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信仰中的理性、非理性及其相互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信仰中的理性、非理性及其相互转化上海财经大学陈新汉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流行的观点往往把信仰理解为人们把握世界的非理性形式。其实,信仰的结构中既有非理性因素也有理性因素。两者在信仰中的不同地位,构成了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的分野;两者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形式之一。这种文化形式在中世纪与哲学的形而上学相结合而成为最高的意识形态,统治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文艺复兴的理性从宗教的批判中发展起来,却并没有消灭宗教,而是保留了宗教,使其成为科学理性的一个补充要素而存在,于是,宗教与科学就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互补要素而发展。由于科学与宗教的互补存在,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理性与信仰是由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达的,科学表达理性,而宗教只是表达信仰。20世纪以来的文化哲学直接挑战了这种观点。在文化哲学看来,理性与信仰作为人类生活的互补要素,存在于任何文化…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自身生存背景、生存条件、生存结局的全面反映与反思,是对自身存在与外界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动调整,是对终极性人生目标的确认与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仰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观念和生存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笔者拙见,人类自古迄今的信仰,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即原始信仰,以自然崇拜和远古神话、巫术活动为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宗教信仰,以主神崇拜和天国与尘世的二元对立为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哲学信仰,以人为本,以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性与科学构想为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如资产阶级理性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等。  相似文献   

4.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所面临的生态恶化、精神危机等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使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它不仅成为当代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而且成为当下实践努力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理性作为生活艺术的自律,以彰显意义、价值和坚定人类信仰为旨趣,借助于现代性批判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世俗化,倡导建设性后现代世界观、理论范式和生活态度,在过程思维下从哲学、神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科学、宗教与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5.
"'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锋 《哲学动态》2006,(11):71-72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于8月3~6日在贵州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代表参加,提交论文及摘要50余篇。这次会议的基调是“对话”,哲学与宗教的、理性与信仰的、多元文化下各宗教之间的对话。1.哲学和宗教的对话作为人类的两大精神体系,哲学和宗教,理性与信仰的对话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信仰寻求理性的理解,理性也从信仰中获得支承。与会者从人类世界图景的角度出发,或以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宗教,或对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意义进行阐释。关于德里达…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与宗教信仰相对立,康德试图要在主体自身理性的基础上确立起对道德的信仰.主体自身"纯粹的实践理性"是康德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但是,"纯粹的实践理性"存在着现代性道德困境,如果不能化解这一悖论,那么"道德"就难以成为理性存在者的普遍信仰.为此,康德试图以制度公正作为现实中的上帝来确保建立"善恶因果联系"的理性法则.因此,康德的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包括个体的道德理性和制度的道德理性两个方面.尽管由于康德的矛盾心态和他所处的社会现实,他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实践哲学最终是不彻底的.但康德的意义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把对道德信仰的思考从"纯粹的实践理性"导向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实践的理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许多政要宣称美国的建国和立宪是以宗教自由为基础的,或以“宗教国家”自命;我国有些高层人士,也以美国的宗教信仰为榜样,称中国的宗教是“伪宗教”,信仰是“伪信仰”,声讨儒学“有罪”。但也是美国,还有另一种声誉,那就是科学的求实精神,继承欧洲的人文主义传统,以及最近的“新无神论运动”。新无神论并不反对教徒的信仰,但却把宗教作为科学理性审视和研究的对象.揭示它的荒谬和不可盲信.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社会哲学的兴起存在着两个外在维度:现代性与虚无主义。现代性是在"信仰与知识"的矛盾中,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理性不断取得奠基地位的过程。随着科学理性与实证精神的不断取得支配地位,作为超感性世界的最高价值遭到贬黜,造成植根于形而上学的价值论的虚无主义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神话与科学     
何江胜 《学海》2001,(5):149-152
神话是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涉及自然世界和人的主体世界,用形象的方式解释自然,表现人生,反映真实.科学依赖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客观世界及其种种现象为研究对象,解释和探讨客观规律.两者都是人类生存有益的建造物,都在力图构建人类理想的客体和主体世界.  相似文献   

11.
多马精神     
李忠远 《天风》2008,(5):10-11
我们的信仰绝不是迷信.有信仰的人很容易重灵性、凭感觉.而忽略理性在信仰中的重要性.理性是对上帝真理知识的辨认,灵性是与上帝生命的交通,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意识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活动和社会生活.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信仰危机,眼下出现的世界性的宗教热及各种邪教的泛滥,从某一特定角度反映了这种信仰危机的严重性.我们面对人们追求信仰的异常复杂情况,及时引导人们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信仰,自觉追求科学的信仰,自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反科学思潮是人类文明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它与科学相伴而生,又尖锐对立。西方反科学思潮在哲学层面激化了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在文化层面,加剧了科学与宗教、人文的分裂。然而,要化解冲突,消除裂痕,圆融分歧,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便是返回中世纪,寻迹西方反科学  相似文献   

14.
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宗教研究方法谈之一吕大吉我们的宗教研究和任何一种科学研究一样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方法是处理研究对象的程序和方式,但研究者对这种程序和方式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一般总是以行为主体对待对象的基本态度为前提,以关于对象之本质和特性的...  相似文献   

15.
黄铭 《哲学研究》2012,(5):78-83
<正>近代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使人类理性空前凸显出来,但其抽象化发展却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和经济人的社会模式。怀特海在《理性的功能》中把人类理性分为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并从自然进化和科学发展中考察了两者的功能。根据其机体宇宙论,可以将人类理性视为既内在于自然(理性之  相似文献   

16.
司吾脱主义     
司吾脱主义(Scotism)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邓斯·司各脱学说的总称。与托马斯主义相对,主张哲学不从属于神学。认为哲学对象是上帝创造的宇宙万物,神学的对象则是上帝自身;研究哲学依靠理性,信仰上帝则靠教会权威,而理性无法解释信仰问题。反对把“质料”(拉...  相似文献   

17.
善恶因果律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人类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传统善恶因果律不断地遭到祛魅和解构,人们对善恶因果律的认知与信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的反对善恶因果律,其对传统善恶因果律的揭露和批判,意在将人们从宗教的虚幻中唤醒,将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从而使人们建立起科学的、反映人类道德生活普遍规律和价值期待的善恶因果律。秉承传统善恶因果律的合理因素,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善恶因果律进行科学改造和重新阐释,既是破解当前道德失范与道德冷漠难题的突破口,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与感召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善恶因果律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规范的引导和保障,也需要个体的道德自律和群体的道德自觉,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本身,为新的善恶因果律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中,孔子的信仰问题很大程度被遮蔽了,对孔子信仰的诠释表现为一个除魅过程,其结果不但遗失孔子信仰的真意,且将孔子学说中的宗教信仰和人文理性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面向对立起来.本文对以往学术界有关孔子天命观的几种主要解释范式进行辨析,指出其解读方法上的不足,并从信仰对象、信仰态度、信仰的情感及人格塑造等方面解读孔子信仰的内涵,力图还原孔子信仰的本来意蕴.另从中国古代宗教史的角度探讨了孔子所以"敬鬼神而远之"的原因,揭示其天命信仰与鬼神观的关系,突显孔子天命信仰所具有的伦理宗教特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主教》2009,(4):50-50
在一个反省伽利略事件的国际会议上,论者称信仰与理性存在着核心的对话基础,而教会过去谴责伽利略,是有关人士未能区分信仰与科学的界线。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首先论证了神圣知识的知识地位以及人类的自然理性在获得此种知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前者是以神圣学问的学科需要为基础的,跟其它实践科学一样不可或缺;后者在人通过类推的方法获得神圣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出来。阿奎那不仅认为理智能够认识上帝,而且可以在恩典的作用下认识上帝的本质。然而,人类的自然理性并不是全能的,它无法认识像三位一体这样的神圣奥秘;获得此类神圣知识只能通过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