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这个概念,与“劳动”之类的概念~样,正因为它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马克思语)。但是,“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不是纯粹思辨的结果,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从事文化研究时,要注意把文化概念的历史同文化本身的历史区别开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标志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历史过程的本质。我们认为,在当前文化研究中,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先分别对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本身发展这几方面的关系作深入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将这几方面的关系综…  相似文献   

2.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企业文化”都日渐兴旺起来,不少未来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都在预测,方兴未艾的“企业文化”有可能给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希望。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它与我们的一般文化有何种关系,对于我们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整个科学文化建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目的是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我国新时期职业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和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宗教理论研究者,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与我们关涉的宗教实际相结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从事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探析宗教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复杂关系,看到宗教作为“潜在的精神力量”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到“精神变物质”的意义,从而从促进、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角度来评价宗教的历史及现实作用,引导宗教今后的发展。遵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应该了解宗教的文化意义,把握宗教在人类文化及文明发展中的定位;“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哲学史方法论问题,我刊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曾展开长时间的讨论。那次讨论,强调了哲学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实事求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这对哲学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近年来,我们的哲学史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否定民族哲学与文化的优良传统;只重视思想研究而忽视其社会历史背景的探讨;把现代哲学和科技文化的新成果、新理论,都说成是“《周易》早已有之”、“《周易》早已说尽”等等倾向。在如何处理中外哲学文化关系问题上,在如何处理哲学史与原理、哲学史与现实、哲学史与其他学科等关系问题上,也有值得改进之处。这说明我们的哲学史研究的目的、方向和方法仍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求哲学史研究工作要有新的突破,而哲学史的研究要有新的突破,必先解决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问题。为此,我们开辟“哲学史方法论研究”栏目,希望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张申府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两大核心观念“大客观”和“具体相对论”,是试图将罗素、列宁、孔子三流合一的文化综合主义思想,从中引申出他基于文化综合主义立场反思五四启蒙思想而提出的新启蒙主义的观点,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相信自己!     
蔡鸟 《天风》2005,(9):37-37
市场学专家曾作预测,21世纪学生对电脑的需求潜力空前,预计在未来三年中,仅笔记本电脑学生拥有量将达到70万台,学生所拥有电脑市场,俨然成为IT行业生存背后那只“无形的手”。然而,当我们看到学生市场成为电脑厂商主战场后,在消烟弥漫的市场战中,我们仍可不间断地听到学生家长们的“怨声载道”,因学生对电脑“执迷不悟”而恼怒。据报载,一位  相似文献   

7.
当历史的车轮辗到如今所谓的“后现代”①或“后工业”社会,文化批判的陈辞相应呈现出了多元杂驳的人文景观。透过众声的喧哗和林林总总的旗帜徽章,我们不难捕捉到隐藏在其后的最为基本的文化矛盾,即是“技术理性”、“消费控制”、“文化工业”等日常生活中与异化现实密切相关的一切内容,亦即关于“人是什么”、“人类将向何处去”这一新世纪的斯芬克斯之谜。为了能使这些杂多的现象得以统一论述,在此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基本的理论批判范式,以便能较为精练地概括当今文化批判锋芒的具体指涉和论证所向。而这一范式责无旁贷地与当今文…  相似文献   

8.
编后寄语     
现在才辟“哲学与文化”栏,似嫌迟些,但实在讲来,我们并不以迟为憾,因为至少让我们避免了一场“一窝蜂”式的冲击。“一窝蜂”这个词语确实是我们汉语的一大发明,如果同学术界惯用的“冷”、“热”二字联缀成文——蜂拥而聚则热,蜂拥而散则冷,岂不就把人的视、听、触诸觉都激活了起来而形成丰富的多维度感!一种学术专题讨论,从“聚”而“散”,从“热”而“冷”,似乎也是正常现象。但“散”和“冷”则往往是在多数人都搜尽肠肚而新鲜的话儿再也说不来的时候出现的,此时回头一看,问题还晾在那里呢。“文化热”是否也会变成“文化冷”?不过,下面这一条仿佛也是规律:“冷”后“爆冷门”。有志之士,锲而不舍,可能在平静下来了的文海中看出新航道,顺道扬帆,终达  相似文献   

9.
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改革的实践所提出的文化变革问题,几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各个人文学科几乎都卷入了这一浪潮。虽然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但由于问题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因而人们的思考始终围绕着社会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而这一问题实质上是个历史观问题。因此,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文化问题,自然就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这也是文化研究继续深入的必然趋势。我们看到,在“文化热”渐趋平静的表象下,越来越多的哲学工作者悄悄地转入了文化研究的阵地。文化研究在向纵深发展。人们期待着由于他们的深沉的思考,文化研究或将要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七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哲学与文化”课题组的同志们,愿意将他们的研究提纲公开发表,意在听取意见,交流思想,引起讨论,获得教益。该提纲鲜明地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为文化研究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文化观尚无现成的系统形态的作品,这里他们进行了一次探索或尝试。本刊乐于发表这个提纲,其意图亦在引起讨论,推动文化问题研究的深化。我们更乐于看到经过踏实研究、深思熟虑的成果不断涌现,并愿为此提供发表的园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反思与批判的世纪,激烈的批判与激进的解构构成了其显性的文化叙事。“文化研究”思潮就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于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后二、三十年)异军突起的。“文化研究”由于其鲜明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而在理论世界格外引人注目,甚至被视为着眼于差异与微观的一种新的文化批判理论。“文化研究”不仅在总的理论精神上承袭了从马克思哲学到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精神和立场,而且还直接将后现代主义的微观  相似文献   

11.
杨海文 《现代哲学》2006,(4):91-101
如果我们愿意在阅读中与《孟子》相逢,我们就应该立志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从道德理想主义层面看,《孟子》要求我们“证性善”,确立人之为人的性善之本;期盼我们“恶乡愿”,拒斥八面玲珑的伪善之方。从文化守成主义层面看,《孟子》呼唤我们“友古人”,经由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回想而求证本根之源;促使我们“辟邪说”,通过对异端邪说的批驳而澄清智慧之旅。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才会是一个大写的人。无论对于针砭欲望横流的当下世态,还是对于建构人皆尧舜的未来愿景,这种人格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2.
这本书是我近些年来研究胡适有关思想文化的文章的结集。“思想文化”在书名中被拆成两节:“胡适思想”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好理解,无须多说; 而“胡适思想”的解题则需要费些笔墨。 50年代我们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千军万马,口诛笔伐, 几千万文字进入历史档案。但对“胡适思想”的诠释,仍没有多少头绪与条理。然而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批倒胡适就必须批臭其“思想”,否定胡适就意味着把“胡适思想”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胡适”与他的“思想”正是接连一体、血肉不分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称 :“龙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易·乾封》说 :“飞龙在天” ,或“跃在渊” ,“见龙在田”。龙掌管雨水 ,龙会给人带来祥瑞 ,龙能化身为天子和伟人。具有神性的龙 ,是华夏民族的图腾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悠长久远的意念 ,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华夏文明中 ,无处没有龙的身影 ,无处没有龙的精魂。因而 ,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龙文化。但是 ,将龙文化作为一种类型文化的专门研究不多 ,将龙文化视为自己的文化形象中精心建设的地方更属少见。龙岗人独…  相似文献   

14.
论传统文化观看待文化的方式及其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探讨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及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不少研究者要么直接引用各种中外辞书所刊载的文化定义,而没有对这些定义是否恰当进行必要的反思;要么在研究遇到困难时只作一些诸如“大文化”、“小文化”,或者“广义文化”、“狭义文化”的简单区分,而没有进一步考察这样做是不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我认为,这些做法是不符合严格的学术探讨的需要的。一个人“如何看待文化”,从根本上说是由其所秉…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研究的哲学向度与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关注“文化与哲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当今被泛称“文化哲学”的,不外就是文化与哲学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研究是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的:其一是使哲学结合于文化、延伸其文化外延、发生哲学的“文化方向倾斜”,这可视作“哲学中的文化”;其二是在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基础上,提出种种哲学性的解释理论和分析工具,使文化结合于哲学,这是文化的“哲学方向的倾斜”,可以称作“文化中的哲学”.就文化研究这一方面而言,上述情况产生了文化研究的多种哲学向度.然而,下文的分析将证明,若将这种种哲学向度都不加分析和说明地称作“文化哲学”,并且以为它已是一门具有较为严密的学科规定的分支学科,那就未免草率了.为此,对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与现实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余年来,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下,出现了关干“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诸多看法。其中有一种流行说法,叫做“传统断裂”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主义”,“切断”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因此,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跨越五四文化断裂带”的任务。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从哲学层次上回答的问题:怎样认识和把握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否因为一次文化革新运动而发生“断裂”?民族传统是“贯通古今而不变”的东西,还是不断发展的?等等。本…  相似文献   

17.
将“口述史”研究引入非遗的保护和研究,不仅能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还能真实而全面地还原民间社会生活的演变。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方式将这些“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是端砚非遗保护的重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质量互变律是辩证法的一条重要规律。过去,它通常只是作为“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加以研究和论述。现在,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系统”的普遍规律加以研究和论述。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将会发现质量互变律作为系统的辩证律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使我们对质量互变律有更明确和更深刻的理解,并将纠正某些错误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9.
德是立身之本;文化是修养之源。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文化育人”,没有文化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可以说“德育是鱼,文化是水”。高新区第一中学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植养人文气韵,奠基文化人生”的办学理念,将“读书”作为开启学生心灵的突破口,坚定地走文化之路,希望全校师生能“读君子之书,养浩然正气,教学业有成,奠文化人生”。围绕办学理念,学校提出了“文化德育”新思路,致力于“以文立德”、“以文育德”、“以文美德”的境界。纵观这三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总结为“四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我在研究反击伪科学受阻的原因时,发现一种叫“为尊者讳”的文化传统使我们姑息、迁就了伪科学权贵,使那些自以为是的伪科学家在“毫无天敌”的生态环境里释放出了超常的能量。迟至今日,关于伪科学的话题,仍未因法轮功的破产而尘埃落定,这使我们对以“人体科学”命名的伪科学思想和行为的根本消除成为奢望。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