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FOK产生机制的再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凯  沈大为  李波 《心理学报》2001,34(1):13-16
通过用有意义联系和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作为识记材料,在以前实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关于FOK(Feelingof Knowing)产生机制的两种理论假说,即靶项日记忆强度假说(或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与线索熟悉性假说。实验结果表明,靶项目记忆强度和线索熟悉性程度都能决定FOK判断等级的高低,说明两种假说并非绝对对立,非此既彼。但此二因素都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显著影响FOK判断等级的高低。  相似文献   

2.
FOK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art提出的RJR(回忆-FOK判断-再认)研究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对FOK产生机制的两种假说--线索熟悉性假说和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进行验证.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即通过中、英文词对不同组合形成四种材料类型(中-中、英-中、中-英、英-英);实验二采用二因素被试内设计,即控制实验材料和呈现方式两个变量(2×2).结果表明,被试所做的FOK判断既不完全取决于线索熟悉.也不完全取决于靶项目的可提取性,而是取决于线索与靶子之间的联结强度.  相似文献   

3.
FOK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凯  施晓斌 《心理科学》1997,20(6):485-489
通过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的两个实验探讨了FOK(Feeling-of-Knowing即“熟知感”)的产生机制,是线索熟悉性还是靶项目的可提取性(或记忆强度)决定FOK判断的等级。识记材料为90对中文词对.分前后两部分让被试识记,前后两部分词对之间安排三种关系:①完全相同;②仅线索词相同,③完全不同,这三种关系可选成不同的靶项目记忆强度和不同的线索熟悉性.两组实验结果一致表明,FOK的等级判断的高低取决于线索熟悉程度,而不随靶项目的记忆强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FOK产生机制的重新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文低频字对为学习材料,采用被试内设计的方法对FOK产生机制,即靶项目强度、线索熟悉性以及两者之间联系强度对FOK的影响进行了重新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的靶项目强度对FOK判断没有影响,而单独的线索熟悉性对FOK判断存在影响,线索与靶项目联结强度对FOK判断存在影响。线索熟悉性和联结强度对FOK的影响可能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5.
词频和年级对FOK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以识记材料的词频高低和被试年级为自变量对被试元记忆监测的FOK(feeling of knowing)判断进行研究。实验采用Hart提出的RJR(回忆—FOK判断—标准测验 )的经典范式。结果表明 :被试的年级影响FOK判断等级和准确性 ,大学生的FOK判断等级和准确性均高于高一年级学生 ;识记材料词频影响FOK判断等级的高低 ,不影响FOK判断准确性 ,被试对高频词对的FOK判断等级高于对低频词对的FOK判断等级 ,但FOK判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FOK:是线索熟悉,还是目标提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治良  杜建政 《心理学报》2000,32(3):241-246
以围棋定式为实验材料,检验了关于FOK判断的线索熟悉假说和目标提取假说。结果表明:在有线索可以利用的情况下,被试会依据线索的熟悉作出FOK判断;而在线索难以利用的情况下,被试就会依据目标的提取来作出FOK判断。该文还对FOK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线索熟悉性与易接近性对FOK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爱伦  孙延超 《心理科学》2004,27(2):261-263
本研究目的探讨线索熟悉性和易接近性与FOK判断的关系。两个实验以中文词为材料.采用重复启动操纵线索的熟悉性,用联想集大小操纵易接近性,线索词和目标词之间无联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线索熟悉性和易接近性都有促进FOK判断的作用,但二者对FOK的作用是独立的,且不同步。文章最后讨论了线索熟悉性与易接近性的控制条件可能影响二者在FOK判断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FOK判断与可接近信息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大为  韩凯 《心理学报》2001,34(4):33-40
通过三个实验,用语义联想集大小不同的中文单字词研究了靶项目联想集的大小与FOK判断等级和准确性的关系。实验一通过两种不同联想集大小的靶子,比较外显的、提取出的信息和内隐的、语义网络中固有的被激活信息量对FOK判断等级和FOK判断准确性是否有不同的影响。实验二和实验三通过不同的靶子呈现时间和学习遍数,比较不同的识记强度对不同大小联想集的靶子的FOK判断等级和FOK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OK判断等级随外显的、提取出的信息总量的增多而增高,随内隐的、语义网络中固有的被激活信息量的增多而降低。FOK判断准确性随靶子本身的激活强度的增强而增高,随内隐的、语义网络中固有的被激活信息的激活强度的增强而降低,FOK判断准确性取决于这两种激活强度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知晓感和学习判断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功香  张承芬 《心理学探新》2007,27(2):36-39,76
以汉语配对词为实验材料,在已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干扰模式进一步探讨了关于知晓感(Feeling of knowing)和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产生机制的四种理论假说,即线索熟悉性假说、目标提取假说、可接近性假说和竞争性假说。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扰条件下,知晓感和学习判断符合竞争性假说。  相似文献   

10.
李同归 《心理学报》2000,32(3):264-268
该实验考察了在“知道感”(FOK)任务中的字词和图片的感受性和判断标准的差异。实验运用Hart的“回忆—FOK判断—再认”(RJR)范式,用字词和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两种不同的加工水平,并根据信号检测论中的评价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知道感任务中,只有在线索回忆正确百分率和FOK判断等级上表现出了图片优势效应,而再认正确率和FOK准确性则没有图片优势;而且,不论是深加工还是浅加工,被试对字词和图片的感受性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判断标准的变化较为复杂,且受加工水平的影响较大,显示出图片优势效应的产生与被试的反应偏向有关。  相似文献   

11.
4-7岁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学龄前儿童记忆策略及操作的发展,儿童对不同记忆策略的分辨和评价能力以及文化教育对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影响。被试是云南4—7岁的汉族和白族儿童,共240人。实验结果揭示出,学前儿童在他们知识和经验范围内,可以选择适当的记忆策略,并且具有粗糙的辨别和评价策略的能力。5岁是发展的加速期,同时也是地区间出现显著差异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郝学芹  韩凯 《心理学报》2002,34(4):32-36
提出FOK研究中一种新的标准测验形式——过度重复学习,并验证过度重复学习作为FOK研究的标准测验的可行性;另外还比较了作为标准测验,过度重复学习与再认的差别。同时,还探索了FOK判断中存在的两种错误类型——替代性错误和忽略性错误在FOK判断等级和标准测验成绩方面的差异。两个实验结果表明:FOK判断在预期随后的标准测验(过度重复学习和再认)成绩上是有准确性的;过度重复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测验。实验结果还显示:替代性错误比忽略性错误的FOK判断等级要高;且无论是用再认还是用过度重复学习做标准测验,都能检验出两种错误类型项目在记忆激活强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比较源记忆和靶记忆的难度。实验一比较两种记忆提取阶段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实验二设置较高的成功标准,比较两者达标所需的时间,以此比较它们的难度。在实验一中,被试先进行项目记忆任务,接着进行源记忆任务(从两位虚拟人处接收项目,并记住项目的来源)和靶记忆任务(向两位虚拟人递送项目,并记住项目的去向)。源记忆和靶记忆的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再认项目的源或靶,并记录提取阶段的脑电。结果显示,虽然源记忆与靶记忆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正确提取的ERP中观察到,两者与回想有关的LPC之间有边缘显著差异(靶记忆比源记忆更趋正向,且在顶区差异最明显),这说明在回想上,靶记忆可能比源记忆需要更深的加工。实验二将源记忆和靶记忆结合在同一个任务中,要求被试反复尝试,直至两种记忆的正确率都达到较高的成功标准(近90%)。结果进一步证实,源记忆的加工水平深于源记忆。  相似文献   

14.
康丹  李佳佳  蔡术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70-1281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主要考察自传体记忆本身的情绪是否影响该记忆相关信息的内隐提取过程。取大学生15人完成实验, 实验分为两部分:记忆提取和词汇判断。首先在记忆提取阶段, 要求被试根据词对(形容词-中性名词)提取积极、消极和中性情绪色彩的自传体记忆事件。接着在词汇判断任务中, 要求被试对包含提取过记忆的中性名词的词语进行词和非词的判断, 并且记录相应的脑电波。结果发现:(1)被试按要求成功提取了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自传体记忆事件。词汇判断任务中, 内隐提取三类自传体记忆信息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2)相比于积极、中性自传体记忆信息, 消极自传体记忆信息提取的过程中的ERP波幅更大, 更偏向于正向。这表明自传体记忆信息的内隐提取受到记忆本身情绪的影响, 消极自传体记忆信息提取需要付出更多资源。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的实验材料为单字和双字词,利用字表方式呈现。被试为小学六年级的30名学生,按学习成绩好和差各选15名。实验结果为,(1)对单字材料,被试既对要记忆的项目进行了有意的复述,又对指示遗忘的材料产生了提取抑制;对双字词材料,被试只有对指示遗忘的材料产生提取抑制,而没有对要记忆的项目进行有意复述;(2)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有意遗忘的抑制能力明显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将定向遗忘和FOK判断的范式相结合,探讨高强迫症状被试(HOC)和低强迫症状的控制组(LOC)在不同词语类型的条件下,线索回忆和元记忆判断的定向遗忘效应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HOC组在中性词语条件下比LOC组表现出更低的定向遗忘效应。FOK的结果表明HOC被试对于不同条件的元记忆的分辨能力比LOC组要差,他们在威胁性词语方面,对未来记忆任务的成绩也没有预测性。研究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支持强迫症的一般记忆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8.
刘岩  苏彦捷  徐国庆 《心理学报》2005,37(5):590-597
脑成像研究表明,准确的知晓感(FOK)可以分为知道感和不知道感,两者可能依赖不同的大脑机制实现。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检验了线索和靶子的频率对FOK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并在行为水平上考察了“知道感和不知道感可能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假设。实验一表明:靶子字的频率对FOK判断的准确性有影响,即靶子为低频字时,FOK判断的准确性降低;同时,线索和靶子的字频对知道感和不知道感判断的等级没有影响。实验二显示:线索熟悉性只影响准确的不知道感判断等级,而靶项目强度只影响准确的知道感判断等级,即产生了非交叉的双重分离。综上,我们发现了靶子的字频对FOK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并从行为实验的角度证实,知道感和不知道感依赖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event-related fMRI)以及在FOK(feeling-of-knowing)研究中常用的“线索回忆-FOK判断-再认测验”(Recall-Judgment-Recognition,RJR)程序,以汉字词对为识记材料,研究了FOK判断中的大脑活动区域。根据FOK判断的正负以及其后的再认测验的对错,实验将FOK判断的项目分为四类:PP项目(正性FOK判断,正确再认),NN(负性FOK判断,错误再认),NP(负性FOK判断,正确再认)以及PN(正性FOK判断,错误再认)。脑成像的分析结果显示:准确的FOK预测(即PP与NN项目)与不准确的FOK预测(即NP与NP项目)在脑活动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无差异”的现象可能是由于PP项目与NN项目激活了不同的脑活动模式所造成的。具体地讲,相对于NN项目而言,PP项目伴随有明显的左侧前额叶(BA 8区)的活动。这一观察提示我们:知道感(PP)与不知道感(NN)可能是由不同的脑神经网络所支持、并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学习判断是指对当前已经学习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本研究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选取正向词对和反向词对为实验材料,考察不同回忆任务下小学生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及偏差。研究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即时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受到词对类型和回忆任务的影响:(1)小学生线索回忆任务下的学习判断中,正向词对的准确性较好,反向词对出现了高估,表现出了学习判断的预见偏差;(2)自由回忆任务下的学习判断中,两种词对都出现了显著的高估。研究结果丰富和细化了流畅性假说对学习判断加工机制的解释,并提出即时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偏差是由于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