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验研究在2个月的时间内探索了回溯式时间记忆的特点,实验选取15个影视片断和8个新闻事件,影视片段播放的时间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期,要求被试回忆影视片段和新闻事件的时点、时距和时序。结果表明:(1)在时序上,影视片段时序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在时距上,7分钟和15分钟的准确性高于30分钟,7分钟时距倾向于高估,30分钟时距倾向于低估;在时点上,影视片段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2)时点的回溯式记忆受到被试自我卷入程度的影响。(3)回溯式时距估计受到真实时距的长短和延迟时间长短的交互影响。(4)事件序列关系一般倾向于具有网络层次的特征,在无充足思考时间条件下,倾向于具有线形模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回溯式时距估计是以记忆为主要成分, 且事后才知要对两个相继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或某一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进行估计。可分为近时和远时的回溯式时距估计, 两者的计时机制与记忆有关, 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短时或长时记忆, 直接证据来源于即时回忆单一或多个认知任务以估计时间, 间接证据则聚焦于物理、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后者侧重自传体记忆, 可从问卷或访谈的测量方式以及主客体特征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寻找证据。今后需以整合的观点深入探究回溯式时距估计的计时机制, 拓展回溯式时距估计行为测量的研究, 并开展对回溯式时距估计神经生物学基础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探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并检测记忆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招募大学生60人,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采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采用口头估计任务测量回溯式时距判断,考察高、低状态焦虑诱导后的回溯式时距判断差异。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招募大学生60人,增加自由回忆任务测量记忆偏向,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实验1和实验2的基础上,招募大学生90人,增加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并检测认知评价与记忆偏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回溯式时距判断中,高状态焦虑比低状态焦虑更高估时距;(2)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具有中介作用;(3)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认知评价和记忆偏向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低时,即对于认为焦虑对身体健康有害程度较低的个体而言,在状态焦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中,记忆偏向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状态焦虑只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内部过程,验证了注意闸门模型中有... 相似文献
4.
采用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实验范式,以9s为目标时距,采用加工深度作业,考察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年老组比年轻组显著高估目标时距,而加工深度作业并没有影响时距估计作业。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可能与年老被试较慢的加工速度或更快的遗忘率有关,其原因可能在于年老被试加工资源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记忆更新是获取新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大量研究显示老年人情景记忆受损,但鲜有研究探讨老年人情景记忆更新模式的改变。研究在匹配了老年人和年轻人编码程度的前提下,探讨情景记忆更新的老化效应及其潜在的认知机制。我们对AB-AC记忆更新范式进行了创新,同时考察了在项目改变和位置改变条件下的老化效应,并在测试阶段纳入诱饵选项,进一步排除编码程度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年轻人能对A-B和A-C记忆分离存储,而老年人更多地受到回溯性记忆干扰,即在A-B测试中出现C的闯入,并且该干扰效应显著地大于诱饵刺激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编码程度匹配的情况下,年轻人的记忆更新通过记忆分化来实现,而老年人更多地受到竞争记忆的回溯性干扰。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综述了时间记忆中注意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范式,提出了进一步综合研究的设想和建立总的时间记忆注意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关注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年老化,采用基于双重任务的实验室研究范式,实验一控制线索与意向的关联性和线索的显著性操纵概念驱动加工和数据驱动加工过程,比较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的年老化影响;实验二检验前瞻成分在前瞻记忆年老化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线索与意向的关联性和线索与背景的区别性作为概念驱动加工和数据驱动加工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显著地促进老年人的前瞻记忆水平,前瞻记忆年老化主要存在于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前瞻成分较高的注意资源需求导致前瞻记忆的年龄差异主要受任务的认知需求水平所影响,当前瞻记忆是相对自动加工时,年龄差异小;当任务需要较多的控制加工时,年龄差异相对较大。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导致前瞻记忆年龄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时间记忆的理论与实验范型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从时距、时点和参照时间三个方面评述了70年代至今所提出的9种时间记忆理论,分析了时间记忆实验在操作任务、实验维度和实验指标上的范型,进而提出了分段综合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10.
先前研究表明,事件边界会增强边界处来源记忆、削弱跨边界的时间顺序记忆,但对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权衡关系,以及内在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变化作为事件边界是如何影响记忆的,尚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奖赏预测误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s, RPE)作为事件边界,通过两个行为实验和一个ERP实验,探讨RPE事件边界对时间顺序记忆和来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RPE事件边界增强了边界处信息的来源记忆,高RPE事件边界引发了记忆权衡效应;相对于事件内/非边界条件,跨事件/边界条件记忆的正确提取诱发出更大的N400波幅,时间顺序记忆的激活主要集中在头皮中前部,来源记忆的激活主要集中在头皮中后部。本研究表明,事件边界的切分强度是影响记忆权衡效应的重要因素, N400成分可能是反映事件边界对情景记忆的整合与切分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Existing studies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mporal order memory show that although young children perform above chance on some tasks assessing temporal order memory, there are significant age-related differences across childhood. Yet, the trajectory of children’s ability to retrieve temporal order remains unclear as exist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cross-sectional studies. The present study utilized an accelerated longitudinal design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temporal order memory in a sample of 200 healthy 4- to 8-year-old children. Specifically, two tasks commonly used in the literature were tested longitudinally: a primacy judgment task and an ordering task. Results revealed that,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differences in IQ, linearly increasing trajectories characterized age-related change in performance for both tasks; however, change appeared greater for the temporal ordering task. Further, performance on the two task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suggesting shared underlying mechanism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emporal order memory in early to middle childhood by characterizing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two commonly used tasks an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developing memory more broadly.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对新近性判断范式(judgments of relative recency),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工作记忆中时序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存储方式及其关系。实验一比较了有无空间线索两种条件下时序信息的记忆绩效,结果发现,有无空间线索并不影响对时序信.E-的记忆。实验二和实验三通过控制刺激呈现的视野范围和减少呈现位置的不确定性来利化空间线索,结果表明,时序信息的记忆绩效也不受空间线索的影响。由此推论,工作记忆中的时序信息和空间信息是分离编码存储的,加入空间线索并不能提高时序信息的记忆绩效。 相似文献
13.
探讨时间顺序和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包括2个实验.实验采用关系再认范式(relation-recognition paradigm)和句子-探测再认范式(sentence-probe-recognition paradigm).实验一探讨探讨在简单句条件下,时间顺序对不同频率事件理解的作用;实验二探讨在复句条件下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2个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存在对将来取向(顺时序)的事件进行优先加工处理.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取决于不同时距的事件能否整合成情景模型. 相似文献
14.
汉字字组时间顺序的内隐记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再认与偏好测验的内隐记忆方法,以文字相同而字序不同的三类汉字字组为刺激材料,对汉字字组进行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探讨汉字字组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加工特点。结果表明:汉字字组中字与字之间存在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这种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是对刺激项目知觉特征中时间维度的一种反映,受知觉表征系统支配,具有自动加工和提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17.
时序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顺序性的知觉。时序判断任务和同时性判断任务是研究时序知觉的经典实验范式。时序知觉不仅受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及反应变量的影响,还受注意和通道等中介变量的影响。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在同时性、非同时性和序列性时间知觉中的作用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