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理解“道德重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们社会会不会发生社会伦理与道德的重构?既然大多数人都同意在这方面正发生着一些变动,问题实际上是在于这些变动能不能被称之为重构,以及作为前提,如何理解一种伦理与道德的重构?一种是...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转型是一种特定的、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一个产生巨大历史变革的时期。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代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转型是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由某种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近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国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哲学研究》 1 999年第 1 1期 )与《也谈中国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 (《哲学研究》 2 0 0 0年第 6期 ) ,反映了持续 1 0年之久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战在逐渐向深处发展。 2 0世纪初 ,这场论战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而在我国展开 ,由于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 ,每当社会处于动荡和转折关头 ,这场论战就趋于白热化。这两篇文章追述和分析了这段历史与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体制的差异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与自…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文明与其他古文明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众多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而且始终保持着韧性的旺盛的生命力.其中的形成原因是多元化的.通过对先秦儒家"仁"的思想与"中和"思想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过程中所呈现特点的考查,我们可以从社会发展和文化特征这两个方面来解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5.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两大转变:经济体制上,初步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社会结构上,正在经历着由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要素、社会利益都在分化、调整和重新组合,并由此而引起社会文明与道德的深刻变化:原有传统的基础文明和  相似文献   

6.
王南湜 《哲学研究》2012,(3):3-9,127
<正>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转变。大致上说来,这种转变的核心之点,是从一种笼统的实践哲学转向回归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即从包含实体性哲学范式和主体性哲学范式两种类型的理论哲学回归实践哲学,进而转向回归历史唯物主义。①这一转向所关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盛行了几十年的黑格尔主义阐释范式的超越,二是对于原本马克思思想的关注,三是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性关注。而由这些方面的转变,形成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核心问  相似文献   

7.
人的素质问题是当前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当我们开始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指出以下两点是有必要的:第一,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相应地,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也必然随之发生深刻的嬗变;第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国家之间以经济科技为主线的竞争正取代以政治军事为主线的对抗。显然,我们是在国内与国际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中来研究人的素质问题的。本文选取现代国际竞争及其主要特征为切入点来研讨这一问题。一现代国际竞争是…  相似文献   

8.
历时两天的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于 2 0 0 0年 1 2月 9日至 1 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海内外研究冯友兰思想的老、中、青学者会聚一堂 ,发表学术论文近 30篇。讨论热烈 ,气氛活跃 ,高潮叠起 ,充分体现了学术自由精神 ,正在向自由理性精神发展。这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冯友兰作为中国 2 0世纪的哲学大师 ,不仅培养了一批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后继学者 ,而且这些学者正在各自的领域进行耕耘 ;近年来 ,他的学术著作还以各种形式不断出版发行 ,研究著作也越来越多。最近 ,《三松堂全集》第二版也已出版。冯友兰学术思想引起海内外学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忠民 《学海》2003,3(3):98-104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亦即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而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又分为三个明显的不同阶段。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状 :现代经济的成长呈现出一种缓慢而畸形化的状况 ;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和畸形化 ;开放的进行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社会分化呈现出一种十分不规则的状态。在建国后的 3 0年间 ,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 ,呈现出一种不规则 :经济不规则地高速推进 ;城市化进程缓慢推进 ;开放的低限度进行 ,而且摇摆度过大 ;社会分化的停滞甚至倒退 ;世俗化进程的停滞。改革开放以后的 2 0年 ,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进入了一个正常、快速和健康的推进时期  相似文献   

10.
市场主体的逐利动力应该受到道德调控彭定光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是这一变化的一种最突出、最明显的表征。对个人的权利意识尤其是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与个人)的逐利动力应持怎样的态度,不...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速转型,其发展的速度和转变的程度,几乎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用“日新又新”或“一日千里”来形容,毫不为过。从中国传统社会中走来的传统宗教,面对变化的时代和转型的社会,并没有背上传统的包袱,而是把传统转化为一种有益的资源,作出积极地应对。本期我们约请了几位宗教界人士,就传统宗教的现代适应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和解读,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处于根本性转变之时,即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刻,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必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这是一项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部署和决策。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社会文化的变革是一个由以创造和生产物质产品为中心的社会向一个以服务或非物质产品为中心的社会转变的过程。未来新的设计将是一种服务于物质社会的非物质设计,这也是一种使生活方式人文化的设计。非物质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未来设计,不仅对引导产生合理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为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以及形成中国特色设计文化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服装是中国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服装审美特征的具体体现。中国古典女性服装的主体造型为二维平面造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深层审美意蕴。民国时期,女性服装审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单一审美向多元审美转变;二、由社会功能向实用审美目的转变;三、由二维平面审美向三维立体审美转变。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社会转型问题。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类型总体、全面和根本性的变迁。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学者把社会转型概括为以下诸方面的转型:(1)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3)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4)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5)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6)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地域歧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域歧视自古有之。现在,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期,地域歧视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这种趋势的发展和我们国家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很不协调。地域歧视的长期存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反地域歧视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消除地域歧视。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地域歧视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消除地域歧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转型期主体素质的提高冯颖红在即将迈向21世纪前夕,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的转型强烈地震撼着上层建筑,也震撼着其中每一个人,主体再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这个...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重大论断,为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主要矛盾的转变有根本性转变和阶段性转变两种性质不同的情况,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属于后一种转变。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转变,不仅要根据主要矛盾两个对立面的自身变化作出判断,而且要根据事物多种矛盾中哪一种矛盾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来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它决定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性质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再认识的任务,根据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可以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发展的需要同发展还不能在短时期内满足人民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把握时代变化的脉络从而保持对环境性质的清醒认识 ,还是批判地推动社会向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任何一个角度上 ,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当代变化都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随着 2 0世纪 80~ 90年代新的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西方左派学者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全球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背景下 ,一种可以称之为“全球资本主义分析”的左派理论思潮逐步凸现 ,它的核心是从资本主义的内在变化来分析和批判当代全球的权力关系 ,也因此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影响实质。就我国而言 ,随着“入世”和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