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恋是精神分析领域、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中西方对自恋的理论描述和实证研究结果,评估了自恋和心理健康之闻的关系.介绍了自恋的定义及其两种结构.讨论了自恋与其他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自恋与自尊之间的关系;自恋的自我提升策略;健康自恋和不健康自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恋不仅是一个精神分析学的专门术语,它还关乎一直潜藏于哲学史中的主体设定及其合法性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集中体现于卢梭的关于自我、语言和他者的多样化的文本之中。这既标志着赢得一种个体性的必要重返,也暗示着一种固守其中的危险。因而,我们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转换或限定。在卢梭那里,自恋首先体现为自恋(amour-propre)与自爱(amour de soi)的根本区分。由此,卢梭衍生出一系列的解决方向,但它们并不能被完全还原为心理学或伦理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以罪犯为研究对象,探讨自恋人格的两种亚型、人际信任与自我攻击的关系。采用病理性自恋问卷、一般信任量表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分量表对534名在押罪犯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3份。研究结果显示,显性自恋对自我攻击的负向预测作用边缘显著,隐性自恋对自我攻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在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下,对自我攻击分别存有负向和正向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人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采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心理传记法对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的人格及其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因素分析揭示了梁漱溟的自信、认真、自律、好强等人格特征,通过精神分析可推论其可能具有自恋型人格倾向,梁氏这些人格的形成、发展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他的人格可作为解释其参与的特定历史事件的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适应性自恋与病理性自恋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不同影响。方法:750名大学生完成了一套由自恋人格问卷(NPI)、病理性自恋量表(PN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组成的测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病理性自恋的二阶因子自恋易损性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恋易损性水平越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自恋夸大性和适应性自恋(自恋人格问卷,NPI)对心理健康的正向预测作用达到边缘显著,自恋夸大性和适应性自恋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病理性自恋的二阶因子自恋易损性对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而自恋夸大性和正常/适应性自恋可能对心理健康存在微弱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姓名和形容词为材料,采用自恋人格量表测评被试的自恋水平,通过视觉搜索任务和记忆测试任务考察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和记忆程度,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结果显示,高水平自恋者比低水平自恋者有更明显的认知加工偏好;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积极词具有记忆偏好,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对消极词具有记忆偏好。被试对与自己相关密切的信息具有更高的认知加工偏好,且对自己信息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熟悉人相关的积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高隐性自恋者较低隐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偏好,不同类型的自恋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和结果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姓名和形容词为材料,采用自恋人格量表测评被试的自恋水平,通过视觉搜索任务和记忆测试任务考察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和记忆程度,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结果显示,高水平自恋者比低水平自恋者有更明显的认知加工偏好;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积极词具有记忆偏好,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对消极词具有记忆偏好。被试对与自己相关密切的信息具有更高的认知加工偏好,且对自己信息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熟悉人相关的积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高隐性自恋者较低隐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偏好,不同类型的自恋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和结果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何宁  朱云莉 《心理学报》2016,(2):199-210
自恋者具有低共情的人格特征,而共情是引发利他行为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试图揭示不同情境下,自恋对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恋组与非自恋组被试均存在内隐利他倾向,且自恋组的内隐利他倾向显著低于非自恋组;(2)自恋组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非自恋组,其中,自恋组在情绪共情上显著低于非自恋组被试,两组在认知共情上差异不显著;(3)共情诱发对自恋组被试的共情与内隐利他均有显著影响。启动条件下自恋组被试的共情水平与内隐利他倾向显著高于控制条件下自恋组被试,且达到与非自恋组被试相同的水平,而非自恋组被试的共情与内隐利他倾向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差异不显著;(4)共情诱发显著提高了自恋组被试的情感而非认知共情水平。  相似文献   

9.
探讨自恋影响道德虚伪的内在机制和边际条件。通过对200名金融行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个体的自恋倾向能正向预测道德虚伪水平,是权谋术而不是印象管理在自恋与道德虚伪之间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辩证思维调节着自恋与道德虚伪之间的关系——对辩证思维水平低的人而言,自恋正向影响道德虚伪; 而对辩证思维水平高的人而言,自恋不影响道德虚伪。结果对理解当代中国人自恋人格与道德特性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 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 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 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沈德灿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全书分为4编12章。第1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依次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概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历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评价;第2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依次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整合自恋双元理论和特质激活理论, 探讨欣赏型自恋、敌对型自恋对员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 深入分析了员工关系趋近型动机和关系回避型动机的中介作用以及任务相互依赖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来自员工-同事二阶段配对的235份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欣赏型自恋对员工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敌对型自恋对员工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系趋近型动机在欣赏型自恋与员工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关系回避型动机在敌对型自恋与员工亲社会行为之间没有发挥中介作用; 任务相互依赖性不仅正向调节欣赏型自恋与员工关系趋近型动机的直接效应, 而且还正向调节着欣赏型自恋通过关系趋近型动机对亲社会行为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自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采用自恋人格问卷、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简版Buss-Perry攻击问卷,对5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恋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2)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均可负向调节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两者都能显著抑制高自恋者的攻击行为,却无法影响低自恋者的攻击行为。因此,提高观点采择和增强共情关注是减少高自恋者攻击行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考验,其中之一就是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尤其认为“精神分析就是谈性的”,以及由此而产生地对精神分析的抵触与反对。以《精神分析引论》为具体本,本力图梳理并整理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涵义,以此来澄清人们对精神分析的某些误解。首先,弗洛伊德不同意人们对“性”的一般见解。他认为儿童是有性生活的。婴儿的性生活分为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经过后天的发展和教育,成人的性生活分为两类:正常的性生活和非常态的即倒错的性生活。而倒错的性生活也就是婴儿的性生活。最后,弗洛伊德认为“性”应包括三部分:生殖机能的性、倒错的性和儿童的性,即“广义的性。”此即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的“性”。  相似文献   

15.
自恋人格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对他人的反馈敏感。信任是人类社会互动行为的基础,自恋人格特质可能影响他们的信任决策。为了探究自恋水平如何影响信任博弈中结果评价的大脑活动,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了38名被试完成单次信任博弈时的脑电波。行为结果发现相对高自恋者的信任选择率显著低于相对低自恋者的信任选择率。脑电结果表明,相对高自恋者信任损失反馈减互惠获利反馈所得的FRN差异波(d FRN)显著地大于相对低自恋者,并且相对高自恋者结果评价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地大于相对低自恋者。本研究提供了自恋人格个体信任博弈中结果评价的初步神经电生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晚期以“偶然相遇”的方式对唯物主义作出了极具创新性的理解,这一思想转变集中体现在他对精神分析学的再判断之中。一方面,阿尔都塞对精神分析中的结构主义要素进行了批判,并从“偶然性”出发强调了精神分析的唯物主义特质。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推进了“相遇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成熟。由精神分析所体现和催化的“偶然的唯物主义”意味着对以意识哲学为代表的同一性学说的深度反思和批判,“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则加深了对客观现实性的聚焦和关切。总体而言,阿尔都塞基于精神分析学对“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探讨,既构成了西方当代唯物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又同时呈现出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规律性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2(自恋故事vs.中性故事)×2(威胁情境vs.表扬情境)的被试间设计对162名大学生的状态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与中性故事组相比,自恋故事能够显著激活被试的状态自恋水平;(2)与表扬情境相比,威胁情境中自恋激活组个体的攻击意向显著高于中性故事组,说明状态自恋激活能够显著增加个体的攻击行为;(3)状态自恋通过知觉到的威胁、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间接预测攻击行为;(4)从总体上来说,知觉到的威胁既可显著直接预测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愤怒情绪间接预测攻击行为。对自恋激活组,状态自恋可以通过影响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间接影响攻击行为;对中性控制组来说,这种关系则不存在。本研究结果证实,状态自恋的激活能够显著增加个体面对消极反馈时攻击行为产生的认知情绪机制。  相似文献   

18.
张旭 《心理科学》2011,34(5):1174-1177
西方心理学界对自恋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章在依托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自恋与心理适应性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男女生在自恋方面无差异显著性,在心理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显著性。男生的心理适应性均分高于女生。(2)不同系不同专业的学生,自恋方面无差异显著性,心理适应性方面呈差异显著性。(3)自恋与心理适应性的4个因子的关系研究显示,自恋与心理自控力、自信心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自恋与自尊:社会赞许性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社会赞许性在自恋与自尊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对614名大学生进行自恋人格问卷(NPI)、自尊问卷(SES)、马洛一克罗恩社会赞许量表(MCSD)测评。结果:高自恋者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低自恋者;自恋总分及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三个因子与自尊显著性正相关,特权感因子与自尊负相关;自恋总分及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因子对自尊有较好的直接预测效应,以社会赞许性为中介能更好地解释特权感因子与自尊的关系。结论:自恋与自尊关系稳定,自恋的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因子预测健康的自尊,特权感因子预测防御性的自尊。  相似文献   

20.
自恋人格作为自我观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人格特质。但是在诸多探讨自恋的结构和模型的推进之下,对于自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却关注较少。当前研究对儿童期自恋形成主要从生理因素和社会化经验两个层面进行解释。结合个体在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下自我评价的特征,分别从童年早期至青春期自恋的前兆、起点和表现来探讨自恋的发展过程。未来研究需围绕自恋人格的机制研究、研究方法以及干预辅导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