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课堂情境中学生竞争对其成就归因和成就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世奎 《心理学报》1992,25(2):72-79
本研究把成就归因区分为倾向性成就归因和情境性成就归因两种类型,并分别检验了在课堂情境中学生之间的竞争对二者以及对成就行为的影响。被试是80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结果表明,(1)竞争对学生的倾向性成就归因没有明显影响,而显著地影响着学生的情境性成就归因;(2)竞争对学生随后成就行为没有明显影响;(3)倾向性成就归因对学生的成就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它的这种影响却是间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本研究表明:1.学业成就动机与学业成就有显著正相关。2.中国中学生理想的归固模式为:努力、方法、能力、教师、家庭环境、任务难度、运气。3.用努力归因与现实归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水平,改善其成就行为;实验情境的训练效果能够很好地迁移到实际学习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3.
李林  刘建榕 《心理科学》2004,27(5):1248-1250
对71名彩票中大奖者的成就归因进行研究,发现在博彩这种特殊情境中,个体归因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个体把成就首先归因于运气,其次是努力、能力和难度;第二,中大奖者对他人博彩成就也首先作运气归因;第三,虽然把成就作不可控的运气归因,但所有中奖者都表示今后将继续参与博彩行为。本研究提出,在对某一具体现象作归因研究时应关注情境的特殊性和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4.
韦纳(Weiner·B)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有著述四十多部,论文一百多篇。其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归因效果论。韦纳认为,学生在当前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就奋求是由学生对先前成败结果的归因引起的。将先前成功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提高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将先前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降低学生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按这一理论指导教学,我们就能通过改变认知变量——归因来提高成就动机水平,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介绍和研究韦纳的归因效果论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归因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十年来有关中小学生学习归因方面的研究,归纳了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归因的倾向、归因的前提条件、归因的后果、归因的作用机制、归因模式及归因训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长江  王宪清 《心理科学》1993,16(4):205-210
本文以归因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研究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问题。在研究中,设置家庭、学校、社会等三种道德情境,让儿童对各种情境中他人的道德与不道德行为进行归因。采用“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归因结果加以统计处理,从而揭示出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的主因素构成及其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7.
归因理论重视社会对人的影响,认为如果忽视社会的影响,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就不可能。同时,归因理论的研究已发现了个体行为的前因和原因对个体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规律。这就使得从个人的归因(原因推理)预测其情感和行为,以及从人的情感和行为反推人的归因成为可能。然而,这些理论和规律是否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大学生成就归因和教育工作的适用性,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奠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效果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隋光远 《心理科学》2005,28(1):52-55
研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3年前为初中生进行的成就动机训练效果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这些受训者在任务选择、行为强度和坚持性方面均表现出较高水平;成功期望较强烈;对成功或成就倾向于作能力、努力归因。这一结果表明,归因训练能够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动机的改善具有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仁生 《心理科学》1997,20(5):461-463,470
1问题归因训练与归因理论的其它研究一样主要是在成就领域内进行的.归因训练的基本原则是: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影响。那么,归因上的变化就应引起行为上的相应变化,而这种新的行为又舍改变归因.根据归因理论,在成就背景中,学生舍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归因,这种归因会引起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其成就行为。新的行为又会引起新的归因,从而形成一种良性或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归因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提高学习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归因理论的发展,关于归因过程的研究已深入到许多社会问题中,一个专门用于教育问题的模型是韦纳(Bernard Weiner,1971,1974)的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型.本文将介绍韦纳的模型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探讨学生归因前提,并且着重于教师对学生成败因果关系知觉的影响.最后,本文将讨论几点教育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高中生670名,分别用学业情绪问卷、学习动机问卷和学习策略问卷来探讨学业情绪在先前学业成就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和认知-动机模型为基础,运用偏差矫正百分位的非参数Bootstrap法对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积极学业情绪在先前学业成就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间起完全中介效应;消极学业情绪在先前学业成就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他们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自我决定理论,自主支持型教师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促进学习动机内化,进而提高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本研究通过对37篇教师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实证研究(53个独立样本,18278名学生)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1)教师自主支持显著正向预测需要满足、动机、投入及学业成就;同时自主支持对需要满足、动机及投入的效应量高于对学业成就的效应量;(2)学生的需要满足及动机在教师自主支持对学业成就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但学业投入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教师自主支持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在不同年龄、经济与文化背景下没有显著差异。综上,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支持,以满足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业投入,提升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具有良好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使用多水平建模,分析了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学校的心理环境特征对10826名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途径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及学业成绩中分别有10.0%和33.3%的变异来自学生个体以外的学校因素。(2)在控制学生年级、性别、家庭背景和学校所在地、师资、学校学生总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等基本特征后,学校总体和学生个体知觉两个层次的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均显著大于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与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相对较强。(3)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受到学校所在地、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调节。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处于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庭年收入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作用;对处于农村、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性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强度受到学校所在地、师资水平和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自我概念、学业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学业归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分别对初中生和高中生建立了因果关系模型。两模型区别在于:(1)学业成绩对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大于对高中生的;(2)高中生学业自我概念受内部控制、非学业自我概念受未知方控制直接影响。研究还表明:(1)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显著高于高中生的;(2)学业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高低一致;(3)内部控制源与有势力的他人控制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Black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ceived personal causation training and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classroom exercises for their sixth and seventh grade classes. Results of this field experiment showed increased motiv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hance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an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eing treated as Origins. The Origin-Pawn variable was found to mediate between personal caus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ole of academic prepar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prediction of first-year Portuguese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considering students' sex and academic field attended. A sample of 445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68.5% femal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nho (25.8% enrolled in economics, 35.3%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38.9% in humanities degree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Students answered a questionnaire on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classroom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semester, which consisted of 44 items organized in five dimensions: comprehensive approach, surface approach, personal competency perception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tudy activities. Academic achievement (grade point average at the end of first year) and academic preparation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mark)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cademic records of the university. Results showed that academic preparation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first-yea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only marginal additional variance was explained by learning strategies as assessed by the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There were sex and academic field differences, but these variables do not seem strong enough to affect the results, although the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variance captured by each model and the different weights associated to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mark, stimulate the use of these and/or other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variables when analysing the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编问卷对913名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和学习动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 (1)整体上看中学生较多使用内在原因和可控原因解释自己的学习成绩; (2)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3)归因倾向与学习动力有明显联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到“自挫因子”对学习动力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本文还就如何进行归因训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考试成绩归因模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贵良  郭德俊 《心理学报》1995,28(2):211-218
在广泛调查初中生对考试成绩的归因和情感反应的基础上,根据Weiner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提出了初中生对考试成绩归因的假设模式,然后运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的统计方法对这个假设模型进行了检验.虽然最初模型经x2拟合度检验被拒绝,但经设定探查产生的最终模型较合适地拟合了数据,并部分支持了Weiner的归因理论.按照这个模型,努力归因一内源性维度对初中生的自信心、期望、成就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275名初一青少年开展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考察了同伴团体对青少年早期个体学业成就的影响,及感知学校氛围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学校虚拟变量、年龄、性别、同伴团体规模及个体前期学业成就之后,所在班级前期的平均学业成就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2)同伴团体的学业成就能正向预测个体后期的学业成就变化,但班级相对于同伴团体的情境效应不显著。(3)在个体和同伴团体水平,感知学校氛围各维度不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但同伴团体平均学业成就与该团体整体感知到的教师支持的交互项可以正向预测个体学业成就间隔半年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