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岗位特征及相关因素对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启武  郭兰 《心理科学》2011,34(5):1178-1182
本研究旨在探讨岗位特征及相关因素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影响。在高校辅导员培训课堂上共收取有效数据342份。结果表明:⑴岗位特征包括职业价值感、职业无意义感、岗位消极特征和岗位积极特征四个因子;⑵希望和职业价值感能显著正向预测,角色压力能显著负向预测工作倦怠;⑶角色压力在职业无意义感、岗位消极特征、社会支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职业价值感、希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初步发现了岗位特征及相关因素对辅导员工作倦怠的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2.
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工作倦怠不仅会给组织和家庭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会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文章首先描述工作倦怠的定义,接着对其测量进行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如何实现有效的干预,最后对研究的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工作价值观-职务特征”匹配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工作倦怠是近年来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及职业健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的目的是着重检验"工作价值观-职务特征"匹配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根据2家企业118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对工作倦怠量表和"工作价值观-职务特征"问卷做了修订.然后在8家非服务性企业进行了调查,316份有效问卷的调查进一步验证了工作倦怠量表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和信度;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在工作倦怠上有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工作价值观-职务特征"匹配各维度与工作倦怠各维度显著相关;进一步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任务特征在任务依存性和任务自主性的两个维度的匹配对情绪衰竭有负向预测作用,任务自主性匹配还对工作怠慢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工作倦怠测量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懿欣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94-97,110
工作倦怠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许多概念模型,编制了一些测量工具。本文回顾了国外关于工作倦怠测量的相关研究,介绍了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MBI和BM,并对他们的信效度以及运用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也阐述了我国关于工作倦怠量表的修编情况。希望通过对于工作倦怠测量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能够对工作倦怠进行更准确的测量,从而能更好地展开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工作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该文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对工作倦怠的测量和诊断问题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竞技运动项目教练员工作倦怠量表编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殷小川  薛祖梅 《心理学报》2009,41(6):545-556
从竞技运动项目教练员工作特点和工作倦怠主题入手,以文献研究和已有相关问卷、量表为基础,结合半结构问卷调查和访谈所获得资料,编制竞技运动项目教练员工作倦怠问卷。对514名竞技运动项目教练员进行了施测,并对测试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竞技运动项目教练员工作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低、知识枯竭感4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4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编制的竞技运动项目教练员工作倦怠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上的要求,可以作为今后测量竞技运动项目教练员工作倦怠状况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李永鑫  李艺敏 《心理科学》2006,29(1):148-150,153
本研究运用工作倦怠问卷、一般健康问卷和自尊量表对四个样本的834名被试进行调查,初步制订了工作倦怠的评价标准。结果发现:(1)可以以耗竭分数〉25、人格解体分数〉11、成就感降低分数〉16作为工作倦怠的临界值;(2)工作倦怠从程度上可以分为零倦怠、轻度倦怠、中度倦怠和高度倦怠四种水平;(3)工作倦怠的评价标准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相似文献   

8.
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永鑫  张阔 《心理科学》2007,30(2):478-481
工作倦怠是当前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最新的研究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倦怠研究从“倦怠”到“投入”,从“消极”到“积极”;(2)倦怠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更为宽广;(3)倦怠的跨职业和跨文化比较研究得到重视;(4)倦怠的整合性研究开始出现,干预性研究崭露头角。最后,文章还对我国的工作倦怠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工作倦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用所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先后对541名被试的调查,对工作倦怠的结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工作倦怠由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三个因素构成。工作倦怠的三因素结构模型在三个职业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都得到了支持。工作倦怠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指标也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工作倦怠在我国中学教师中的表现以建立其本土化定义并编制相应的测量工具。方法首先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对47名中学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探索该职业领域工作倦怠的本土化定义;随后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教师工作倦怠量表,并对266名中学教师施测,考察各项信效度指标。结果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热情枯竭、精力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分别对应Maslach倦怠问卷(MBI)中的讥诮态度、衰竭以及专业自我效能降低;修订后的量表各项信效度指标良好。结论国外工作倦怠的三维度定义在国内中学教师群体中得到独立验证,但衰竭维度的核心地位被热情枯竭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芳  许燕  蒋奖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14-821
职业枯竭领域研究使用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类:问卷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问卷测量法又包括自陈问卷测量法和他评问卷测量法。常用的四种自陈问卷以及它们的使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了重点评述。他评问卷法和客观测量法也简要地提及。从目前来看,自陈问卷测量法是枯竭领域的主导测量方法,并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一地位  相似文献   

12.
工作倦怠:一个不断扩展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6  
工作倦怠的研究始终处于不断扩展与完善之中。从适用于人际工作者的单一概念与结构扩展到适用于一般人群的概念与结构;从理论上的关注个体评价过程到重视需要与资源平衡的观点;从负性的倦怠研究到对积极的工作投入的研究;从传统组织的倦怠研究到开始关注了新兴组织形式下的倦怠问题;以及从原来的只有在美国的研究扩展到开始关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文章还对今后研究的热点与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国内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文献分析法,介绍了职业倦怠概念以及国内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常用测量工具,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工作特征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最后在简要分析现有研究存在本土化程度较低及缺乏应用性研究等不足的基础上,展望了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本土化及干预两方面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作要求 -资源 (JD R)模型从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两个维度出发 ,研究了工作条件对职业倦怠各个维度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支持了该模型 ,但是由于对该模型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尤其是对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的验证性结论有一些矛盾的方面。因此 ,有必要对这一模型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倦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日记式追踪研究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产生原因及内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许燕 《心理学探新》2007,27(4):42-47
该研究针对职业枯竭研究领域存在争议的两大理论问题——产生机制与内部过程,使用日记研究方法对重点高校教师进行了追踪调查。得到以下结果:1)在枯竭的成因部分:压力感、付出-回报的不平衡对耗竭存在显著正向的预测作用,且不平衡还是压力感与耗竭之间的部分中介变量。此外,二者还可完全通过耗竭作用于讥诮维度。自足资源对耗竭和讥诮均无显著影响,它只对职业效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是职业效能的唯一前因变量。2)在枯竭三维度的内部关系部分:耗竭与讥诮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且解释风格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即越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外部环境或他人,耗竭对讥诮的正向预期作用就越强。而职业效能维度显示出与耗竭及讥诮相分离的态势,与后二者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国外工作倦怠观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唐昕辉  李君春  耿文秀 《心理科学》2005,28(5):1185-1187
目前对工作倦怠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历史、生态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存在主义等视角来展开的,它们虽各有侧重,但概括来说,这些研究都把重心放在倦息发生的原因、各种症状及其过程的研究上,而对其发生的内在的生理、心理机制涉及甚少,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逐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教师情绪劳动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2份。结果发现,工作压力可以直接影响职业倦怠,也可以通过情绪劳动和工作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职业倦怠。本研究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扩展了资源保存理论和工作需求?资源模型,为中小学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了322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压力、行动控制风格、行动控制策略对其工作倦怠的风险预测能力,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各心理变量间的关系,从PSI理论角度诠释了倦怠形成的机制。结果发现:中专、高级职称、中高压力水平、低行动控制策略和状态导向是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危险性因素;行动导向者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及行动控制策略运用水平显著好于状态导向者;工作压力、行动控制风格对工作倦怠的直接效应显著;行动控制风格和行动控制策略在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间起中介作用。因此,PSI视角下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工作倦怠的形成机制;借助PSI理论构建的干预训练,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