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之际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佛教,都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阴影之中,救亡图存成为许多爱国爱教人士的重大使命。在此背景下,杨仁山居士于1866年创办了金陵刻经处,刻经弘法、办学育人、振兴义学,成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奠基人。本文详细回顾了金陵刻经处创办150年以来的曲折历程与卓异成果,展现了杨仁山居士、太虚大师、欧阳竟无、赵朴初居士等著名佛教人士为全面复兴中国佛教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清晰梳理了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典翻译及义学研究的嬗变脉络,尤为翔实地阐述了金陵刻经处对近现代佛教义学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文中引用大量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金陵刻经处从出版、教育、研究到统一佛教组织、创办佛教刊物,从博搜广弘大乘经典、重兴义学研究热潮到启迪社会革新思想,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坚守到世界弘法的国际视野等多方面历史贡献,为当代中国佛教的思想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世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中国礼乐教化的人文主义大传统,理性地反思宗教观念、体验、行为和体制,加强和完善宗教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晚清以来,中国就陷入了"中西古今"格局之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组织模式、百姓礼俗生活和民族文化心理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今天,全球一体化加剧,中国文化生态呈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态势,更易使人陷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和同光新政吴春梅太平天国和同光新政是影响晚清政局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是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的农民起义,同光新政则发初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硝烟之中,是统治者在新形势下的自我调整。两者的性质和目的迥异,似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4.
医学教育思想变革要顺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医学模式是一种医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管理方式和医学人才教育的基础,顺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是医学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搞好医学教育改革应变革旧的思想观念,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医学提出的更高要求,改变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病”与“人”的分离,重视生物致病因素,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等缺陷。  相似文献   

5.
岑树海 《学海》2006,(4):76-83
中国传统社会中朋党和秘密会党的产生以及生存,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从朋党(或言之派系)、秘密会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政治结社、政治参与方式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这无疑是晚清至民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最重大变化。政治参与方面的本质性变化是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民众结社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传统中国独特的政治参与方式——朋党、会党在晚清的政治现代化运动中向政党转变的轨迹,凸显了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方式、结社活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质的飞跃。本文尝试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进程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当历史的巨轮载着人类迈进21世纪的时刻,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面向新世纪的挑战,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依赖于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正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展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实质性的改革。因此,我们要从多侧面、多角度研究和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规律及其对策,建立一整套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期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1.教学…  相似文献   

7.
晚清中国社会存在多种宗教及民间信仰,均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产生社会影响,发挥社会作用,政府一般采取不多干预的政策。戊戌变法时期,庙产兴学运动兴起,后在张之洞《劝学篇》的提倡下得到一定发展。及至清末新政,清政府下令制定新的学制,无论是张百熙制定《钦定学堂章程》,还是1904年颁布《奏订学堂章程》,都有庙产兴学的相关规定。庙产兴学的过程伴随着清政府加强对社会控制的过程,打破了旧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引发若干社会问题,僧俗矛盾激增,地方民变毁学不断,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性。1905年,清政府发布保护庙产的上谕,庙产兴学运动在官方层面上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和道教:起伏迭宕重振宗风任何宗教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都要表现出契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特征。20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革,伴随这种社会的重大变革,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同样经历了起伏迭宕的过程,既经历了战乱频仍、极度衰落的痛苦,也享受到新的社会制度下的甘甜,造就了一批重振宗风的有识之士,出现了新的思想并推动付诸实践,在当时甚至今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人间佛教”思想的确立和实践。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宁,战争连绵不断。中国佛教僧团戒律废驰,丛林破败,迷信盛行,佛教改革已经成为真…  相似文献   

9.
晚清三十年间(1860-1895),尽管教案频发,但英国和加拿大基督教会在台湾进行的传教事业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与此同时,基督教会在台湾创办了近代教育,设立各类学校,推广白话字、创办报纸等.教会教育引进西方先进教育观念和方式,客观上对晚清台湾教育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清中国社会存在多种宗教及民间信仰,均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产生社会影响,发挥社会作用,政府一般采取不多干预的政策。戊戌变法时期,庙产兴学运动兴起,后在张之洞《劝学篇》的提倡下得到一定发展。及至清末新政,清政府下令制定新的学制,无论是张百熙制定《钦定学堂章程》,还是1904年颁布《奏订学堂章程》,都有庙产兴学的相关规定。庙产兴学的过程伴随着清政府加强对社会控制的过程,打破了旧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引发若干社会问题,僧俗矛盾激增,地方民变毁学不断,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性。1905年,清政府发布保护庙产的上谕,庙产兴学运动在官方层面上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1.
王卫星 《学海》2001,(6):121-124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工业化即已起步,无论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晚清新政,都没有为中国的工业化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这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价值观念.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加上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从整个中国近代史来考察,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仍然是漫长而曲折的.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从仁宗庆历元年正式开始踏上仕途,到熙宁六年去世,终年57岁。其间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全过程和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初期阶段。北宋中期的这两次重大变革,对周郭颐究竟产生过什么影响?与他的学术思想有无关系?这些问题,过去的各种研究成果中偶有提及,但都没有展开论证。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周郭颐及其学术思想的正确评价,而且关系到宋代  相似文献   

13.
迎神赛会作为明清以来民间社会常见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迎神赛会的兴衰与国家权力和民间意识紧密相连,既显现为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的互动,也是一场此消彼长的博弈。从朱明到晚清,国家权力的式微与民间自治力量的扩张,成就了迎神赛会由仪式到狂欢的彻底蜕变。  相似文献   

14.
祝天智 《学海》2004,(2):184-187
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是晚清政权衰败化的表现 ,也是其进一步衰败化的原因。儒学价值观权威的逐步丧失导致晚清政权合法性的丧失 ,儒学教育被取代削弱了晚清政权的政治整合功能。作为儒学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科举制的废除带来了晚清精英录用的困境 ,而儒学社会化强抑制机制弱化造成晚清意识形态的失控。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10)
正佛教的本质,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佛教顺应时空因缘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教育方式。经典传译是中国佛教兴起的第一步,由此而产生了两晋至初唐的译场教育,伴随着大乘经典的翻译与义理辨析,培养出精思博学的义学僧群体。唐代八宗并起,开创出真正中国化的教证体系,而禅宗的清规制度和丛林熏修更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佛教教育之主流。这一格局直至晚清之际被"千年未有"的政治、文化巨变浪潮所冲破,从此  相似文献   

16.
江湄 《中国哲学史》2014,(3):121-121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从晚清到五四,中国学人在西方文化的步步侵逼下,开始自觉反思和重新建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他们在全新的"现代"视域下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考察和规定它的特性,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标准重新估量其价值。从晚清至五四的"国学"就是这样一种对"传统"的创造,而创造"传统"的目标则在于"再造文明"。作者细致考察了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诠释和重构,揭示其背后的思想意图,分析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是一个多灾多难、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受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佛教也同时经历着近现代化的改造过程。由于历史遗留的积弊,加上现实因素的压迫,近代中国佛教真可谓内忧外  相似文献   

18.
论晚清侨务政策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晚清侨务政策的转变杜裕根晚清是中国侨务政策转折的重要时期。中国海外侨民具有悠久的历史,晚清以劳工为主的海外移民高潮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根源。晚清政府面对近代开放的世界与中国社会剧变的形势,为了维护与巩固其封建统治,曾提出与实施了一...  相似文献   

19.
如何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议题。儒学作为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中国的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这种理念,南京大学杨明博士的近著《现代儒学重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以“现代儒学”为题,以“重构”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晚清以来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西学的逐步东渐,儒学如何应对挑战、自我变革的思想历程。全书逻辑清晰,结构谨严,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人类社会正向21世纪跨进,现代化生产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学校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只有认清学校体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才能理解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需要,明确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方向,社会发展的形势是现实客观的,而人的观念是主观的,主观应与现实客观相一致,观念应反映时代的需要,促进时代的发展.然而,在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不符合客观现实的所谓“新观念、新思维模式和新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这些片面的认识阻碍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因此要加以纠偏,把握改革的方向,使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