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遗产而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以《决议》的形式,再一次表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实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郝勤 《中国道教》1989,(2):45-51
日本学者洼德忠曾在所著《道教史》中说:“似乎可以认为,现实的人使具有天生肉体的生命无限延长,并永享快乐的欲望,导致了产生神仙说这一特异思想。这种思想在其它国家是没有的。”事实上,在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宗教现象中,大概还没有哪一种宗教能象中国的道教那样关注人的现实生命存在,重视人的身体发展和精神发展的统一。这种特征堪称奇特的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3.
王晓升 《哲学动态》2007,1(11):3-11
在很长时间内,文化仅仅被看做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文化又被不少人看做是可以出售的商品,并名之为要产业化、市场化。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文化领域呢?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于重新厘清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对于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文化研究中的两个思路的批判不能正确地理解文化领域的性质和特点,就不能有正确的文化观。《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一文(下称“新文化观”)的作者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的心灵而影响整个人…  相似文献   

4.
西方美学以及从西方美学概括出来的所谓“美学原理”,它们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对于研究中国美学只有参考意义而没有指导意义。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奥妙只能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文化,人是什么,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其核心问题,因此我走了结合人学去研究美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象《红楼梦》一样具有如此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他的彩笔,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如何生活,如何  相似文献   

6.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哲文 《学海》2001,(5):205-206
“文化”问题历来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常谈常新的话题 ,这一话题的魅力在于文化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由虞友谦、陈刚主编 ,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人员共同撰写的《当代中国文化走向》(河海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出版 )一书 ,以崭新的研究视角 ,回顾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现状 ,展望中国文化未来走向 ,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深刻的思想启迪。第一、世纪回眸 :考察当代中国文化走向的历史感。历史、现实、未来 ,是一个时间链 ;传统、时代、理想 ,是一个文化链。《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一…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文化和市场”的讨论中,有两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主张把文化生产部门推向市场,将其变成“文比企业”,把文化生产活动变成盈利性的经营活动,并断言文化市场化是繁荣文化的根本途径。(参见《哲学研究》1995年第3期,《金钱、艺术与艺术市场化》一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化市场化,提倡文化生产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文化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绝不是“并行不停”,反倒是格格不入的。(参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一文)我以为,文化的市场化在逻辑上是否可能,是一个有待证实的问题。因而…  相似文献   

9.
李伟 《佛教文化》1996,(4):46-47
读《佛教文化》1996年第二期“当机者说”一栏主持寄语,谓“我们现在都说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可是一种根本不关心宗教文化的文化,或者说根本漠视现代宗教文化人文意味的文化,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深有同感,社会上确有这么一种观点,视佛教文化为正统学术文化未流或不入流之文化。笔者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所致。不过,我们不必在意佛教文化在不在“人文”之列。因为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注重的应是佛教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事功上的作用,而不是其名声的显现…  相似文献   

10.
孔汉思和秦家懿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把世界主要宗教分成三大河系:其一是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出闪米特人,以先知预言为其特点;其二是印度宗教,以神秘主义为其特点;其三是远东宗教,源于中国,其中心形象是圣贤,是哲人宗教。该书对三大宗教河系特点的概括尚需商榷,但将源自中国的宗教列为三大河系之一,是颇有见识的。美国学者保罗·尼特在《一个地球多种宗教》中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在历史上就是宗教多元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宗教的混血儿”,而欧洲人和美国人,是“在惟一宗教模式中成长”,他看到了东方与西方在宗教信仰上有“多元”和“一元”的差别。尽管欧美国家有大量移民,带来各种宗教,但宗教之间不能交叉信仰,个人不可能是宗教的混血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圣经》作为一部外来经典进入中国文化语境时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帝”与“神”的译名之争、“大鱼”、“龙”的译名问题、上帝的“性别”之争.借此说明宗教经典的翻译与其它作品翻译的不同处及特殊性,并对何种翻译才能称之为最适切的宗教经典翻译的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略谈宗教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在我面前的,是带有几分泥土气息的《贵州宗教文化研究丛书》的梗概。细品书名,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宗教”?为什么要研究“宗教文化”?为什么要研究“贵州宗教文化”?一、为什么要研究“宗教”?马克思说,“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也就是说,人在实现彻底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达到“围绕着人自身转动”的漫长的过程中,总有“围绕着人转动”的宗教会与之相生相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于是,观察、研究宗教,就是以改造世界、发展自己为己任的人类,不…  相似文献   

13.
鹿野苑的中国庙的住持老和尚德玉,原先是北京法源寺的,曾见过著名诗僧八指头陀寄禅。他偶然还提起法源寺的(?)药和崇效寺的牡丹。但他不写诗,只是每晚读佛经,又只读两部经:《法华》和《楞严》,每晚读一“品”,读完这一部,再换那一部,循环不已。他来到“西天”朝拜圣地时,发现没有中国人修的庙,无处落脚,便发愿募化;得到新加坡一位中国商人的大力支持,终于修成了庙;而且从缅甸请来了一尊很大的玉佛,端然坐在庙的大殿正中央,早晚庙中僧众在此诵经礼拜。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而形成和发展的。这是因为,从民族文化的形成来看,中国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它与“次生文化”不同,完全是由特定的自身内部的原因而形成的文化,换言之,是从血缘氏族内部直接产生的文化。这种血缘氏族关系纽带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从没有被割断过。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化来看,中国文化不但起源于血缘关系,而且在其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也遵循了血缘关系这一基本线索。如传统政治是血缘氏族关系背景下的宗法政治,传统经济是血缘氏族关系下的家庭经济或自然经济,而传统伦  相似文献   

15.
咒术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很早就已经出现 ,如《尚书·无逸》中便有 :“民否则厥心违怨 ,否则厥口诅祝”的记载。咒术的出现源于主客体的分化及其矛盾的发展。道教咒术的产生 ,一方面也是利用咒语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主客体矛盾 ;另一方面 ,道教重“道” ,追求与道同体。在道教看来 ,人是从“道”分化而来。《太上老君内观经》云 :“天地媾精 ,阴阳布化 ,万物以生 ,承其宿业 ,分灵道一 ,父母和合 ,人受其生。”① 道是绝对的存在 ,没有主客体之分。人若与道同体 ,也没有主客体矛盾 ,但人得生而不能 :“尊其气、贵其形、宝…  相似文献   

16.
檀晶 《管子学刊》2000,(3):85-85
余秋雨在《绝境的地图 .序》中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多数是熟路 ,少数是生路。但所谓生路也往往是就自己而言的 ,对别人也许早已是一条熟路。鼓起勇气寻找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新路 ,一步步走去 ,这种机遇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难得。”读罢李善奎先生的《中国诗歌文化》一书 ,更加深了对这番话的理解与体悟。在中国诗歌研究相对趋于平淡的情况下 ,作者从社会文化学角度出发 ,对中国诗歌进行研究 ,其所做的大胆尝试 ,不可不谓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新路”。此书讨论中国诗歌中所包蕴的文化内涵 ,即“诗歌文化现象”,可谓匠心独运 …  相似文献   

17.
近读李鹏程博士力作《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沉思》),细细品味,觉得颇有新意。本文就其整体性的文化观念及关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略陈管见。一、《沉思》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性意义上的文化观念。正如作者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所说,《沉思》无意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哲学”这两大问题作学术“立法”,而是希冀与读者朋友进行互相“对话”和“追问”。作者认为:“哲学不应只研究认识,也不应只研究以已被抽象了的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而应研究人类的全部‘文化’;哲学作为‘观念’,它应是…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套有心人精心策划 ,有心人精心撰写 ,并满怀信心地期待有心读者阅读的丛书 :《儒家文化面面观》、《道家文化面面观》、《法家文化面面观》、《兵家文化面面观》 ,平装四册 ,合为一辑 ,厚薄相间 ,朴素淡然 ,洗尽铅华。正如新儒家学者所宣扬的 ,中国历史文化是一“活的生命存在” ,它源远流长 ,枝繁叶茂 ,又能不断自我修缮 ,应时变化 ,故历久弥新。几千年来 ,中国人民不仅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还不断为其灌注新的时代文化精神 ,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能够实现自我充实、自我更新的体系 ,坚实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所…  相似文献   

19.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兴风作面,腾云驾雾的神异动物,封建社会中则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现在当然没有皇帝了,不过龙现仍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或象征,如中国人就自称是“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条龙”等。因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两个“成龙”,只是父母希望子女或者是子女希望父母。能够成为社会上出人头地、出类拔草的人物、这可以说是全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普遍共有的心理及心愿。这种子女对父母及父母对子女的美好希望和要求.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对,,而是充满了积极的意义和向上的精神。从历史上看,“望子成龙”在中国一直具…  相似文献   

20.
《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刊登了首都师范大学王锐生先生的文章,题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结束了吗?》,此文是针对中国政法大学常绍舜先生发表在《社会科学报》2006年9月7日的《当今主要任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文所做的辩论文章。王锐生先生在该文中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的论断,指出(以下简称“王文”)[1]常绍舜先生的文章论断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是在于他没有从实质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