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和谐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的提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人"无论作为个人主体还是类主体,其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渗透德育的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的和谐;德育自身诸要素的和谐是德育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德育的最高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德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我们从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估等环节入手,探索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任何语文教师都必须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整个教育过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与心理紧密地联系着.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心理学的行家.一、理论意义心理学在语文和各门学科的发展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心理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心理学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语文)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逆与顺     
正对于"欲",道家与儒家采用了相反的策略。道家采用的是"逆",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儒家则是承认"欲"的合理性,所谓"食色,性也",从而采用"顺"的方法加以引导。道家认为人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欲"。因此,要解决人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消除欲望。"欲"在道家看来,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东西,甚至带有罪恶感。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但道家也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一种自我塑造活动,当然这种塑造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人通过历史文化的积淀及其自我认识并以其所希望的自我之所是来进行的,因而教育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天生人成的事业。说其天生,是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人之与生俱来的天性,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尊重人之自然天性的基础上;所谓人成,则是说教育最根本的方向主要彰显着人所希望的己之所是之自我塑造的成份,正是这种己之所是式的自我塑造,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方向。所谓教育作为一种历史传统与社会工程,则必须建立在尊重人之自然天性基础上,并通过人之天性来培养完美人格,进而开发人的各种潜能;至于古人所倡导的"易子而教"与"言传身教",则又代表着儒家非常重要的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5.
赵洁 《美与时代》2007,(12):120-121
在贝内特·雷默教授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我国目前的基础音乐教育是朝着哪一方向走的呢?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都一再强调,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相似文献   

6.
所谓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坚韧不拔的毅力,陶冶美的情操,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nvīksikī是印度早期哲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被看作印度语境中的"自然理性"。但由于《利论》对它描述的矛盾和印度知识传统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内容和性质并不明确。H.雅各必等人认为它是哲学,P.哈恪等人则将它解读为纯粹的工具论。但这两种解读都带着一定的西方哲学的成见。它在实际历史中有一个变化过程,但都主要地依附于印度哲学各学派,从未发展成为独立的工具论:从内容看,它包含推理、辩论、修辞,甚至认识论等因素;从性质看,它并非可以进行演绎的逻辑科学,而是不能脱离实践因素和外在目的的技艺。  相似文献   

8.
耿加进 《学海》2011,(3):64-67
义利之辨是儒学的重要内容。儒家所谓的"义"指一般的道德准则,所谓的"利"通常情况下指个人私利。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儒家始终强调义的优先地位,主张义以为上、先利后义、重义轻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但儒家并不排斥利,且认为追求利益是人之本性,甚至认为义能带来利。义有"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和"古今之通义"之分,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儒家认为应以"古今之通义"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准则。儒家的义利之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企业和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9.
有人从"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传统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灵感和科学灵感在内容上一致,都是"认识上的飞跃".只在形式上有区别:科学灵感主要在抽象思维中爆发,艺术灵感主要在形象思维中爆发.  相似文献   

10.
善与恶     
正孟子相信"人皆有恻隐之心",也就是"性善";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虚伪"的意思,是个动词,意为"后天的学习和修饰"。这两个大哲学家虽然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针锋相对,但是对人性的前途都充满信心,认为无论本性是善是恶,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炼,达到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这"殊途",孟子的想法是,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  相似文献   

11.
Character is defined broadly by leading authorities, including concepts such as practicing apt behavior and teaching right from wrong. Virtue and moral undertones tend to pervade most experts' use of character, although in secular settings, the notion of ethics is more prominent. Overall, developing in students a desire for the good is how most authorities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 Implementing character in the public and Christian schools, apart from a Judeo-Christian view of the construct, leaves schools open to values clarification, situational ethics, and other post-modern foundational options. Character development, at least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is at the heart of all education—Christian or non-Christian.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医学教育亟需死亡教育补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医学人文的呼唤,死亡教育将备受关注.通过介绍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现状,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医学教育、临床现状和医学生职业特殊性说明在我国医学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补课之必要性;最后着重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15.
16.
Whether known as Christian or Kingdom education, its very nature is opened for examination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Christ is to be at the center of Christian education, it assumedly would be patterned after his life and activities on earth. A review of the Scriptures about Jesus points to an education orientation that is not well represented in extant Christian/Kingdom education. Closer alignment with Christ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Peace Education     
《新多明我会修道士》1983,64(762):511-5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