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智觉知(又称正念)源于佛教心理学,古典心智觉知的含义是觉知、注意和记住.心智觉知被西方心理治疗界采用以后,其含义中加入了不评价和接纳.心智觉知可以通过心智觉知训练培养.基于心智觉知和接纳治疗取向的治疗师帮助病人改变与其自身经验的关系,而不是直接挑战病人的非适应性的思维、感觉或者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
贾青 《哲学研究》2022,(6):107-116+127
活动类连续行动的特点是其通过重复履行最小的行动单元而构成。例如约翰跑步、丽丽游泳等行动都属于活动类连续行动。本文中我们将利用STIT逻辑给出活动类连续行动的逻辑刻画。在简要说明活动类连续行动的特点以及STIT逻辑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出刻画活动类连续行动的STIT逻辑并证明该系统的一些重要元定理。  相似文献   

3.
李茵  王大华 《心理科学》1998,21(5):437-440,444
本研究采用老年人日常问题解决能力测验,对185名被试(51 ̄76岁)予以测定。研究发现:进入成人晚期以后,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而其个体间差异却日益明显;再有,个体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与日常认知之间存在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概率认知逻辑将认知和概率推理融合到同一个逻辑框架中。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广义框架的概率认知模型,并讨论了这一模型与已有两种概率认知模型的关系。基于广义框架的概率认知模型能为任意概率认知逻辑公式指派概率,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概率认知逻辑语义模型。本文给出了一个可靠且完全的概率认知逻辑公理系统,提出并证明了概率函数存在引理,进而给出了这一逻辑的完全性证明。最后,本文运用这一逻辑刻画了混合策略博弈的两种状态,为进一步讨论混合策略博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event-related fMRI)以及在FOK(feeling-of-knowing)研究中常用的“线索回忆-FOK判断-再认测验”(Recall-Judgment-Recognition,RJR)程序,以汉字词对为识记材料,研究了FOK判断中的大脑活动区域。根据FOK判断的正负以及其后的再认测验的对错,实验将FOK判断的项目分为四类:PP项目(正性FOK判断,正确再认),NN(负性FOK判断,错误再认),NP(负性FOK判断,正确再认)以及PN(正性FOK判断,错误再认)。脑成像的分析结果显示:准确的FOK预测(即PP与NN项目)与不准确的FOK预测(即NP与NP项目)在脑活动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无差异”的现象可能是由于PP项目与NN项目激活了不同的脑活动模式所造成的。具体地讲,相对于NN项目而言,PP项目伴随有明显的左侧前额叶(BA 8区)的活动。这一观察提示我们:知道感(PP)与不知道感(NN)可能是由不同的脑神经网络所支持、并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不怕“不知道”,只怕没想到世上千奇百怪的事本来就层出不穷,再加上有人故意作伪、有人信口开河、有人随意夸张、有人以讹传讹,……有限的专家很可能来不及对各种诸如“特异功能”之类的异常事例都进行检验。面对这种状况老百姓经常说的话就是“你信不信?”其实若只是作为谈资,信不信并无所谓,问题是人们往往随之要决定是否应采取一些有代价的行动,如花一些时间或钱去听报告、学习、接受治疗、买一些物品等等。那该不该做这些“付出”呢?这时自然状态有两种可能:“有”或“无”特异功能;老百姓可采取的策略也有两种:“付出”或“不付出”财…  相似文献   

7.
中医四诊的认知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四诊的认知逻辑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刘庚祥一、四诊的反映中医四诊是对病人的体症进行观察与询问,一般认为:临证所谓的“舌红苔黄”是病人舌红苔黄的客观体症反映到医者的感官,被医生所认定,所谓“脉弦数”,是客观的弦数之脉反映到医者的手下。然而...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来,具身认知已逐渐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趋势,其理论主张已经辐射到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领域,研究成果运用范围逐渐扩大。诚然,具身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离身”认知的不足,但其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循环论证,解释不充分,完全的二元对立,文化、社会、语言因素的忽视等。因此,当务之急是改进研究方法,摒弃先入之见,使其真正成为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岳霖先生以欧洲传统演绎逻辑是唯一和普遍的逻辑学观念,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逻辑”的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否认逻辑与文化的联系,坚持逻辑的唯一性和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这些是提出“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依据。上述观点将会面对由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学学科性质以及逻辑史所展示的事实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依附于人类的文化,即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当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状态时,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共性,也有由民族地域不同而显现的个性。在中国,先秦文化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政治与社会人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尺度与治国纲纪的构想、建立和实践,它的基本思维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以“类同”为依据进行“以类取,以类予”推演的“推类”,成为先秦时期逻辑思维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同时也成为先秦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逻辑学是有别于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国逻辑离不开对欧洲传统逻辑的借鉴,在这种借鉴研究中,应用比较法的关键有三:第一,被比较的诸对象都把与之相比较的对象视为平等的他者,而不是对立者或规范者;第二,在见其同异中,比较以见其相异乃更为重要。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异点给出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中国逻辑研究而言,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如何刻画系统中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在计算机以及哲学研究中激起了广泛讨论。其中非常经典的工作包括Pearl、Gales以及Halpern等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提出的因果模型和基于因果模型的因果逻辑。而最新Baltag与van Benthem的工作又提出了通过函数式依赖这一概念分析变量间影响的模型。本文将介绍并探讨这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在对Halpern等人的因果模型和逻辑做认知方面的扩充之后,我们能在这两种路径中找到更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左脑还是右脑?—— 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觉知是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意识的内部主观状态, 自我认知加工的任务都激发了自我觉知, 因此, 其复杂性导致脑机制研究存在很多的争议。对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多从认知神经精神医学和涉及自我觉知任务的脑成像的角度进行, 很多研究发现自我觉知更多地激活了右脑, 针对具体的任务而激活不同脑区;但复杂的、高水平的自我觉知任务往往涉及内部言语加工, 需要左脑的加入。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皮质中线结构对自我觉知具有重要作用。今后有关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可望从自我觉知的性质、所涉及的具体任务水平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等方面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价值的引导和认知科学方法论的昭示下,归纳逻辑已经完成了从面向定性认知和定量认知到面向不足认知和复杂认知的转型。但是,认知价值始终是归纳逻辑不变的取向。古典归纳逻辑中的诸多逻辑方法以推进人们的认知为己任,而现代归纳逻辑更是一开始就直接期望建立满足定量认知需要的完善体系。面向不足认知和复杂认知的归纳逻辑研究,不仅是人类认知需要的深入拓展,更是归纳逻辑必然的发展方向。逻辑学不仅在认知召唤下走得更远,而且对于归纳逻辑而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都可能是认知。  相似文献   

13.
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2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任务,探查他们在获得新知识前后对自己是否“知道”和 “会”的认知和知识获取方式的认知 。结果显示,有部分学前儿童在不知道或不会的情况下报告自己“知道”或“会”,对自己的判断倾向于作出肯定回答;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学前儿童对自己是否“知道”的认识要比是否“会”的认知准确;儿童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取方式的认识好于程序性知识,3岁儿童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认识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4.
刻画主体有智能的逻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两个标准来表示"一个主体有智能":该主体知道它的知识和它做过的活动。然后我们给出若干逻辑系统分别整体地、局部地和半局部地刻画上述标准。最后我们证明这些系统相对各自的语义是框架可靠和框架完全的。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认为《大学》“格物致知”义的演进,即是把科学之知与中国传统德性之知相融合的尝试.以道德理性为根本,融合朱熹与王阳明对《大学》的解释,重订《大学》文本次序,彰显“本末”、“终始”在《大学》中的意义,并用“俱时而呈现之同一关系”、“更迭而呈现之相斥关系”、“目的与手段之相从之关系”、“交互并在之关系”揭示出知识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内在关系,构造出一个立体上升的结构关联体系,是唐君毅重释“格致”理念以融通科学的内在理路.他强调科学与人文在具体情境中发用,成为化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冲突的有益尝试,也是唐君毅在诠释中华文化传统时表现出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认知逻辑与认识论之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种程度上说,认知逻辑似乎有些脱离一般的认识论研究。本文旨在说明介于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桥梁”依然存在。而且,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文章通过分析下面的一些实例对此加以论证,即,知识和证据演算的关系,怀疑主义,信息的动态性,学习和证实,多主体或群体问题等等。作者试图通过以上分析来表明下面的观点:知识不应被定义成命题的某种本质特征,我们应当根据知识在认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来对它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从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古典归纳逻辑到现代归纳逻辑归纳逻辑是以归纳推理和归纳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的判断。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  相似文献   

18.
崔建英 《世界哲学》2016,(6):150-156
解概念的知识论分析,即研究博弈参与者在拥有怎样的信息和信念的条件下,通过策略推理可以获得博弈解,从而为这类博弈解提供合理的认知条件说明,不仅是认知博弈论领域中的焦点问题,也是认知逻辑领域中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相对于在认知博弈论领域中偏重于数学模型的建构,对解的认知条件所进行的定量化分析,在当前认知逻辑领域中如何通过定性化来描述主体所拥有的信息和信念以及探析各类博弈解的认知条件,将是本文的主要议题之一。同时,立论于解的知识论研究中是否采用统一的理性标准,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研究模式的优劣,明晰了认知逻辑视域下博弈解研究的可能发展。  相似文献   

19.
精细化学习诊断有助于客观准确探究学生学习现状,为实施有针对性的补救教学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本文对比研究概率逻辑与模糊逻辑在精细化学习诊断中的表现。首先,从“概念”视角介绍和对比两种逻辑。其次,介绍两个分别基于上述两逻辑的代表性模型:HO-PINC和Fuzzy-DINA。然后,对比两模型在五个实证数据上表现。最后,通过模拟研究进一步对比两模型的心理计量学性能。DIC等模型-数据拟合指标和RMSE等参数返真性指标的结果表明两模型对同一批数据有较一致的分析结果。建议实践者忽略模型选择对数据分析的影响,从概念或思辨视角入手选择使用概率逻辑或模糊逻辑来定义属性。  相似文献   

20.
以活动为认知对象的逻辑还没有系统地建立。本文我们采用半无穷方法、自代入方法、固定点方法和拟赋值方法全面建立这样的逻辑,从而研究知道一个活动的各种逻辑特性。根据这些方法,我们分别提出四类刻画知道一个活动的逻辑系统和相应的语义,然后证明这些系统相对各自的语义是可靠和完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