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的人是集知、情、意于一体的人,人类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活动。真、善、美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对真善美三者关系的深刻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善、美以及真、善、美的统一对于人类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事物真实性的遵循,对设计美的追求,及抑"恶"扬"善"给人们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使得真、善、美成为设计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将真、善、美、用不同方式表达的优秀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性化设计已成为当今设计的主流。人性化设计首先应注重材料与功能的合理,此即为“真”;同时还应当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要,此即为“善”;并借助新颖的“美”的形式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论道教美学的“至善-至美”观点潘显一古罗马神学美学家普洛丁(Plotinus,205-270)认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心灵由理性而美,其它各种事物——例如行动与事业,之所以美,都是由于心灵在那些事物上印上它自己的形式。”①几乎...  相似文献   

5.
瑞士天主教神学思想家巴尔塔萨以其独特的神学美学观念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从神学的立场出发对美进行了重新定义,肯定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美不是独立于真、善之外的,而是与这两者密不可分的,因为上帝正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一、哲学史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世界上的事物与现象纷繁斑杂、千姿百态,这个无限多样性的世界是否是统一的?如果是统一的,其统一性的基础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哲学史上有不同的回答。 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而是分成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各自独立、平行发展的两部分,这称之为哲学上的二元论。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是其代表。他主张存在由物质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所说的实践唯物主义究竟是世界观,还是历史观或认识论?这几种成分都有,很难说它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不是其他。马克思关于事物、现实的观点显然是世界观,关于人的观点是历史观,关于如何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的观点是认识论。确切点说,三者很难截然分开。但应指出,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相似文献   

9.
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有密切的关系 ,这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承认。以疼痛、弹响、下颌运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颞下颌关节最常见的疾患。既然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关系密切 ,那么 ,咬合紊乱与这种疾病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如何通过科学证据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两者的关系 ?1 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TMD)孰因 ,孰果对于这个问题 ,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咬合紊乱可导致TMD ,咬合紊乱是因 ,TMD是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TMD可导致咬合紊乱 ,咬合紊乱是果 ,TMD是…  相似文献   

10.
真、善、美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境界,城市设计也不例外。城市的美包括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艺术美、人文美、社会美。其中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是城市美的物质层面,是一切美的基础,是城市的"真";艺术美、人文美、社会美属于城市美的精神层面,是美的升华和归宿,是城市之"善"。城市的美是"真"和"善"的结合。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少不美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民主、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同时也离不开城市管理、建设、设计者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报刊文摘     
伦理美学和历史必然 李翔德在《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伦理美学与历史必然》一文,认为美的形态可分为(1)美而不善,或者叫做形美而“内丑”形态;(2)善而不美,或者叫做形丑而内美的形态;(3)既善且美的形态。第三种既善且美、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的美,就是伦理美。伦理美的要素归纳为有益性、愉悦性和形象性。因之伦理美的定义是:以使人愉悦的形式或形象表现出来的有益于人类社会的美的心灵、愿望、行动或行为。一方面它体现着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社会关系,因此它应是一种关系美;另一方面它表现了人们的优良品德、人格和节操,因此是一种人格美。 中国古代的“物性比德”使德善美化、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方宇颂 《天风》2002,(12):36-37
去伪存真,弃恶扬善,化丑为美,是人类永不止息的追求目标。人间因为有了真、善、美,在历史的长河中才产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才有篇篇智慧的诗章,件件不朽的作品。世界因此丰富多彩而美丽,人与人因真诚而和谐,人生活因善良而美好。人生的价值、意义在追求真、善、美中得以体现。人是造物主的杰作,是按着神的形象、样式被造的(创1∶26)。形象样式指神的公义、真实、圣洁、仁义、良善、智慧等神生命中具体素质而言,也可以说是真、善、美。人既是按着神的形象受造,那人里面就有从神而来的生命构造。良心就是其中之  相似文献   

13.
文艺的伦理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要求真、善、美的统一,但善和美存在于真中,“真是土壤,善是根茎,美是那迷人的花。”艺术的美、善,即它那深长的感染力,虽是其生命所在,然此生命之根,必植于对客观事物的真切描绘和精当表现中。就中,关于伦理的表现,亦至关紧要。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就是说,文艺(尤其在叙事性的艺术品中)是要表现人、描摹人生社会的。它以其美感力量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灵魂,以达改良人生,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佛教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重要的价值追求,这些追求可被具体归结为内容上的真实、客观;精神上的善良、正义;形式上的漂亮、美感。这些价值即为真、善、美,它们对传播活动尤其是新闻报道与传播产生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初,潘知常教授便在中国学坛开拓出了"生命美学"的新路向,从而区别于西方的"物象"美学。其理论根源,近者则直接来源于牟宗三学说,远者则发源于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的昭示。其说言之有据也。当年,他以"生命美学"的铁扫帚,横扫一切,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连"虎"也难以逃避("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美导真,以美储善",等等)。其可贵者,是一种"学术锐气";但其欠缺者,是没有把这种理论主张在中土德性学理层次上,由根而表地贯彻到底——让论著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相似文献   

16.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斗争被当作绝对的善,调和被看成是绝对的恶,谁若是提一下调和,谁就是反对革命,就是投降主义,从此调和成了人们不敢触及的“禁区”。调和果真如此之恶吗?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哲学笔记》第408页)我们认为调和是矛盾同一性或统一性的一种形式,同一性对于事物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调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也应有它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明确地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在许多重要问题上都产生意见分歧,例如:语言意义是什么?意义在哪里?意义和理解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分歧表明基本哲学观点是对立的。但在各种对立观点中间,根本的对立是什么?哲学家对此又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明显的对立如:实在论的直值条件语义学和反实在论的意向主义(intentionalism)、复现表象主义(representationism)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道德观念经历着分化与重建的“阵痛”。由于缺乏明确的伦理价值导向,对于新的道德观念的评价及其价值目标的选择还常常感到困惑:“经济人”与“道德人”能够相容吗?整体发育与个体发育,平等与效率能够统一吗?如何分析和评判人们经济行为的合理与不合理?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为伦理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经济道德。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的意义。首先探讨了经济道德的一般内涵、地位及其存在的依据。通过对经济生活中各经济主体之间复杂利益关系及矛盾的分析,找到了经济与道德的契合点,进而概括了经济道德的一般内涵,即经济道德是在经济领  相似文献   

19.
G.E.M.安斯库姆(Anscombe)教授在她著名的《目的论》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人们把某事物看作是可欲望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这样可以理解的看法,即人们需要该事物。被需要事物的特征就是需要者对其在某方面的可欲。她说:“一个人应当了解他对某种善的各种需要,这就是‘需要’概念的要求”。她又说:“行为者所设想的赋予事物特征的善(或许是错认的)实际上是善的众多形式之一。”因此需要者只须将欲望的对象设想为善,而无需被设想为实在的善,这只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没有需要者确认的那种可欲特征,而不是因为那种假定的可欲特征不是实在的。欲望只能是对于实在的善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道德对技术应用的规约视为是善对技术之真的一种后置性规约的话,那么,道德对技术发明或者技术生成的规约则可视为是善对技术之真的一种前置性规约。善对技术之真的前置性规约何以可能?其规约的一般机制如何?这种前置性规约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些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一所谓技术之真,是指技术符合自然规律。这一理解中有两点应予关注:一是技术所符合的自然规律的实现形式不是自然性的,而是采用一种人为的方式;二是技术以人为性方式符合自然规律,客观上存在一个符合程度的问题。基于这两点,我们又可把技术之真具体理解为是指技术所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