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两段话:“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页),“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同上书,第31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的经典表述。但在一些人的著述中,据此把个人的生理需要理解为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认为个人是最根本的,宣扬个人本位论。这  相似文献   

2.
(一)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传统观点存在这样一种理论倾向,即为了维护历史的客观性形象,对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等社会存在的基础性构成因素做了物化的非主体性的理解,历史规律也被视为纯客观的、脱离主体而孤立存在的东西。这种历史观念,缺乏人学底蕴。实际上,马克思自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是立足于人本身来理解历史的。他曾明确指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本质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蕴含着人的主观性和主体性。唯物史观的真正前提…  相似文献   

3.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在坚持这一理论观点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作为总体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发展,还是构成生产力的某一因素起着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分别有一个特殊的生产要素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各自的社会基本特征。作者称这些特殊的生产要素为“第一生产要素”,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力、奴隶社会的劳动力(奴隶)、封建社会的土地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第一生产要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上述论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创立唯物史观时,极为重视对交往的历史形式的考察。因为,它一方面与生产力直接发生着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另一方面又从社会的方式上体现着人类特性“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和个人现实的本质规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理论上说,只有弄清楚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刻根据,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具体阐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展现人的自主活动和全面发展。在此,本文不避粗浅,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6.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然而,社会运动的时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仿佛“是一种和无机物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实质上就是时间节约的规律.它显示了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时间同社会内容的密不可分性.时间节约规律是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观点出发揭示出的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任何历史时代的人都必须这样做.因此,人类历史活动的时间首先就是劳动时间.纵观社会历史,人类用于  相似文献   

7.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族的繁衍。这两种生产活动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真正起点。在两种生产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的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第一生产力。西方的文艺复兴提倡科学精神,中国的“五四”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人类五千年的历史证明:科技兴则社会进步,科技衰则社会落后。要弘扬科学精神,建设科技文明,就要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不断地改革创新,促进社会发展。为振兴中华,党的十五大强调了科教兴国和可持  相似文献   

9.
“人”自古至今是一切的目的,是一切行业的终向,伦理神学中:人是所有探讨行为判断的前提,人的基本抉择是伦理生活的中心,人成为一切的中心。从天主教信仰角度看:“人是天主的肖像”这就决定了人的尊贵性、人的意义,人是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关系性,有道德、意识、自由的社会存有物、历史存有物、世界存有物。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李校利近年来,在研究生产力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成为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就这方面的重要观点作一综述。学者们普遍感到现有的生产力定义存在诸多缺陷,大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生产力定义。不少学者开始对"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生产力不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体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廖之煌认为.上述说法是欠全面的,因为它把生产力只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而排除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之外。这是用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观点看待生产力。这种割裂生产力同交往的关系的观点,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悻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在生产活动,即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能离开生产活动。但是,生产力一经创造之后,就离不开人类的交往活动,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现;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就社会力量这方面来说,它是推动人类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基础;但同时,它本身又是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运动和发展的,离不开人类交往这块"土壤"和"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在日本被认为是想通过人道主义的道路逐渐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学者和存在主义者(古在由重语),现为日本“存在主义协会”顾问。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想考察实存的人(即具体的个人)怎样与历史结合起来,并在历史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作者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阐明什么是实存的人。作者认为实存的人就是自然历史的人。作者说;“人本来是由社会关系创造成为人的,同时也是由自然条件而生成的。从根源上说,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母胎。因此,人首先应该被规定为自然历史的人。实存的人也应以这为前提”。作者在论述的时候,批评了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和萨特尔。作者说海德格尔的历史排除了客观的、实在的规定,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排除了一切必然性和脱离了一切社会条件,两者都是过于主观主义的。萨特尔不承认自然历史,即不承认人是自然历史的人。他之排除实在的历史的必然是由于他误解了历史的必然。作者最后指出他所追求的从自然历史的观点来看的真正的实存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实存的人的意识中,不耍因为自己与群众有距离反而把自己看作优越者;(2)要成为政治的人;(3)要成为真正的实存的决断者;(4)像人道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人道主义那样,存在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存在主义;(5)要有对滥用威胁人的生存权的权力进行抵抗的勇气,要有同不关心人的生存问题的一切利己主义进行斗争的决意。作者认为这几点都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信条相符合。从这些问题中可以逐渐找到战斗的人道主义、战斗的存在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共通点。  相似文献   

12.
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仅仅以感性事实来论证,或者完全自然主义地以既成的理论来应用,都是肤浅和片面的,而必须对其作深层理论探索和挖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似普适的全称肯定判断.但究其实,这一判断的主词“科学技术”,实指“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它表征着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化程度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尺度.“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的确立,其基本前提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必须一体化,并且科学、技术要走在生产的前面.而事实上,萌芽式的古代科学技术根本不够这个“格”,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后期也仅初露端倪,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过程中诞生的现代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就演变为“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因此,认为“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本来就固有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3.
“生存与发展”问题和生存论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把“生存与发展”关联在一起研讨 ,很容易使人按照“一要生存 ,二要发展”的日常思维理解“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概念及其价值次序。而事实上 ,人的生存就是人不断生成、演进的社会历史性过程 ,因而本质地具有发展的向度和性状。生存与发展原本是不可分开的。但是 ,在当今由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所引发的“发展”潮流中 ,在人类活动被如此之“发展”所左右并导致极其棘手的生存难题的情势下 ,提出“生存与发展”的论题就不仅有其道理 ,而且给出了从理论上直接切入、反思现代人类生存难题及相应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范式的进路。现今人们或钟…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社会。互联网除了承担技术的基本工具化作用之外,更为人类建构了一个可能世界。其中,“在线”(online)就是互联网的社会价值的一种体现。所谓“在线”,就是人在由互联网架构的可能世界中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人类在信息时代呈现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在线生存的出现,意味着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具有了两种存在方式,即“在线”的存在和“在世”的存在。①由此可见,信息时代的生存哲学不仅要将研究的视角引向“在线”生存,更要…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文化传播的新纪元——大众传播时代恩格斯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见人类进步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历史。人类正是依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为人类建树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它的根本旨趣被界定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之所以被定位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是由人类演进的普遍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这一目标的彻底实现,需要经过“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人的联合体”三大历史阶段。这一见解对我国今天构建现代性的价值认同系统,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当代…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究竟是“历史决定论”还是“历史选择论”?其实,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因为唯物史观的决定论和选择论思想是相互包含、融为一体的:它讲的“决定”,是“选择”背后的“决定”,以承认人类历史活动的选择性的创造性为前提;它讲的“选择”是“决定”条件下的“选择”,以承认历史必然性、规律性的决定作用为前提,二者表达同一个思想:人类自主选择和创造历史的活动遵循和  相似文献   

18.
“人是未完成的”,他必须建造“观念的世界”或“世界的观念”,据以解释和引导自己的活动。与此相应 ,人类历史并非“预成”,而是在人们世世代代的创造性活动中生成。作为社会生活现状由来的解释性理论和历史创造活动组织机制的历史过程理论 ,也因此有史以来一直成为每个社会最  相似文献   

19.
价值与时间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存在任何“超历史”的价值。价值作为历史范畴的特性,决定了必须立足于历史维度、运用历史方法对其加以研究。这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价值概念是一个不得不历史地自我沉思的哲学困境的表达。”(《伽达默尔集》,第280-281页)而社会历史不过是时间的单向、一维的绵延。时间上不可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了一幅悠长完整的历史图景,这幅图景即是人的一切价值活动的“背景”和“空间”。因此,价值论研究的历史维度、历史方法,必须具体地从时间维度加以理解和把握。一、价值的时间维度时间是与“现实的人”相关的哲学范…  相似文献   

20.
现代技术的伦理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的追求与人存在的完善统一的重大前提是人的真实的存在。由于理性的张扬,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的真实存在被遗忘、被扭曲。善,因而逐渐地远离人追求的范畴。人被现代技术所奴役,陷入生存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实现现代技术的伦理超越。伦理对现代技术的超越,是一个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一个科学态度向哲学态度转变的过程,一个存在方式重新选择的过程。它的实现不在于建立一门新的伦理学体系,而在于唤起被遮蔽、被诱惑、或沉睡了的“意义性追求”或“对最高价值的意识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