。"1985年,赵闯出生在辽宁省建昌县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从小就喜欢画画。6岁那年,他看了一部科幻电影《恐龙特急克塞号》,那些张牙舞爪的恐龙让他痴迷不已,于是便开始  相似文献   

18.
背影     
袁华玲 《天风》2004,(6):48-48
礼拜的时间刚过,我独自站在学校门口,看着一个个远去的背影,眼前浮现了爸爸那模糊的背影…… 印象中的爸爸是一个不善言谈,属沉默型的性格,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交谈,但这掩饰不住他那深沉的父爱。就在去年开学之际,由于来学校带的东西太多,故棉衣服没有带来,谁知在刚踏入冬季不久,一场大雪便悄然而至。晚上,爸爸打电话给我,说明天来学校给我送衣服,我听后既感动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  相似文献   

19.
一粒种子     
毛春英 《天风》1997,(9):33-34
耶稣告诉我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今天我们属主的人都是他的子粒,然而在这许多子粒中有一粒他曾领我归于主的名下,那就是我的爸爸。 转眼两年过去了,可在这两年中我无时不想起他。  相似文献   

20.
张文华 《天风》2022,(1):18-19
在婆婆眼里,我可能是个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包打听".这天我和婆婆在家包着饺子,偶尔瞟一眼窗外飞舞的雪花,我又问起我老公公的事情.我曾几次问我丈夫,他每次都是言语支吾,现在婆婆就在身边,我便向她打听她那已去世十来年的老伴的事.结合婆婆和我丈夫的描述,我对婆家老公公的一生才知道了个大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