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10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相当严重突出,其中未成年犯罪增长的情况更为突出。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公布前,江苏全省法院1978年判处的未成年犯还只占判处罪犯总数的1.23%,人数不足百名。1979年后未成年人犯罪开始大幅度上升,近几年都以40%  相似文献   

2.
杜天骄  于娜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76-178,183
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发挥着学校和社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由家庭所独有的功能决定的。当前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突出和强调家庭的重要地位。从家庭与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来看,直接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是家庭的功能缺陷而不是家庭结构的变化,所以,优化家庭功能,是当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但这不能仅仅期待广大家长的自觉,要想转变传统观念,把法律的触角伸向家庭,必须在法律上做出规定才是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影响和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研究,需要探讨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同时,在防止青少年犯罪问题上应加强社会心理学的消除及控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介绍了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犯罪率、犯罪原因以及青少年犯罪的理论,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苏明月 《学海》2024,(1):161-175
触罪未成年人是指实施了刑法规定所禁止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受刑事司法管辖的未成年人。我国没有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对越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制体系具有刑事司法与行政二元规制的特点,修法进一步加强了二元模式的构建。《刑法修正案(十一)》限定性地降低了刑事责任年龄,将触罪未成年人进入刑事司法管辖的核准追诉权赋予最高人民检察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明确了触罪行为的定义,填补了修法前对触罪行为在立法规制上的不足,但新设的专门矫治教育仍延续行政干预的模式,未能实现司法化。修法后发生的案例使人们再次反思对触罪未成年人法律规制的整体制度设计问题。独立少年司法制度的缺失,使得刑事责任年龄成为刑事司法管辖的分水岭,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后,一旦有更低龄未成年人恶性案件发生,人们仍会不停追问刑事司法制度的效能。对修法前后立法样态、司法困境与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反思,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构建触罪未成年人法律规制体系,力求实现公平与效率、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防卫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科技博览》编辑部负责同志: 贵刊1999年第4期登载的何祚庥文章《我不赞成青少年练气功》,我们看到后,认为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该文违反了国务院1990年确定的关于人体科学工作“不宣传、不批判、不争论”的方针。在党中央一再强调安定团结的形势下,该文公然违背这一精神,挑起  相似文献   

7.
金灿灿  邹泓  侯珂 《心理科学》2011,34(6):1353-1359
以上海和昆明的499名犯罪青少年和50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犯罪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发现(1)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犯罪青少年;(2)情绪智力显著预测普通和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状况;(3)父母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同时也能够调节情绪智力对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的预测作用,父母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效应和缓冲效应假说均得到了支持。  相似文献   

8.
王荣伟 《天风》2017,(8):58-58
又到一年的暑期。每年7月,随着中小学生陆续进入暑假,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家长与社会的关注。暑期放假的时间相对较长,夏季又是犯罪易发、自然灾害频繁的时段,暑期成为未成年人安全事故的高危期。有媒体记者对家长展开的(《关于孩子的安全,哪几项最让您担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担心孩子走失、被拐卖",62%的家长选了这一项;其次是"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9.
龙菲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5):118-120
青少年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入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的三大公害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青少年犯罪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我国2.2亿青少年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析,提出了转轨时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趋势,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矫治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涉及亿万青少年的健康幸福、成人成才,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陈延斌教授的新著《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领域兼具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变迁,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习惯、思考模式以及行为准则方面等都产生极大的改变,全国犯罪率增加且犯罪年龄层下降。校园不再单纯,校园暴力时常发生,已经演变成不得不引起全社会重视的社会现象。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一份统计报告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了全国总犯罪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兰州晨报》曾向当地中小学生发放2100多份问卷调查,从收回的900多份问卷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定自己身边存在校园暴力。  相似文献   

12.
本较为全面的论述了聋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了建议与思考。其意义在于引起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重视、关心,把诱发、滋生聋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客观因素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全国第六届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 1999年 12月 17- 18日在上海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 ,《哲学动态》编辑部、中央党校哲学部、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苏州大学社会学系、上海《社会科学报》、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协办  相似文献   

14.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诸多研究得到了非常一致的结论,即以家庭情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功能系统与青少年犯罪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犯罪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以改善家庭功能为基础的干预项目,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犯罪青少年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反社会行为问卷对30名犯罪青少年及30名普通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其他人支持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积极应对维度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3)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其他人支持维度能够预测其问题行为。结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能够影响反社会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严重社会问题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心理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本将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犯罪心理学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本文通过对《尚书》、《周易》、《诗》、《周礼》等历史文献的研究,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预防、审判心理、刑罚心理和罪犯改造心理等四个方面,对殷周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殷周时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虽然是一种比较朴素、直观的理论形态,但它作为中国犯罪心理学思想史的肇始和开端,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法制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顺安  李绍华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4):102-107,56
青少年犯罪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在介绍美国和日本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且针对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以期能够减少、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5月31日上午,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在北京科技活动中心,联合召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家座谈会”,来自社会科技、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共30多人出席会议。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田小平同志做了讲话,北京市科协党组副书记贺慧玲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霸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这起校园犯罪案的未成年人为自己的欺凌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是一种发生在同辈之间、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攻击性行为。秉承"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