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俭:并非过时的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俭的主要含义是指理性地、适度地消费物质资料 ;节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经济伦理观看 ,节俭没有过时 ;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看 ,节俭也没有过时 ;因而 ,节俭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美德 ,并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2.
倪刚 《学海》2003,(1):45-49
“资本雇佣劳动”一直被作为一个公理。教科书告诉我们 ,现代企业是一个“股东至上主义”的组织 ,股东享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方 ,如人力资本所有者、债权人 ,享受的是合同规定的固定收益。然而 ,本文的分析将会表明 ,“资本雇佣劳动”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从本质上说 ,企业是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订立的一个不完全契约 ,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3.
卢乾坤 《天风》2013,(1):32-34
弟兄姊妹是否发现,生活中常常伴有缺憾呢?比如,“我虽然虔诚信神,但活得很累。工作做得好,会惹来同事嫉妒;做得不好,又会导致下岗。”比如,肯尼迪总统曾感叹:“生活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疾病缠身,有的人却健康安详。”又比如,美国作家杨腓力在《无语问神》一书中,探讨了不少让人困惑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在苦难中,神为什么没有显神迹去帮助基督徒呢?  相似文献   

4.
黄爱华 《学海》2002,3(4):100-104
“消灭私有制”是指消灭那种只有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共产党宣言》并没有由此否定一切个人财产及个人所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命题。从哲学上分析 ,该命题依据于否定之否定、人的存在方式、劳动者产权等理念。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基础上的“重建个人所有制”重新确立了劳动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5.
庄子《大宗师》篇借孔子的口说:“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同篇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意思很清楚:人和鱼一样,要有一个合宜的生活环境,才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其乐融融,以致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谓与环境融为一体,也就是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与天地融为一体,但庄子这里没有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天地”,而这个说法不论按古代的语言或庄子的思想看,都是一种很顺当的说法,但庄子却未用此说,而特别要说“人相忘乎道术”,那末“道术”在这里又如何与鱼的“江湖”相对应,成为人的快乐生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由于个人伦理与企业伦理之间既有共同的中心,又有不同的中心,这就使个人的行为规范深深地陷于混乱状态。个人伦理准则是朴素、节俭、勤劳、努力、忍耐等等,这些曾被赞美为日本的良好风尚,而“消费”或“浪费”则与节约和朴素相反,历来用于贬义;但是如果以这样的观点来考察和批评现代,就不理解现代。以前一直被人们用“不道德”、“不良”等概念来看待的“消费”或“浪费”,现在反而作为“美德”得到群众的  相似文献   

7.
快速节俭启发式——相关争议与简短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假设基础上,Gigerenzer教授和在他指导下的“ABC研究组”发现并提出了再认启发式、采纳最佳启发式、优先启发式、道德启发式等一系列“快速节俭启发式”。大量研究表明这些简单决策规则是节省信息的合理而高效的认知策略,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它们表示怀疑。在本文中,作者对近期关于快速节俭启发式的一般争议及围绕采纳最佳启发式、优先启发式、道德启发式展开的具体争议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给出了简短的评论。快速节俭启发式是一个富有前景、却又布满荆棘的研究领域。要想实现宏伟的研究目标,ABC研究组尚需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雅致生香     
正俗,足以破坏世人的雅兴;雅,最能滋润俗世的心田。雅和俗,没有绝对的界限,常常只是一步之遥。大雅的,可以大俗;大俗的,拐个弯,亦可大雅。相同的事,不同的人去经历,会进入不同的人生状态,有的雅出了兴味,有的俗到了尽头。这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志在什么方向,情态有什么偏好。可以肯定地说,方向不同、偏好不同的人,会拥有不同的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9.
自胜者强     
“自胜者强”,语出《老子》。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强者是能够战胜自身弱点的人。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里所说的“难”,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否战胜自我的问题。无论你做什么,各种因素总会来干扰。你抵御住了,便胜利了一次;没抵御住,就只能做贪念、陋习的俘虏。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一瞬。为何有些人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芳名远扬;有些人却只能是岁月的守望者,埋没人海?那就不妨看看身边的人和事:有的“为学”之时贪图舒适,而放松学习,还自我原谅:“学习是一项长期任务,何必在乎那一时半刻…  相似文献   

10.
(一)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我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词句,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却看到了那里反复写着:社会主义社会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看到现代化生产手段和科学仪器设备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认识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致有的同志提出把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作为“人工主体”加入认识论中来(曹伯言、周文彬:《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同时,我们又看到前人积累的各种精神产品在科学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致英国的波普尔提出了“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主张把科学思想、诗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说明了唯物史观的“两种生产”原理。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恩格斯在这里把种族蕃衍和生活资料生产对社会制度的作用“同等看待”,因而犯了“二元论”的错误。有人虽然不同意这种指责,但是为什么不是二元论,而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对此仍然没有作出正确的解释。而实际上,只要不带成见地读完了这个简短的序言,并且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著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就会知道这种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恩格斯在这里,不但没有犯“二元论”的错误,而且正  相似文献   

13.
正《智慧篇》一书确实富有深奥的智慧,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不平常的道理。人人都在做事,但结果是天壤之别;太阳天天光照每一个人,但对天地万物的感受和态度又是大不相同;人人都从母胎出生,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但给世界留下的居然大不相同,有的成了民族英雄,有的成了不齿于人类的小丑败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决定了人的一生。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其区别也在这里。光明之子,就是天主在这个世界上的有形天  相似文献   

14.
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有些人便会产生一种烦闷急躁的情绪,偶尔有之,尚属正常,只需转移一下注意力即可消除,倘若频繁发生、久犯不愈,又难以自控时,就给身心健康酿成了隐患。按照心理学的标准,凡无明显脑动脉硬化表现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频发性或持续性的烦躁不安,便可视为一种病态的心境,名曰:“老年性烦躁心态。”究其起因,多是由于心理冲突,“过分积累”所致。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碰到的心理冲突不计其数,有的很快化解淡忘了,有的却强吞于“心”中,久而久之,便以一种烦躁不安的病态心理表现出来。现代医学还认为,长期用脑过度,可使大脑的抑制功能下降、兴奋过程增强,故而容易激动和发怒,这也是造成烦躁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生理上分析,性烦恼引发的“老  相似文献   

15.
三、“异熟”能变识在种子生起现行活动的各个阶段,表现为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使摄藏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能够不断地“异熟”,即“或异时而熟、或变异而熟、或异类而熟”(窥基《成唯识论述记》)。阿赖耶识的自身的“多异熟性”得名“异熟识”,而此识的功能作用因此表现为异熟能变。敝《成唯识论》说:“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总名异熟。离此,命根所同分等,恒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人处在自然环境中,同时又处在社会环境中,因此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决定或制约了一个人今后的造业行为。无论是那一个思想家,其活动和学说是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而没有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也就没有现代科学技  相似文献   

16.
启工?牧人?     
“雇工”,顾名思义,是指受雇用的工人,得他人的钱财为他人服务,是临时性的工人。有“雇工”就必然存在“雇主”,就是出钱让别人为自己做事,以货币购买劳动力的人。“牧人”则是指放牧牲畜的人;在基督教的思想里,“牧人”有一个特定的含义,是指放牧羊群的工人。“奴隶”是指受人奴役又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没有自己该有的权利和福利,不得已地承受所委身的对象的约束和管制,有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各地有很多人都等待着对世纪的来临,正在筹备欢迎新的千禧年。这是千载一时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难怪众人都这样雀跃与兴奋,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希望它能够带来平安与幸福的生活;同时,亦准备接受一个已知而又未知的将来,凭着信心勇往向前。所谓已知是因为一如俗语所说“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事物”,有的只是新发明和新发现而已,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而做食品的材料并不是新的,可是每年都有不少食物的新产品,这便是已知而又未知的一个例证。另一个例证是我们知道每天都要吃食物,可是却不知道来年有什么可以吃,或是我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设施(以下简称政法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可是,在国内有关历史唯物论的主要教科书中,对于上层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政法设施的阐述却很不系统,表现在:没有把政法设施作为一个范畴提出;对政法设施的一般特点缺乏分析;在政法设施的表现形式上,也只主要分析了基本部分即国家政权机构,而对另一重要部分即社会组织机构的分析就很欠缺,其中对政党只是略加提及,未作专论,对群众团体则没有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研究上缺乏客观的分析。如有的认为,政法设施是一种“物质外壳”,言下之意是说其内核是社会意识;又有的认为,政法设施是一种物质附属物,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并以它为转移.这里社会意识形态俨然成了政法设施赖以产生、  相似文献   

19.
活得真累     
当前,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按理说,人们应该感到生活的幸福,从而更加热爱人生。然而,我们却不难看到周围有些人总是一脸沮丧,满身疲倦,经常听到他们说;“活得真累”。世界上没有绝对轻松顺利的人生,人的一生就是苦斗拼搏的一生。问题是,有的人历尽磨难,遭遇坎坷,却觉得自己活得有滋有味,越活越有劲;而另一些人养尊处优,生活富足,一帆风顺,却觉得“活得真累”。“活得真累”是一种身心疲劳的感觉。终日觉得自己身心  相似文献   

20.
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测量了中意英美4国民众对“混合得失”双结果跨期选择的偏好,从中推算出5种全球主要纸币及黄金的贴现率变化趋势,发现:(1)在中国民众眼中,各货币中人民币的贴现率最小;而在意英美国民眼中则没有差异;(2)中国人仍对硬通货“黄金”保持信任(即人民币与黄金挂钩);而意英美国民却没有(即美元等与黄金脱钩)。我们的发现或可作为衡量疫情危机中民众对各纸币信心指数与集体信任的行为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