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学琳 《管子学刊》2011,(1):123-126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是齐文化考古和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具有高规格的祭祀遗迹,可能为诸侯之社,其葬有齐之宗室、执掌军权之卿,应为齐国近畿军事重镇。综合陈庄西周城址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可能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别都或辅都。  相似文献   

2.
陈庄西周城与齐国早期都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成敏 《管子学刊》2010,(3):106-110,114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许多学者推论陈庄西周城或为太公封齐始都营丘、或为胡公迁都之薄姑。本文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从城的年代、规模、使用功能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别进行考察,认为陈庄城既非齐国早期都城营丘,也非胡公所建薄古,陈庄西周城有可能为西周早期周公东征斩灭薄古封建齐国所建立的军事城堡。  相似文献   

3.
高青陈庄铜器铭文与城址性质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辉 《管子学刊》2010,(3):102-105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及墓地的发现对于西周考古与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根据迄今所报道的资料,对两则铜器铭文做了解读,并对陈庄城址的性质做了推考。文章认为,陈庄墓地从西周早期成王开始延续到中期的昭穆时期,其间未曾中断,与城址的存续时间相吻合。陈庄城址规模较小,不大可能是西周齐国的都城,其属于齐国贵族封邑的可能性较大;而这个封邑,应该是豐。  相似文献   

4.
一、西周时期齐国的土地制度欲知西周时期齐国的土地制度,须先理清殷商时期齐地的土地制度;欲知殷商时期齐地的土地制度,须先理清当时最基本的社会组织。那么当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公社。关于我国古代社会是否存在公社的问题,学术界是经过一番辩论后才基本取得共识的。“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不管对殷周社会性质的看法多么分歧,但在否认殷周,尤其是西周存在着农村公社这一问题上,都是一致的。晚一两辈的史学家,不论对殷周  相似文献   

5.
山东高青陈庄遗址M35出土西周中晚期的引簋,其铭文记载了周王对"引"进行的册命,要"引"继承祖业,掌管"齐师"。陈庄西周遗址是齐国公族的采邑所在地,"引"的身份属于齐国国卿,该篇册命金文是关于周代命卿制度的重要史料。引簋、史密簋、师簋和五年师簋诸器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晚期周、齐之间的密切关系,当与周王朝对东方的经略以及周、齐由交恶转向联合的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6.
齐国的渔业     
齐国的始祖是吕望。吕望在翦商定周中立下赫赫战功,因而于西周初以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当时的东方,小国林立,齐国的始封之地只有方圆百里。此后数百年间,齐国由小到大,到齐宣王时代,“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两千里”。(《战国策·齐策》)一跃而成为东方大国。齐国得以富强的原  相似文献   

7.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6,(4):125-128
山东招远曲城遗址出土的齐仲簋,是姜齐太公之子丁公吕伋作器。齐仲簋的年代应属周昭王时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西周齐国铜器。《晏子春秋》有"丁公伐曲城"的记载。齐仲簋在招远曲城出土,与齐丁公伐曲城有关。《晏子春秋》的记载多属寓言故事,学界一般并不作为史料引用。曲城出土丁公所作的齐仲簋与《晏子春秋》的"丁公伐曲城"的记载暗合,证明《晏子春秋》一书并非都是向壁虚造,也应折射出一定的史影。包括齐仲簋在内的西周齐国铜器,既少又小,与宋代临淄出土的大气磅礴具有四五百字铭文的叔夷钟、镈,无疑有着天壤之别。主要原因是由于西周齐国铜资源匮乏。临朐泉头村春秋墓的发现证实临朐嵩山七宝山是齐国拥有最早的铜原料产地,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时代齐国灭莒并占领莱芜,又把这两大铜产地揽入怀中,为战国时代齐国称"雄",甚或一度称"帝",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试析齐国经济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齐国经济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性特点宣兆琦一从西周初期姜太公封齐,至春秋前中期桓管改革,可视作齐国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如同一个画家在绘制一幅图画前调定底色.一个音乐家在谱写一首歌曲前确立基调一样,齐国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齐国大型墓葬中多皆设陪葬墓,与同时期其他列国殉人墓相比,具有数量多、随葬品丰富的特点,其中以陪葬墓中随葬石佩组饰尤具特色。石佩组饰可依其管珠石牌的组合方式分成A、B、C三型。A、B型不具地域色彩,女性专用;C型为齐国独有形式,男女不拘,兼可使用。A型石佩组饰的使用无身份等级限制,B、C型石佩组饰的使用具身份等级的约束与限制。齐国石佩组饰应源于西周用玉、佩玉习俗,逐渐发展成独具齐国特色的随葬品。  相似文献   

10.
试论齐国的墓葬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齐国的墓葬特色张明东近十几年来,随着齐文化研究的兴起,各地考古工作的展开,积累了大量的齐国墓葬资料。目前所见齐墓除少量西周墓外,以东周墓葬为多,改变了过去在东周几个大国中,齐国墓葬资料较少的状况,为齐国葬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齐文化类型的墓葬出土地...  相似文献   

11.
由于齐国和鲁国的治国策略不同,反映到他们的教育思想上也存在着差异。齐国开展教育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富民强国,称霸诸侯,而鲁国则是为了维护和推行西周宗法社会的礼制。本文借助现有齐、鲁文化典籍就齐、鲁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与差异处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2.
翻开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而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冠的齐国,在这段历史中始终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齐国的都城临淄则是我国古代东方历史名都,从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建国,经春秋桓公称霸,战国威王、宣王称雄,开创稷下学宫,倡导百家争鸣,至公元前...  相似文献   

13.
东周齐国贵族埋葬制度研究靳桂云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和发掘的齐国贵族大墓不断增多,这对我们研究齐国贵族的埋葬制度及认识东周齐国的社会和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记载对东周齐国贵族的埋葬制度特点及其...  相似文献   

14.
冶铁文化是齐文化的主要特色文化,是齐国富国强兵的主要标志.对冶铁文化的研究是世界范围内大的史学课题,对它的起源及冶炼过程的研究是一个科学的复杂的过程,历来史学家多有其说.冶铁术的发明,加快了我国文明进程,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作用.研究证明先秦时期的齐国具备了发明冶铁术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淄博铁山是中国冶铁的发源地,齐国发明冶铁术的时间当在西周晚期,春秋时期的齐国已进入铁器时代.  相似文献   

15.
“齐文化”概念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文化”这个词,现在大家使用得很多,但如果问一句:“‘齐文化’到底是什么?”我想大家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里面牵涉到“齐文化”这个概念内涵的界定问题。现在我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我以为“齐文化”,可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齐文化,是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从太公封齐始到秦灭齐止,共约800余年;空间:古齐国领地。广义的齐文化,是指齐地文化,是指齐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道》2015,(1)
孔子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以儒学为尊的中国古代官方,也无时不将此思想传递给小民。但是在清代基层档案中,民众动辄将纠纷诉至官府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在"无讼"统治思想下,渐成"健讼"四起的局面。为减轻讼累,官府将自身一部分的司法职能以承认乡里长老调解权威的方式下放至基层,这种制度即为乡里调解制度。本文以巴县档案为素材,通过对清代乡里调解制度的剖析,探寻官府在解决民众纠纷时的标准与态度,及其权衡与考量,进而试图总结清代乡里调解的理性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宗法制在齐国的衰落刘大秀宗法制度是奴隶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制。产生于氏族社会,经过夏、商、西周逐渐完备。其内涵是指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递承而下的嫡子为大宗,其余庶子为小宗;天子、诸侯、卿、大夫都受这一法制的支配;在大宗与小宗之间有一种明显的臣属关系。其...  相似文献   

19.
太公望吕尚为西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师,并尊之为“圣人”,又是西周齐国的始封君主(侯爵)。世传太公望所著的《六韬六卷》,史家称之为中国兵书之祖,所创立的《九府圆法》,视之为中国早期的财政典籍。太公望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神话般的传奇故事。太公望的出生地点在那里,历来众说不一,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说法,主要有四种:  相似文献   

20.
姜太公吕尚助周武王灭商之后,又与周公旦东征东夷族熊盈17国,灭掉了少昊氏之后的齐国。周朝为了镇定东方,防止商朝的同族东夷族的再次叛乱,便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以控制东夷族的中心;又封姜太公于齐的故墟,建国称齐,以镇抚东方前沿,和鲁国犄角而监视着整个山东半岛众多的东夷族的动向,无疑为巩固西周统治起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