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常常以"意识现象学"而名世,本文阐明何谓意识现象学所谈论的"意识"。在1901年的《逻辑研究》和1906年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中,胡塞尔都谈到了三种不同的意识概念,它们相互有交叠。综合来看,胡塞尔着重讨论了四种不同的意识概念:(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现象学的统一,(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原意识",(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以及(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这四种意识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议题,也展现了现象学(不同于心理学以及心智哲学)对于"意识"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2)
七十六岁的比丘尼常清,是四川峨眉山伏虎寺当家。她爱庙如家,几十年里一直兢兢业业地保护寺庙文物,积极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乐于解人危难,有许多感人事迹。昨天,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宗教界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她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相似文献   

3.
我的母亲     
雷荣恩 《天风》2017,(5):43-44
<正>我的母亲陈爱灼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在我的心中,却如家后面的大山一样崇高,家门前的大海一样伟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的那段岁月里,信耶稣的父亲在劫难中不幸离世。我们家庭也受到牵连,母子相依为命,靠着主的恩典活了下来,母亲为养活我所付出的牺牲,超出常人百倍、千倍……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天命"内涵有两个维度:一是以"德性"的形式落实在个体生命中;二是作为"使命"为个体所感悟而成为其人生动力。这两层含义都与"仁"密不可分。"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性,其道德力量和自我创造能力成就了"天命"的权威性和原发性。作为外在的力量,"天命"的意义是以一种难以抗拒的道德命令促使个体去实现"仁"的内在要求。于是,"天命"和"仁"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贯通。当然,完成这些需要"仁"能够自由地呈现自己,也即个体的性情能够自由发挥。自由的性情不仅能够展现"仁",从而实现个体与天地的和谐共在,同时也能让个体真切地体会到"天命"的存在并主动承担之。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位年轻朋友,与女友相识短短3个月时间,就发展到了如胶似漆“出事”的境地。在他的眼中,这个女友是无可挑剔,十全十美的“白雪公主”,于是就迅速缔结了“秦晋之好”。正应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老话,半年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原来我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与脾气秉性,差距竟然那么大,都怪自己热恋时没有睁大一双慧眼审视她……”年轻的朋友如是说。  相似文献   

6.
“是本身”与“上帝是”--“是”的存在涵义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路 《世界哲学》2003,3(1):81-94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是本身”(或“作为是的是”),开创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存在”是一个与“是”不同的概念,却是在“是”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产生的。有关存在问题的许多思想是在现代产生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它却是在中世纪被明确提出并确定下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中世纪哲学(1)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发展出关于存在的论述。但是实际上,这里存在着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王锐生同志在《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中说:“人性就是人的本质。”我反复细读数遍,终未找出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大概他是把这一命题作为已知前提运用的,以为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人们是在什么意义上用“人性”一词的。二千多年前孔子有过“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他的弟子宓子贱、漆雕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自为阶级"思想有三个理论要点:(1)确立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本阶级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形成了自己的政党组织和领导本阶级的实践活动。(3)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形成了成熟的阶级意识,以便不断提高本阶级的觉悟。其中,"使命"是核心,"政党"和"理论"则是保证。马克思的"自为阶级"思想,为政党如何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使阶级意识适时更新,转化为整个社会的意识,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庄子》关于“无无”的观念的考察和对几种关于“无无”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从“无无”作为一种境界、作为一种本体、作为一种感受方式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等方面阐释了“无无”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1.
<正>"你要认识神,就得平安,福气也必临到你。"据"平安武汉" 4月3日发布的微博,4月2日中午,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一男子听从丈母娘的叮嘱向飞机引擎扔了三枚硬币"祈福",延误起飞30分钟,影响了飞机上的上百名旅客,男子随后被处行政拘留10天。投币祈福古来有之,例如古罗马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情侣一起向许愿池中投入硬币,爱  相似文献   

12.
2005年7月,百度在美国正式上市,他作为百度总裁助理、市场总监却在此时毅然选择了辞职。辞职后的他一直在家闲着,一呆就是整整两年。直到2007年年底的一天,金山公司的总裁雷军请他吃饭,席间不断拿卓越网副总裁陈年的例子激励他:"人家比你大好几岁,都还有创业激情,你怎么就没有?"作为十几年的哥们儿,雷军不想看着好友每  相似文献   

13.
林革 《天风》2015,(4):9
科恩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有一次,他在阅读《约翰福音》21章时,看到了这样的内容:"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西门彼得就去,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颇具数学眼光的科恩立刻对153这个数字产生了兴趣。他发现153不仅是3的倍数,而且将153各个数字的立方相加,结果竟然还是153,即1~3+5~3+3~3=1+125+27=153。  相似文献   

14.
概括是扩大概念外延、减少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也就是由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过程。概括的作用是抽象化。要扩大所思考的问题的范围,认识存在于个别事物中的一般性,进一步明确事物的本质,就要用到概括。在现代汉语中,概括是以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述的呢? 设作为概括起点的种概念是a_1a_2……,作为概括终点的属概念是A,则概括的语言表述形式有如下几种。第一种;a_1a_2a_3……等A(偏正词组) 例如,“这家饮食店每天早市供应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的研究存在着忽视、甚至是无视"先验方法论"的现象。作为与"要素论"相对应的第二大部分,"方法论"阐发了将此前"批判"的结果建构起理性大厦的基本原则,因而构成了整个批判哲学的"总纲"。作为"方法论"的核心,纯粹理性的"戒律"和"法规"与理性的两大立法(自然的立法和自由的立法)直接相关,因而关系到对《批判》的根本任务、康德形而上学的目标与建构、乃至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大国都有自己的苑囿作为王公贵族游猎的场所。那么作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的齐国,有无一处距国都较近的王家苑囿呢?有。那就是“申池”。可惜作为齐国苑囿的“申池”早已为历史湮没了,在现代人关天齐文化研究的文献中,“申池”的概含都是从《康熙...  相似文献   

17.
许鼎新 《天风》1995,(4):40-40
在信徒间通信及交往中,“以马内利”常常用来作为问候和祝愿。很多教堂的圣台后的墙上也常见高悬着“以马内利”  相似文献   

18.
冯宁宁 《现代哲学》2017,(5):148-152
张岱的思想继承了阳明心学的基本面貌,主张作为本体的"性"为无善无恶而又为至善,以"真情"为人之性灵,并在本体意义上把"性"与"情"两相同一。因此一方面,他既强调"情"的合理性,以此来张扬个体的独立自由,另一方面又强调"率性而中",要求"情"的表现须合乎"性体"之本然。"情欲解放"与"道德严格"在张岱那里是可以两相并行的,而作为两者之间强大张力的内在制衡,则是"诚"。本文对张岱的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9.
利未 《天风》2017,(11):45-47
如今的社会,圈子是无处不在,可能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吧,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爱好,都可以产生各自不同的圈子。教会虽不同于社会,但作为一个群体,也就有了"教会圈"这样的叫法。这个圈子,也和其他社会圈子一样,有一套自己的生态规则,并按着这套规则在运作着。  相似文献   

20.
“忠”与“信”作为传统的政治伦理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特定的内涵 ,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信”作为一种道德之德 ,在古代的道德体系中 ,从属于作为伦理之德的“忠”。要实现二者的当代转换 ,根本的途径是既要保持二者的核心价值 ,同时将作为伦理之德的“忠”转换为个体的道德之德 ,而将作为道德之德的“信”普遍化、制度化为全社会的伦理之德 ,赋予“忠”、“信”新的内涵从而使其具有恒久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