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聪明的人     
一位年轻人决心寻访雅典最聪明的人,并拜其为师,他来到德尔菲神庙,向神求助:”神啊,请你告诉我,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神说:“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年轻人虽然知识苏格拉底是大哲学家,但是怎样断定他就是最聪明的人呢?  相似文献   

2.
在柏拉图的《申辩》中,苏格拉底被控不信奉雅典所信奉的神,却信奉别的新的精灵,但是《申辩》没有明确说明苏格拉底所信奉的新的精灵究竟是什么。为了探究在《申辩》中,"精灵"一词的含义,本文考察了该对话中与其相近的词汇,比如"神"和"精灵般事物"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证明苏格拉底确实信奉新的精灵,因而犯有不敬神之罪,同时新的精灵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此外,本文也试图说明苏格拉底对不敬神的指控而做出的辩护是无力的。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之死被许多人看成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冤案。有学者认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哲学与政治冲突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凸显了哲学与大众的对立。这些观点在学界虽然广为人知,但至少从柏拉图的《申辩》来看,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仍有可探讨之处。苏格拉底之所以在法庭上败诉,其辩护中难以克服的困难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困难与其说缘于苏格拉底哲学与雅典政治的冲突,或者其哲学与大众思想的对立,不如说缘于他对自己从事哲学的方式的看法与大多数雅典人的看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苏格拉底难以让雅典人相信其哲学活动没有对青年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智慧与他人的无知的解释难以让雅典人信服,这使得多数陪审员站在了苏格拉底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究竟敬不敬神,既是一个事实问题,又是一个哲学问题。《游叙弗伦》恰恰是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敬神问题所做的一场更具思想史意义的哲学辩护。正是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指出城邦诸神信仰的危机是苏格拉底不得不面对的思想处境。雅典民主政制发展是这一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而游叙弗伦案例则展现了这一危机的现实图景。苏格拉底通过对虔敬问题的探讨,指明了解决古代信仰危机的可能方向。《游叙弗伦》表明,在思想层面上,苏格拉底作为哲人,对诸神信仰问题的反思和探究具有正当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在现实层面上,苏格拉底竭力阻止年轻人游叙弗伦做出不虔敬的行为,又为苏格拉底的两项罪名做了最好的现实辩护。  相似文献   

5.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很启发人。相传有位叫米若斯的国王为了报杀子之仇,向雅典发起战争,迫使雅典人每隔几年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用来喂米若斯关在克里特岛迷宫中的怪牛。雅典王子忒修斯决定要杀死那头吃人的怪牛,于是,他和另外13位童男童女一道前往克里特岛。岛上迷宫设计得非常复杂,之前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为此,忒修斯先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米若斯国王的女儿,向这位公主讨到了走出迷宫的办法,最后不仅成功地杀死了怪牛,并且安全地返回雅典。走出迷宫的办法是,带上一个线团,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明史中旷日持久的理性与信仰的瓜葛有苏格拉底竖起的丰碑为证。这位被雅典执政者以“拒绝接受城邦的官方神,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处死的年近七旬的殉道者被冠以“雅典的良心”的美名。他的死使他的哲学更令人深思,而他的哲学又使他的死笼罩着  相似文献   

7.
正上帝先创造蚊子,人睡不着,被咬得起包,整夜抓挠,他再接着创造蚊帐,人杀了一头公羊作燔祭感谢他。他让雅典有了苏格拉底,于是他的学生争吵、在神庙的白墙上做几何论证,贵族不堪其扰,向上帝诉苦,他就又调好了鸩,让苏格拉底喝了,雅典重归安宁。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非凡的思想 ,连同实现这种思想的同样非凡的方式 ,都会使人想起苏格拉底。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 ,诸如对写作的疑虑 ,无所不在的戏谑 ,以及对伦理的注重。即便如此 ,相对于他们的相似 ,他们的差异也许更为深刻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而维特根斯坦则是试图摧毁西方哲学的人 ,是一个来自“内部”的“侵入者”,并且 ,其指向也与苏格拉底正相反对 :不是绝对知识 ,而是其反面 ,是对信仰的绝对启示 ,或将其遮蔽。这一点注定了维特根斯坦奇特而困难的位置。一在没有神的时代做一个渎神者 ,也许比在沙漠中呼喊更其困…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5,(7)
<正>祷告是基督徒灵命的呼吸,基督徒在上帝所赐的每一个日子里,以祷告的方式,向上帝陈明自己的心意,求上帝赐予智慧能明白神的计划,求上帝赐予力量能遵行神的旨意。祷告时我们当注意以下几点:祷告不只是向神说话,更要听神说话。祷告不是自顾自地说个不停,之后就以一声"阿们"结束,这就好比一个病人跟医生说了好大一通病情,之后跟医生说声"再见",扭头就走了。祷告是神与人的沟通,既要向神说话,更要听神说话。向神说话,是陈明我的心意,或敬拜赞美,或感恩感谢,或祈求代求;听神说话,是神向人启示他的心意,或借着圣经的话,或借着环境,或借着某个人的话,向  相似文献   

10.
正向天主祈求乃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必须高度重视的日常神业;是每一个爱主的人都必须实践的灵修要素;是每一个度现世生活者都必须熟练掌握的神秘武器、力量源泉。因为只有不断地祈求天主助佑,求他赐给我们超性神力,我们才能战胜人生旅途所能遇到的种种诱惑,保持心灵纯善,日进于德,承行主旨,荣主益人,救自己的灵魂。主耶稣曾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你们求,就给你们;你们寻觅,就会寻到;你们敲门,就给你们开"(路十一9);"如果你们中有两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祈求,无论求什么,我的在天之父必定给他们成就"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教育观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代先哲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然而,我国学术界关于柏拉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至于他卓越的教育思想则很少有人论及。笔者发现他的不少教育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试就此作一些初步探索。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的罪名处死。柏拉图对此非常伤心,决定离开雅典,出外漫游。①公元前387年,年满40岁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半生的坎坷经历,使柏拉图认识到教育与国家政治的重要关系。从此,他立志献身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在朋友…  相似文献   

12.
正如孔子面临删定诗书的文化使命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也面临审定神话的任务。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对古希腊人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些神话传说所包含的"神话神学"却给伦理世界带来了诸多悖谬,首先是其"命运说"带来的责任危机。苏格拉底努力通过确立"理性神学"来摆脱"神话神学"带来的伦理危机。但是,"理性神学"在拉开人-神距离、解开人类生活空间的同时,它的人-神关系理论又产生了新的命运说,给所要确立的"美德伦理学"带来了新的困境。虽然苏格拉底-柏拉图引入了"选择"环节,并以一种"存在论知识"或"知识存在论"作为选择活动的基础,但是这些并未能帮助他们成功地克服命运说,从而克服普遍的责任危机问题,因而也就未能为美德确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城邦有个叫佩雷斯列的常胜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但有一次意外误八雅典军队的埋伏圈,不幸被捕。由于佩雷斯列在被抓之前,匆忙换上了普通士兵的军服,雅典人一时无法从战俘中认出他。  相似文献   

14.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充分展现了苏格拉底在虔敬问题上的含混,并记录了苏格拉底有关神学的两篇对话。根据色诺芬的记述,苏格拉底的虔敬体现于外在的言行,实际是对于诸神的节制;苏格拉底表面反对自然哲学的研究,实则有所保留;他以自然神学的方式论证神存在且神爱人,这一自然神学表达了对城邦神学的质疑,并揭示了苏格拉底的哲人面相。  相似文献   

15.
吴恩平 《天风》2005,(5):12-13
经文:诗41:1-3主的仆人大卫,被圣灵感动说出一段非常感人而欢欣鼓舞的话:"眷顾贫穷的有福了,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耶和华必保全他,使他存活;他必在地上享福。求你不要把他交给仇敌,遂其所愿。他病重在榻,耶和华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这段经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眷顾贫穷的人,他的福气是何等的大,也是何等的多;他的人生是何等的有价值、有意义。因为你对贫穷人的眷顾,神在天上必然留心察看,并且给你特别的记念和意外的报答。神要搭救你,保全你,使你在地上享福,又作你在病患中的贴心医生和亲切的护士。我们的行事为人要蒙神喜悦,就应当成为一个善于眷顾贫穷的人。  相似文献   

16.
路娟 《天风》2007,(20):37
在神的家中有金器、银器、木器、瓦器,不管哪等器皿,只要能合乎主用,都是宝贵的。任何一种器皿,如果失去了"有用"这一价值,在人和神的面前将是不值一提的。一个人不管他的地位、权利、名誉怎样,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有一个神的仆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千古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不断地寻求对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地审视、叩问自己的生命,生存状况.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引论>中说:"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另一位德国哲人兰德曼在他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在于动物是以"完成品"面貌来到世界的,而人只是一个"未完成体"即"半成品".他说:"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这就是说大自然只给了人的肉体驱壳,至于人的智慧、素养人的事业.道路、价值.全靠人在几十年的生命活动中去开创、塑造.每个人的人生历史就是这么一部完成或者说谱写"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顾丽玲 《现代哲学》2007,(3):127-132
由苏格拉底之死而引发的苏格拉底敬神之探讨,迄今为止仍为许多研究者孜孜以求。文章试图以柏拉图这篇专门探讨敬神主题的对话《游叙弗伦》为切入点,来考察苏格拉底的敬神。前三节逐一分析该篇对话所探讨的关于敬神的三种定义:1.敬神即做神所做;2.凡神所喜即敬神;3.敬神即在于侍奉神。一则考察习俗敬神观的根据,以及游叙弗伦对这种敬神观的立场,二则从苏格拉底对游叙弗伦的回应来看苏格拉底对这种习俗敬神观的态度。最后一节试图考察苏格拉底自身的敬神态度,以及这种态度与其作为哲人的智慧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9.
诗谶不只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诗人及其诗歌,这人世间美好又脆弱的两样事物,被"谶"这个讨厌的东西长期以来纠缠不休。谶是个人创作心理某种挥之难去的情结,也是一种经由个人私设的象征而沟通整个人类感知的隐喻。诗以别解而成诗,谶也以别解也成谶。谶语深处,潜藏着人类的命运悲剧,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无意识泄露。诗人天生有一种先知般的预感,当诗人与世界猝然相遇,诗人常常用自己真诚的心灵感知着世界的隐私,并言说着世界的奥妙。这奥妙别有一种神秘之美。  相似文献   

20.
在《理想国》第一卷至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正义定义,而这些定义从欲望的角度分析又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类。苏格拉底的对话者们预设了人的欲望是无限制的,从而假定正义必然屈从于欲望。这样的正义论强调正义是一种行为并以"人自愿为恶"的前提。苏格拉底则坚持人的欲望需要由理性来引导,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基于"无人自愿为恶"的观点,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论证了"正义就是做适合本性的事情",在他的眼中正义是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