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人与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早期交往有关中印之间海上交往的最早记载见诸于《前汉书》。该书记载了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二三年之间的历史。《前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自汉武帝(公元前一四○至八七年)以来,被称作“黄支”的国家就已经向中国朝廷进贡。而朝廷则向这个遥远的国家派遣了使者。黄支现已被学者们证实为建志(今康契普拉姆),位于南印度的东海岸。据记载,有一些属于  相似文献   

2.
那薇 《中国道教》1990,(3):33-39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唐玄宗的《道德真经疏外传》罗列了古今注释《道德经》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并说:“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记载了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也包括《想尔》二卷。该书于五代后失传,无人提及。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莫高窟写本,存于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想尔》。  相似文献   

3.
临海位于浙江省的东部,临海最早的道教神仙传说当推覆釜山。《太平御览》卷四十七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有“禹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和“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其次是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再则是括苍山,《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王方平,名王远,乐海人。羽化后,尚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还有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  相似文献   

4.
雍正时期的“教难”探讨示巽示巽示唐示题教史资料鲁人徐宗泽所著的《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记载:“雍正心存仇教,有灭此朝夕之慨,且志坚意决,渐渐而进,必欲铲除之而后快。”萧若瑟所著的《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也记载有:“禁教之令既下,通国教难大作,从中国开教以...  相似文献   

5.
姜太公封齐是在周武王建政之初还是周公东征之后,是否先封于吕、后封于齐,是否就国,学界对此一直聚讼不已。周武王大封诸侯,首封齐鲁,旨在监视东夷,屏护周室,此乃周王朝建政之初巩固统治之亟需,不可能晚至成王之时始封齐鲁。武王先封太公于齐之营丘,周公东征后又将薄姑加封于太公,太公“遂有全齐”。《史记》多次记载太公封齐就国之事,与《晏子春秋》《汉书》的相关记载并不矛盾。后人仅凭个别史书的片言只语,以及新发现之断编残简,或曲解,或猜测,试图推翻《史记》等权威史籍的记载,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6.
唐代道士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生卒年无考。据《新唐书·艺文志》,尝隐居东海,于贞观五年应召至京师,太宗赐号“西华法师”。著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开题序诀义疏》七卷。二书均佚,经近人蒙文通校理,辑成《道德经义疏》六卷。又有《庄子注》三十卷,《疏》十二卷。成玄英精研老庄之学,更参以释氏之理,道通内外,学兼百  相似文献   

7.
云南道教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下旬,我们走访了云南省的保山、临沧地区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昆明市,对这些地区道教的历史、现状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道教在云南省不但历史悠久,教徒多,宫观多,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较大。据史籍和金石资料记载,远在汉代就有道教隐士栖居于滇西巍宝山炼丹修道。清乾隆《续修蒙化直隶厅志·仙释》记载:“孟优,世居巍宝山,与土帅孟获兄弟也。素怀道念,常往来于澜沧江、泸水间,得异人授长生久视方药诸书。”至唐代。  相似文献   

8.
天主教传世的著作《圣经》,分“古经”(旧约)和“新经”(新约)两大部份。“旧约”又称《旧约全书》共四十六卷,写人类起源之说和依斯赖耳人从部落到立国及其衰亡的历史等;“新约”又称《新约全书》,共二十七卷,记载耶稣的生平及宗徒传教的历史。依斯赖耳人的史籍和文学作品等都以古教圣典的形式流传下来。《旧约全书》约略可分三部份,即法律书,先知书和圣著。法律书共五卷,即梅瑟五经,即《创  相似文献   

9.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杨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部明确指出《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至宋欧阳...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与古人的名和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与古人的名和字宋开玉“古代贵族的男子和女子,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①据《礼记·内则》记载:孩子生下三个月后,“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而字则要到一定年龄才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弃而字”,②“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③并且对...  相似文献   

11.
湖南民祀的区域差异张伟然所谓民祀,指的是与国家宗教相对而言的民间信仰。湖南的民间信仰自古以来便很有特点。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歌舞以乐诸神”①。《汉书·地理志》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  相似文献   

12.
杨玲 《孔子研究》2023,(6):56-65+158
《诗经·周南·卷耳》主旨纷纭,其阐释分歧主要集中在“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之“周行”的训释。经学主训“官列”,由此产生“官人说”。文学主训“道路”,于是有了“怀人说”。通过引证本书、他书、小学典籍分析考辨可知:“周行”非“周道”,无道路义。《卷耳》之“周行”如训为“道路”,诗意难通;训为“官列”,则诗意豁然,且上博简《孔子诗论》“《卷耳》,不知人”也可得妥当解释,《卷耳》的经典特质、丰富内涵和本事均可揭橥、呈现。于此可见训诂之于《诗经》文本阐释之重要。  相似文献   

13.
图数浅议     
图数浅议赵春杰有关河图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古籍《书经》和《周易》。《书经·顾命》载有“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碗谈,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周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但是在宋代以前,河图只有其名,不见其图。直到...  相似文献   

14.
高奣映著、增瑞校注本《鸡足山志》(以下简称“校注本”)现已出版。自明至今,《鸡足山志》共修了六次,即明代徐霞客《鸡足山志》、明末清初大错和尚《鸡足山志》、清代范承勋《鸡足山志》、高奣映《鸡足山志》,近代赵藩、李根源《鸡足山志补》和现代宾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鸡足山志》。除前两部志已经没有存本外,其他四部均存。其中高奣映著《鸡足山志》既征引徐霞客和大错《鸡足山志》,又有很多清代史事据范承勋《鸡足山志》编纂,内容较范《志》更详实,而且增加了“风俗”等项目,可谓集此前《鸡足山志》之大成。另外,从赵藩、李根源《鸡足…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天隐子》是否为司马承帧的作品,历来都存在争议。《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五十六·道家类》称:《天隐子》一卷。唐人撰,不知其姓名。前有司马承侦序,则玄宗时人。晁公武、陈振孙皆疑为承份所托名,然承恢自有《坐忘论》,已自署名,又何必托名为此书也?这里首先指出一点:司马承份为《天隐子》作过序。其次,司马承恢是否著《天隐子》一书,则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晁公武、陈振孙疑为司马承恢所托名之作,而《四库全书总目咽不以为然。任继愈先生主编《道藏提要》的“天隐子”条目,对古来关于《天隐子》是否即司马承份的作品的各家意…  相似文献   

16.
(135)1150页:“北阴平太守,《晋太康地志》故广汉属国都尉。何志蜀分立。”按:《晋书·地理志》“总叙”云:“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洛荒芜,所置者十二”,其一即为阴平,是东汉建安中,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北岸)。又据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及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九章第三节,则至迟在建安二十四年,阴平郡内徙,可能侨置于关中;而三国鼎立后,魏又置阴平郡,遥领之也。又《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七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华阳国志·汉中志》所载略同,是阴平郡至此始…  相似文献   

17.
《全唐文》卷九一六和宋潜说友纂修《成淳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皆录有《心师铭》一文,前者以此文为唐释辩才所撰,而后者以此文为宋释辩才所撰。本文从《心师铭》的思想内容、题记与两位辩才的关系等方面,考订认为《心师铭》的撰者应是宋释辩才,并指出此文“著作权”之得订正在净土宗研究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畑 《哲学研究》2022,(4):54-64
“道统”一词出现于唐代,武周盖畅著《道统》十卷,中唐李翰则以“道统”指称道人统领、佛教领袖。北宋张庭坚《念哉圣谟洋洋》一文是宋人使用“道统”一词的滥觞,但其“道统”是指王道之统、王统。李侗《罗从彦墓志铭》则以“道统”指称儒家道统观念,这种用法最终取代了以“道统”指称王统的用法。“道统”一词的本意是“道之统”,所以“道统”有时也会被用以指称佛、道二教之统。“道统”之“统”,既有共时性正统之意,也有历时性传统之意,两者的交汇点则是那些承递道统的贤哲,而这些贤哲又组成了断断续续的道统系谱。朱熹《中庸章句序》第一次围绕“道统”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发挥,由此开辟了新的哲学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中华古代人文精神自周代始就辐转于实践的道德理性。诚如近人王国维所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殷周制度论》,见《观堂集林》卷十)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的本旨在于“立人”,而最初的所谓“立人”无非是使人从禽兽中独立出来而过着真正属人的生活。周之“文”对此十分明达,如《礼记·冠义)}云:“凡人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又《礼记·曲礼上》云:“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然而.延至春秋之时,这一立人的实践理性却因着周文之繁琐疲蔽而变得敌视人了——一个由周礼所提供的巨大的“文”网锁蔽了人之首动性、能…  相似文献   

20.
《易经》之求知,乃以实际之事务为基准,最富科学之肯定精神。故知识论实为《易经》精神之所在,盖以理智代迷信之为用,必有相当知识为基础,而后足以解决事物之疑难。《易经》之基本目的,在于深切认识事物真谛,以作言行之依据。故《系辞》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彰往察来”乃推知之方法,“显微阐幽”乃知识之作用。吾人运用其知识,则天下之志可通,天下之业可定,天下之疑可决,其重视知识有如此者。《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昔者圣人之作《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