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化了的弥勒佛,以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契此为原型发展而来,已为今人所认同。在研读五代史料的过程中,发现高僧行修的言行事迹颇有大肚笑口弥勒佛的某些特征。固然布袋和尚契此对大肚笑口弥勒佛形象的塑造有重要影响,但尚有一定差距。结合史实,笔者认为在大肚笑口弥勒佛演化过程中,除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外,也融入了高僧行修的某些体态相貌特征。  相似文献   

2.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5)
玄奘法师与弥勒大士有甚深因缘。《大唐故玄奘法师行状》载:“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兜率,奉事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尅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拜之际,恒发愿上生兜率天,见弥勒佛。”大师临终,嘱弟子齐声称念弥勒如来。在其弥留时刻,弟子又问:“和尚定生弥勒前否?”师答:“决定得生。”言讫舍命。大师终其一生对弥勒拳拳服膺,无有暂舍,以往生兜率为要期。其门人从窥基始,至文备、神泰等均修弥勒净土。延至后世,弥勒信仰遂成为法相宗修行的共同信愿。弥勒净  相似文献   

4.
漫话弥勒佛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佛教认为,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迎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  相似文献   

5.
周祝英 《佛教文化》2009,(3):102-107
弥勒是佛教中影响广泛、地位重要的佛菩萨。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慈氏。他与释尊是同时代人,随释尊出家修习,释尊曾预言弥勒将来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弥勒先于释尊入灭,上生到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尊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到人间,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继续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终究成佛。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的影响尤为显著。从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看出,有关弥勒的内容不胜枚举。如弥勒菩萨与弥勒佛的单身金铜造像与石窟中的雕塑和绘画都极为多样,尤其是北朝。像四川的乐山大佛、敦煌石窟的南大像、北大像、天龙山石窟大像等即是  相似文献   

7.
人们游览佛教寺院时,常可看到一尊袒胸露肚、笑口相迎的大肚和尚塑像,他就是笑佛弥勒。据说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慈氏,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后来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未来佛,来弘扬佛生,普度众生。他的形象有趣,关于他的楹联,更是富含哲理,饶有情趣。  相似文献   

8.
金刚窟,在五台山楼观谷左崖畔,乃万圣秘宅。《祗桓图》云:“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迦叶佛时,楞迦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佛灭度后;并收入此。”三世诸佛,这里是指过去迦叶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这里所说神乐,是指楞伽山罗刹鬼王以七宝所造的天乐一部,他将献于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后,  相似文献   

9.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酝酿并盛行开了观世音信仰。这些民俗信仰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佛教的民俗信仰中有一个趋势:弥勒作为佛的身份和上生净土、释疑解难的一面被阿弥陀佛信仰取代;弥勒作为菩萨的身份及未来佛下生人间的一面渐被观音菩萨现世救济取代。  相似文献   

10.
<正>四五年前,佛教界启动敬造奉化弥勒露天佛像工程时,我参与做了些工作,因此同奉化结下善缘。但我从来没有来过奉化,这是头一回。奉化是布袋和尚的故乡,是弥勒佛应化的道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相似文献   

11.
弥勒图像渊源于古印度,流经西域,盛极于中土。其图像的演变经历了"仙佛模式"、"交脚弥勒菩萨"、"倚坐弥勒佛",最后定型于"布袋弥勒"的形象。那么弥勒图像为何最终定型于布袋弥勒?本文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两方面,对弥勒图像的转型与定型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芳 《中国宗教》2017,(8):66-67
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正月初六,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幡幢高悬、彩旗飘杨。称为“世界之最”的“弥凡弘珠”开光典礼在云南省红河哈族彝族自治洲弥勒县举行,倡办者为弥勒县锦屏山弥勒寺。该寺的露天弥勒大佛是国内一大景观。出席弥勒佛珠开光典礼的,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佛教协会会长刀树仁,89岁高龄的高僧明道,昆明圆通寺的方丈淳法师,晋宁县盘龙寺的方丈能寿等。来自国内外各地,印度和东南亚的僧俗佛众上万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5.
意外香严寺     
《佛教文化》2012,(6):69-69
到香严寺,踏进山门便觉诧异。天下丛林,无论少林、白马、灵隐……未例外,迎门便是弥勒佛、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这里却未供任何佛菩萨,是——关羽。高高的坐像,丹风目卧蚕眉,绿袍。他在这里凝视丹江山水不知多少年头了,也不知还要再看多少年头。他身边没有关平伴,孤零零的,关平不在周仓也不在,这和天下庙中关羽神塑“规制”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6.
对敦煌地区弥勒上下生合绘经变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中须弥山图像的爬梳,认为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上方须弥山图像的主题是"弥勒端坐于兜率天宫",并由此进一步推测,杨大眼造像主尊身份为弥勒,而不是多数学者所认定的释迦。  相似文献   

17.
正弥勒信仰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即已始之,无论是上升兜率天的弥勒菩萨,还是下生阎浮地的弥勒佛,或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都广受崇奉。在中国,随着弥勒经典的不断译出和广泛传播,弥勒信仰在上层社会乃至民间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先于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信奉对象[1]。在我国公元460  相似文献   

18.
"古佛遗留先天文榜"手卷是华北新见民间宗教经书中较有代表性者之一,其中两幅手绘插图尺幅巨大,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三佛图画面的主体为三世佛,但突出的重点则是弥勒佛尊者。这是三佛图构图上有别于传统的一大特点,也是三佛图意象表达的主旨三佛应劫说之所在。在教派实践中,弥勒信仰则转化为现实版的教祖崇拜。九阳关图采用传统散点透视法,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动态画面。九阳关作为银城的关防要塞,可谓天堂路上的漫道雄关,既是信众通向彼岸世界的门户,也是凡圣之分界,寄托着人们对银城的无限向往和虔信。在民间宗教的语境中,银城有三重含义,即天上银城、地上银城和人身银城,从而集宗教性、地理性和内在性三者为一,共同构成了银城信仰最基本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释界定 《法音》2022,(6):12-21
<正>弥勒(梵名Maitreya),音译为梅旦丽耶,新称弥帝隶,华译为慈氏,名阿逸多(梵名Ajita)。《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有云:“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又有云,慈氏本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又王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字理无差,姓成乖角,其弥勒者母及自性俱行慈爱,因以为名,由是得号,是心行性亦种姓也”[1],说明弥勒是姓,与其父母的姓氏与经历以及弥勒本人的修习内容有关。弥勒佛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古印度也是四大菩萨信仰之一(文殊、普贤、观音、  相似文献   

20.
随缘流深     
每次经过寺院门前,遇有弥勒佛像,我都会驻足观望一番,尤其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配上笑容满面、袒胸露乳、大腹便便的弥勒佛,真是再贴切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