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2.
宋海燕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71-173,223
文章首先引出宗教这一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涉及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现状与特征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最后从实证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针对正确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蒂利希的超自然象征理论深刻形塑了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的功能判断,这至少反映在三个层面:第一,蒂利希的宗教类型说及其象征理论,影响了杨庆堃对儒学特质的判断,也奠定了其作品中宗教发挥伦理功能的象征机制;第二,蒂利希关于儒学和独立宗教之间实现象征合作的历史判断,主导了杨庆堃对中国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内在动力机制的分析;第三,帝制中国通过神灵敕封来实现宗教治理、构建伦理认同的政治技艺,也仰赖于蒂利希所说的——超自然象征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认识不同宗教的本质与差异的前提下,相对于西方的制度性宗教,杨庆堃创造性地提出了"弥漫性"宗教的社会学概念,使中国宗教研究得以在社会学的话语体系中获得空间。本文从宗教之间彼此诠释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杨庆堃为中国宗教研究树立的典范: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相互诠释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在跨文化(宗教)的诠释中来深化对中国宗教的解说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对幸福的定义和体验》一文中,作者辨析了伊斯兰关于"幸福"sa‘adah这一概念的内涵,为使读者理解,作者简要解释了"伊斯兰"的概念并对人的本性作一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幸福和信仰、人性、记念真主(dhikr)的关系,分析心灵的安定与平和(mutma’innah),对真理的确信(yaqin)。在分析过程中,厘清人类的感官及其与善恶的关系。在这个前题下,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从伊斯兰的角度分析"悲剧"这一概念,认为西方文化中这一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断定它有更深层的宗教背景,分析它在西方传统中与幸福的关系。作者严密解释了"幸福"的对立面就是《古兰经》中所描述的"薄福"shaqawah,认为这也是西方概念"悲剧"的本来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对幸福的定义和体验》一文中,作者辨析了伊斯兰关于"幸福"sa‘adah这一概念的内涵,为使读者理解,作者简要解释了"伊斯兰"的概念并对人的本性作一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幸福和信仰、人性、记念真主(dhikr)的关系,分析心灵的安定与平和(mutma’innah),对真理的确信(yaqin)。在分析过程中,厘清人类的感官及其与善恶的关系。在这个前题下,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从伊斯兰的角度分析"悲剧"这一概念,认为西方文化中这一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断定它有更深层的宗教背景,分析它在西方传统中与幸福的关系。作者严密解释了"幸福"的对立面就是《古兰经》中所描述的"薄福"shaqawah,认为这也是西方概念"悲剧"的本来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王兵 《中国宗教》2021,(3):76-77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这一概念,强调新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分析我国宗教工作形势,研究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此后,社会各界在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分量的成果。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毛胜所著、研究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文献研究》一书便是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原因会信仰宗教?基于中国宗教信仰较为弥散的特征,通过对中国宗教调查的数据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因果报应信仰作为入手点,通过对信仰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考察,表明在农村地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与相信因果报应有正相关关系,从而支持了宗教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积极的现实的补偿的观点。作者还强调,在研究中国宗教时,要将宗教信仰的"意义"探究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加以结合。  相似文献   

9.
徐弢 《宗教学研究》2004,(2):142-146
托马斯·阿奎那虽然不是第一位以"自由抉择"为题来讨论人的自由的经院哲学家,但是在基督教哲学史上,他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最为全面和完整,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意义拓展和创造性发挥,他不仅有效地调和了当时经院哲学内部的意志主义与理智主义之争,而且成功地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论中引申出自由的判断与自由的选择相结合的"理性意欲说",从而使人的自由"在内容上成为意志的行为,在形式上成为理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许多针对伊朗社会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显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动向正在该国发展,其表现是,虽然大多数伊朗人仍然将宗教信仰视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但是普通人参与宗教活动和对宗教机构的信赖程度都较低.本文将阐述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并试图通过分析国家政权、现代化和身份认同等因素对个人宗教信仰变化的影响,讨论这一宗教信仰新动向产生的原因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