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庠夫自进入“分析的时代”以来,逻辑经验主义作为当代科学哲学的先锋,着手研究科学实践和理论中所碰到的一些难题。这些研究导致了科学哲学领域的争论迭起。60年代,出现了“后实证主义”哲学,要求用“历史”的拐杖引导科学哲学。之后,又出现科学实在论的“新的争论”。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事物自身本质之间关系的学说。一方面,这个学说主张事物自身本质的存在;另一方面,它主张成熟的科学理论近似为真,新近的理论比以往的理论更接近真理。这就是说,理论描绘了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真理就是理论与事物自身本质的符合。这种确立指称的方法和对应规则,引起了近10年来西方科学哲学家激烈的争论,以劳丹、范·弗拉森为代表的反实在论坚持以人为中心批判实在论的观点。劳丹认为,实在论的真理论是以科学的成功为基础的,然而,在历史上,成功的理论不一定真、真的理论也不一定成功。范·弗拉森则认为,观察、语言、实验、真理都是与理论休戚相关的,都是建构性的,所以,科学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求得“经验的适当性”;两个等价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具有共同的本体论承诺,真理、实体等往往只存在于理论内部。近年来,由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不断交锋,  相似文献   

2.
五、社会认识中的真理苏联学者认为,理解社会认识本质的中心问题是,在社会现象的认识中是否存在着客观真理?如果存在,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认为这种特点具体表现在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和党性、真理和价值、真理和理想、真理和方法等问题之中。 (一) 真理的客观性苏联学者认为,客观真理有不依赖人、也不依赖人类知识的内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认识能力局限于人类感觉器官所决定的认识域.以人类的有限认识能力,不可能发明具有无限性质的纯粹的客观知识.论者所强调的各种“客观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以人类的身体为皈依的,并不是所谓的“客观存在”.人类不可能完整地认识宇宙万物,也没有必要.人类的认识和科学以服务人类的生存为根本目标,因此人类的认识活动只要完成“认识-应用”的完整价值链条,就足以实现其价值意义了.可见,人类任何“价值”的根本都在于“人”本身.科学主义将科学和真理合二为一,进而将“科学”等同于“价值”——这就扭曲了“人”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导致了人的严重异化,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和社会道德的滑坡.  相似文献   

4.
张柯 《哲学研究》2022,(2):97-108
海德格尔于1930年10月8日发表重要演讲《论真理之本质》,在与此演讲密切相关的次日聚会中,人们讨论了一个主体间性问题,即“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移置到另一个人的位置中去”。海德格尔为此解读了《庄子》“鱼之乐”(濠上观鱼)文本,不仅对该问题作出肯定回答,而且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国际学界对这一事件有诸多解释,但既有解释都未解决一个根本难题,即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何以同时做到既回答了主体间性问题,又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本文通过把《论真理之本质》的旨趣明确为“从存在领会到存在历事之转向”,首次解决该难题并重构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思路,进而揭示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海德格尔基于“历史性切近”立场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堪称东西方思想对话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另外,正如胡塞尔所明确坚持的那样,认识作为此刻的“对象性”的意义的构成行动,包含着这种行动的价值和意志(《观念(二)》,第79页)。价值、希望、意志和行动通过判断而涉及到判断和真理,而且在这点上,它们从价值论上被规定了。胡塞尔在这里完全从本质上把价值、希望、意志和行动同判断本身区别开来了,判断甚至不是价值、希望和意志,相反,从本质上说,它们仍然是区别于在物中被论证的判断。胡塞尔正是在对哲学、形而上学和一般科学的科学性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企图澄清这种对本质的理解。在《纯粹逻辑导论》中,他是从一个“有争议的原理的基本内容的明确观念”出发的(第3节8页)。他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体现”知识观念”的“体系形式”(第6节、第15节)。在讨论科学理论的问题时,他明确谈到了“理论”和“科学”的观念(第10节第25页)。他认  相似文献   

6.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作为人类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所提供的世界图象在变换着,变换着的世界图象反过来又改变着人本身、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活动。人类理解与存在之间的这种自相关性(自相缠绕性)正是二十世纪科学活动最鲜明的特征。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自然科学观念就是对这个特征的表述。它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更高阶段,构成二十世纪科学世界图景的本质成份。  相似文献   

7.
该会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发起,于1995年4月19—25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讨论会对真理的本质、作用、发展规律以及当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有没有“主观真理”? 有的论者认为,从真理的存在形态考察,既有客观真理存在,也有主观真理存在,主观真理是相对于客观真理而言的。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相对于人来说具有其先在性,将这种规律、关系以“是什么”这样的事实判断揭示出来,观念地反映出  相似文献   

8.
关于突破真理论视界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海教授在《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上发表的《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一文,提出了拓宽真理论的视界,强调认识的实践本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读了很有启发。但在若干问题上,高文所阐明的观点,我是不能赞同的,现提出来向作者和读者请教。一、关于存在和对象的真假问题高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统真理论的狭隘表现在它把目光主要盯在科学认知真理上面,仅限于从认识论去谈论真理,只在理性和观念范围内求“真”。高文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真假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观念活动的问题,“对象和存在,甚至人的生活本身也同样都…  相似文献   

9.
“把真理定义为客观事实”这是对列宁关于客观真理问题论述的歪曲、误解,此论的提出者所提的几个论据都是错误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的结果。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王恒 《现代哲学》2003,2(4):100-107
在《逻辑研究》中具有本源性奠基意义的胡塞尔意义上的内感知,实际上是一个歧义两可的概念:作为对真理、本质的相即感知,它实现了直观的明见性理想,但其对象性感知的自然意识特征使其无法作为现象学考察的根基,而实际上它又并不具有对象性感知的意向构造性;只有作为“自身给予”(明见性)意义上的自身意识:才可以在起源的意义上真正实现现象学反思以至本质直观的切实意蕴。而这种意识一体验的时间性本性又使得明见性坐落于作为其根源的“自我”的问题域中。由此,自身意识与反思的含义、关系及其发展脉络才能真实呈现,明见性从相应性向绝然性的逐步过渡才能被理解。  相似文献   

12.
真理——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不依意识为转移的认识对象所再现的符合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为社会实践检验过的人的感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理论中的客观内容。真理是愈来愈全面地、深刻地反映着相互作用的、变化的矛盾客体的认识成果的这种无限联系着的连贯性、继承性。这种对真理的历史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基石;与这一点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把认识看做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运动。真理问题是辩证逻辑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不应把真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轉变     
作者认为目前已掌握了一种逻辑方法,它使传统的哲学体系(被称作“形而上学”)间的争论成为不必要的,传统的哲学争论已到结束之时。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哲学的转变”。这个所谓“转变”实质上就是把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就是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宣布为没有意义而加以取消。即不再认为哲学是一种世界现,而把它降低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现将其主要论点提要如下: “我确信我们正处在哲学底最彻底的和最后的转变之中,……即哲学体系间的无结果的争论已到结束之时。……现在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它使每一个这样的争论在原则上成为不必耍的。……维特权斯坦(在1922年的《逻辑哲学论》中)是推进到达个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个人。“每一种认识乃是一种表达,一种描述,……而这能以任何的方式,通过任何的语言,应用任何一种任意制定的记号系统来达到的。所有这些可能的描述方式……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的逻辑形式。一切知识只是由于其形式,才成为知识……。这一简单的见解……使传统的认识论的问题得到解决。对表达、描述的本质的思考……代替了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因此没有在原则上不能回答……不能解决的问题。迄今认为不能回答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无意义的文字序列。”“无论哪里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在理论上人们总是能够指明导致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证实的活动,即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最后终点,总是同样的:即出现由观察、山直接经验所断定的确定的事实。……除通过观察和经验科学以外,对真理没有其他的检验和证实的方法。……每一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即都是真的经验命题的系统,……全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在此之外,不存在‘哲学的’真理底领域。哲学不是命题的系统,它不是一门科学。”“哲学就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陈述的意义被发现或被确定。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所涉及的是陈述的真理,哲学所涉及的乃是陈述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形而上学者的努力一向都集中在这一荒谬的目标上,……就是要说那不可说的东西。……形而上学的没落并非因为它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件人的理性所不能胜任的事,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问题。”“我们认为不确定的和纯粹或然的性质是与哲学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或然性或不确定性概念是完全不能应用于明确意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哲学所赖以构成的东西。……的确,只是由于这种性质,哲学体系间的争论才能终止。……今后将不再有谈论‘哲学问题’的必要了,因为人们将哲学地谈论一切问题,这就是说,有意义地和清楚地谈论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从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时候起,就在思考他们同大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整个文化史都是对这种关系的一般本质进行思考的尝试,因为文化乃是人认识自身(即一般人)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人类自我意识历史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方面。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人靠自然界生活”(《马恩全集》42卷95页),而人同大自然的“物质交换”则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主张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的同志说:“社会科学真理所反映的是社会现象,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对于这些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当然不能不具有阶级性。”这似乎是反映论,实际上是把客观对象同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同真理相混同的意见,是不能使人同意的。 首先,社会发展规律本身不具有阶级性。阶级斗争是客观的事实,人们承不承认它,喜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道:“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570页)。很多同志据此认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否则,那它就不是真理了。他们把真理说成是纯粹具体的东西,认为具体性是真理的唯一特性。我认为,这种否认真理的抽象性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这样就把具体性视为孤立的、单一的东西,加以抽象化了。事实上,列宁这段话并不是针对真理的全部特性,而是为了强调真理的具体性而讲的。列宁所否定的那种“抽象的真理”,并不是指真理本身,而是指它的存在。如果曲解了列宁的话的原意,把真理的具体性推向绝对,那么就歪曲了真理的本来面目,对真理的产生和本质也就无法正确阐释。把真理的具体性加以绝对化,同否定真理的具体性一样,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一年多来,在哲学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很多同志的兴趣。从讨论开始到现在,我们收到了二百六十多篇稿件。看来,现在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在什么是阶级性、根据什么来确定真理有阶级性或没有阶级性、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真理的内容及其属性等问题上。下面,我们将一部分同志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来稿摘要发表,以便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在讨论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概念要明确,使用概念时要前后一贯,始终保持同一。否则,各种观点不好交锋,认识也不可能达到一致。但是我们认为,比较复杂一点的理论问题,使用的概念又有多种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概念才能逐步明确,认识才能逐步达到一致。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的正确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一般认为,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同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一致的。但是冯丛林同志却认为,承认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和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对立的,从历史上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和坚持这个口号。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加快了知识增长的速度,并使知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进行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号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把“知识化”作为培养和选拔干部的一个基本条件。可见知识之重要。但是对知识范畴本身,国内理论界的研究还是不够的。知识是个古老的认识论范畴,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就是现在,国内外哲学界也有分歧意见。为此,很有必要对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诸如:知识范畴的科学规定,知识的产生、结构和发展规律,各类知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知识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同认识论的其他范畴的关系,等等,都是可以研究和讨论的。本期发表的鲍宗豪同志的文章,从知识与真理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有关知识的一些问题。作者还认为,现代科学知识的增长,对同一现象产生的“科学理论模式”的多重性,“表明的是理论的多元性,而不是客观真理的多元性”,“真理多元论”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真理一元论的本质规定的”。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同志研究知识范畴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姜延军 《学海》2002,1(2):169-174
本质主义代表着一种寻求确定真理的古老科学理想。翻开人类认识史 ,几乎在每一个历史时段都可以看到这一原则的印迹。虽然随着其追求绝对、确定、终极所导致的现实弊端的不断暴露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此原则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 ,但这种反思主要是在后现代主义阵营进行的。波普则立足于现代性理论对此原则作了深刻的终结性的批判。本文试图从本质主义的角度对哲学史作一梳理 ,并以此确立波普反本质主义思想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进而得出有益于我们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与哲学都是既适用于自然界,又适用于人类社会乃至人的思维,这种对象范围表面上的混淆,使人分不清“三论”同哲学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产生这种情况的背景之一,就是科学分类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