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光道 《天风》2004,(2):22-22
有位弟兄对我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经过了多少的无奈和茫然,失去了许多的祝福和快乐,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感受。似乎失去,其实又是得到,似乎刚强,又是软弱的,说到底就是不明白。”  相似文献   

2.
菩提一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得破而放不下(上联) 善有善报恶有恶果讲得好而做不来(下联) 这是我过去读过的一幅对联,回忆起来仍深有所感。 一个人经过挫折、遭遇失败、看破一些世事、明白一些道理,不算太难。但若能心甘情愿地放下一个“我”字,却真不容易! 弄懂具体的事理,需要聪明,从根本上觉悟,那是智慧! 前些时我似乎明白了自己“耳不顺”的由来,可是单靠在待人处事时克制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这固然真实不虚,不过这“自知”必须是针对全部的“我”。“我”还要认真在生活中修行,才能得到真智慧。  相似文献   

3.
谢爽 《天风》2006,(2):37
7月13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我这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日子,那日我非常荣幸地收到了山东神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心情万分激动,我深深地明白了我的灵程道路因神的缘故,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手拿这份似平凡而带有艰巨任务的通知书,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欣慰,这种感觉是任何词语无法形容的。是的,神的托付、教会的企望,使我感觉到自己身负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对神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想起我坎坷的灵程之路,我自幼常常跟随妈妈到教堂参加崇拜,可以说我是在主爱中长大  相似文献   

4.
客: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儿的时候,说了句“车上太多人”。我朋友说,这句话不合语法,应该说成“车上人太多”。我说:“我讲的跟你讲的是一样的意思,你也听明白了。为什么你那句话合语法,我的就不合语法呢?再说,只要意思明白了,还用得着讲究什么语法呢?讲语法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把意思说明白嘛。”我朋友不同意我的说法。我们俩争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你是搞这行的,请你评一评,“车上太多人”这句话究竟合不合语法? 主:恐怕你朋友是对的。客:为什么?!我有时候听别人也这么说。我自己这么说的时候,别人也能明白。我听说语法分析要以说话人的语感为基础。照这么说,我的感觉是  相似文献   

5.
说“缘”     
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缘”这个字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咫尺不相识”,缘就像一张神秘莫测的网,牵着你我他,牵着每个人的命运,牵着一切的一切。然而,如今若问这“缘”字的根底,十个人倒会有九个说不清,似乎明白,但又不太明白。其实,关于“缘”的学问倒真称得上是佛  相似文献   

6.
理解圣言     
许多教友在给别人解释信仰时,遇到一些抽象的东西,经常这样含糊其词: “你信就行了,具体解释也解释不清楚。”无形中在有信仰和无信仰的人中间树了一道栅栏。如果无信仰的人感觉自身不需要费神费力去逾越,那么一个救灵的机会也就错过了。如何消除栅栏?需要我们明白信仰是可以言说的,而且还是可以说得清楚的。耶稣既然以圣言化身成人,那么  相似文献   

7.
恩惠 《天风》2005,(9):18-19
作为教会牧养工作的重要补充,培灵会有其特殊的作用。正如有人说:培灵会对有的人而言有时好像打“强心剂”一样,让人有了“起死回生”的经历。但如果教会不注重平日的牧养,只靠“培灵会”来替代其他牧养工作,则这个教会的团契生活必然是扭曲的。现在沿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某些教会中流行建堂“攀比风”,有些教会负责人,举行“培灵会”请讲员也得进行攀比。在“为了让信徒多得帮助、多有享受”这样的理由之外,是否也带有“旧生命”中的“巴别塔”虚荣心理?看谁请的讲员“知名度”高,吸引力强?于是乎,你请外地的,我就请外省的;你请省外的,我干脆请国外的,似乎越远越好——  相似文献   

8.
石冠经 《天风》1997,(11):30-30
大约两个多月前,我在教堂售书处看到一本小书,名叫《细拉》,当时我还不明白“细拉”是什么意思,就随意买了下来。后来才知道“细拉”原来是旧约时代乐谱中的休止符,在旧约诗篇中的一些经节的后而时有“细拉”两个小小的字,圣经诗篇的乐谱早己失传,但是“细拉”这个休止符却依然保留在经书之上,可见一定有它重要的灵意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9.
大约两个多月前,我在教堂售书处看到一本小书,名叫《细拉》,当时我还不明白“细拉”是什么意思,就随意买了下来。后来才知道“细拉”原来是旧约时代乐谱中的休止符,在旧约诗篇中的一些经节的后而时有“细拉”两个小小的字,圣经诗篇的乐谱早己失传,但是“细拉”这个休止符却依然保留在经书之上,可见一定有它重要的灵意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0.
自《我画佛像》一文面世以来,仍有不少朋友和同道要问我:是不是皈依了佛门,是否佛家弟子的问题。为此,我明确以答复大家:在佛门里,我只是位学生,而非行者。正如,有位老师说得好:“佛学不是迷信”,入道者不该成为迷道者;其实质内含也在于一个“佛”字”。———佛者,觉悟也,学佛、信佛就是要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迷信,不要执著。自小,我便有个怪脾气,许是那所谓的“童心”吧!那就是,对一些没有弄明白的事,总好问个清楚,想个透彻,仿佛不弄明白就不甘心……于是,我在学了舞台美术,明白了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之后,便对水粉画,油画和国画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您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心理结了个无法解开的结,从那时候开始生活似乎就失去了光彩。每天我似乎在与自己和别人抗争,明知道不该这样,却无法摆脱。  相似文献   

12.
最近阿倩很古怪,她常常一个人孤零零地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发呆,和别人交往时也总是心不在焉,毫无热情,而且总是一副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样子。后来她在给我的一封求助信里这样写道:“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么办?我感觉全世界似乎都在和我作对,每当我走过一些人听见他们有说有笑的时候,我就感觉他们是在取笑我。如果在我出去游玩的时候下雨,我就会认为是老天作祟,如果……虽然,我也知道这些想法可能不合理,但我没办法控制自己,我总感觉最不幸的事情会发生,有时候我甚至想完全与世隔绝,只有这样别人才不能伤害我,我才能彻底摆脱烦恼。”心理诊疗或…  相似文献   

13.
做你自己     
孟艳玲 《天风》1994,(12):42-42
刚进神学院学习时,常常羡慕别人的恩赐和才干,祷告时我常常问神:“既然呼召我,为什么不赐给我各方面的恩赐?”有一次与老牧师交通谈到自己的想法,然而这位老牧师对我说:“不要去羡慕别人的恩赐,也不要想方设法去做别人,神要你做自己,在神要你做的事上尽忠就是了。”这话给了我亮光,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14.
属灵     
《天风》1994,(7):42-43
教会生活中也许你不难听见这样的话:“啊!那人真属灵。”或“唉!这个不属灵。” 本来,人皆为神按自己形象所造而成为“有灵的活人”。尤其是当一个信徒依赖主的宝血得蒙救赎而成为神的儿女时,他应该已经就是一个属灵的人了。但这仅是就地位而言,而我们通常讲的“属灵”与“不属灵”所指的是信徒灵命生活的实际表现情形。 属灵的人既已接受那被钉死。  相似文献   

15.
勇敢挺身而出:不论身处什么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谋求职业的人,只是极少数,而大多数是以毁灭自己的理想为代价,从事自己并不喜爱的职业 ?究其原因,除了部分从业者是因为“计划”分配体制使其理想无法实现外,更多的则是用以下这五枚“炸弹”毁灭了其谋求理想职业的信心,因害怕失去安宁,害怕参与竞争,从而失去了机会、丧失了斗志、毁灭了理想。 一、轻视自我   在我们周围,我们会经常听到许多诸如此类的话:“我头脑不灵活……我经验不足……我学历不高……我不熟悉环境……所以,我不敢去或没有去谋求那份职业……”仔细想来,正是因为有…  相似文献   

17.
渊声 《天风》2018,(7):64-64
问:为什么我老公总是听别人的话,自己人的话却听不进去?尤其是对我说的话他总是当做耳边风,我觉得在他面前自己不被尊重,为此也常常生气。我当怎么办?一肢体:小蝶答:小蝶姊妹好!对于你的问题,似乎不少姊妹也有同样的感觉——注意我说的只是一种"感觉":老公平时对于别人的意见从不反驳,很有礼貌.  相似文献   

18.
古代有一位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他想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美玉拿给玉匠看,玉匠认为这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婪的美德看做珍宝,你把美玉看做珍宝,你如果把美玉献给我,我们两个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不如还是各人拥有各人的珍宝吧。”  相似文献   

19.
金微 《天风》2002,(2):53-53
《天风》编辑部: 我是辽宁教会的信徒,平时在合法登记的堂点做礼拜。有人对我说登记的教会不属灵,是属三自的,去那里做礼拜就是信三自,信三自不得救。我很害怕,信了一辈子耶稣,到头来却不得救,这是真的吗? 辽宁一信徒我国各地进行堂点登记,目的是为了让政府可以依法管理,使教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怎么会不属灵呢?凡是荣神益人的事,符合真理的事都是属灵的。圣灵“就是真理的圣灵”(约14:17),“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  相似文献   

20.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这话是一位智者说的,我虽然忘记了是谁说的,但它却长久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未能忘却,而且许许多多社会生活现象也总是不断地提示着我,使我明白这话是多么正确。 “善良的心”这似乎是一个道德眼界。 正是。我们知道,在任何社会里,人们总是要讲某些道德的。每一个社会都有它在较低层次上的共同道德,不超过这个层次界限,法律与道德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