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他们的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对老子和孔子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对他们的比较研究还有一定的空白。从道与仁,美与善,无为与仁政德治三个方面对老子美学思想和孔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他们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治伦理智慧"是对政治领域人伦关系及其道理悟性认识的成果,它既是一种出众的政治伦理思想,还是维持政治领域良好人伦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之艺术。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在政治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其根基都来源于天命与天人合一思想。但老子形而上为"道",孔子形而下为"仁";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上,老子开启了"无为而治"模式,孔子发展了"以德治国"模式;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指向上,两者都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老子把"小国寡民"视为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则将"大同世界"看成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根本上,他俩都主张民本主义,然老子倡导"愚民"政策,孔子则倡导"教化"政策;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治术上,老子推崇"水德",实行"若水之道",孔子则推崇"中道",实行"中庸之道"。二者的政治伦理智慧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浅议孔子和老子的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管是孔子还是老子,因对人性的看法各异,从而导致不同的治国主张,一个着眼于后天的“习”,主张用“仁内礼外”兼治的方法来达到政治清明;一个则认为人性素朴自然,统治者当效法天道“无为而治”。但二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都以各自的人性论作为其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老子具有丰富的礼学知识,堪称礼学大师,但他又反对礼制,文章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作了辨析,并探讨了老子反对礼制的原因.最后,文章还讨论了老子礼学思想对后世的两种不同影响以及对今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春秋晚期孔子问礼老子之典故在《礼记》、《水经注》和《史记》等文献中都有记载。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以山东嘉祥等地区出土最多。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有着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鲜明的人物造型等艺术特点。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人物造型艺术特点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导因素是汉代民间石刻艺人们的艺术创造思维方式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等。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的主题思想是宣扬孔子谦虚好学等儒家思想美德。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批评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相似文献   

7.
"孔子问礼"案涉及"助葬巷党"、"适周观庙"等多次问礼之行。先考巷党问礼类文献源自战国《曾子问》单篇本,辑入《礼记》《家语》等传本;又适周问礼类文献源自战国《观周》单篇本,辑入《儒家言》《家语》等传本。次考适周问礼类文献之疑肇端在《史记》之讹,二类史事并非同时而必有先后;再考证孔子盖在31、32或34岁在鲁巷党问礼,在43至46岁适周洛邑问礼。故此二类材料既非伪本,也非孤证无征,而是由周至汉源流足征的孔氏学派文本;二类史事既无矛盾,不可默证为伪,而是以东周礼制典籍可证的早期儒家史料。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语言观来源于他的哲学观点 ,他在把自然看作是阴阳合一的统一体时 ,认为阴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阴柔必然能战胜刚强 ,因而他片面提倡阴柔而否定刚强 ,这就使得他的人生观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消极的因素 ,从而导致了语言观的消极。他尽量地弱化语言的功能 ,否定语言形式的作用 ,但他的“正言若反”的命题却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孔子的语言观主要来源于他的伦理学观点 ,他认为语言是心灵的外现 ,属于“仁”的道德范畴 ,因而他充分肯定了语言的功用并提出了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律 ,对我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范蠡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等思维方式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因”论更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对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范蠡上承老子,下开战国黄老道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述道家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历代学者一直以为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所描绘的是《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适周问礼的画面,主旨在于宣扬孔子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其实,孔子见老子画像所描绘的是《礼记·曾子问》孔子协助老子助葬于巷党的场景,意在表达巷党家丧葬礼制规格的严正与宏大。这里的巷党就是立于孔子与老子之间的项橐。《论语》中的达巷党其实就是大项橐。  相似文献   

11.
The proposed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n the matter of virtue from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angles. It concentrates on three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coming from the West and the East and their respective concepts of virtue. These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 therewith-associated personalities and work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re Aristotelian virtue ethics,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The paper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NE) by Aristotle, the Analects belonging to Confucianism, and the Dao De Jing coming from Daoism.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rts. First, the concept of virtue of each school is outlin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concrete virtues as such according to each school are explained. In the third part, these virtues are then applied in specific business contexts like business practice, corporate culture and leadership, illuminating each school’s characteristic approach. The paper closes with a summary and conclusion. In the conclusion the paper outlines differences as well as similarities between Aristotelian and Confucian virtue ethics. Yet, the author generally takes a critical stance towards comparisons merely for the sake of finding similarities. Particularly between Aristotelian and Confucian virtue ethic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it comes to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se schools, which should not be ignored. Besides, even within Chinese philosophy there are alread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it comes to concepts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社会政治理论的普遍价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严重影响了老子思想的真理性光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小国寡民”的论述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老子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各方面分析,原来“小国”意指小政府大社会,“寡民”为寡欲之民。结合“治大国若烹小鲜”与“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等论述,老子将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完整地贯穿于对不同层次问题的解释中,构成了全部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3.
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文着眼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通过阐发如何通过体认与把握“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之境,进一步让现代人领会《老子》“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子》既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又渗透着战略性思维,其战略思想与《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有着辩证统一性,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子》正像军事哲学《孙子》那样,是当时政治哲学的另一座高峰,可惜先秦的历史文化条件及后来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早已使它变形失真。帛书《老子》(下简称帛本)证明今本错讹甚多,而楚简《老子》(简称简本)又证明连帛本也出现许多讹误。简、帛两本对于老子的研究大有解疑去讹、拨乱反正之功,为《老子》研究的突破提供了锐利武器。但是,从已出版帛本的注译看,框套今本者多,订正讹误者少;以古从今者众,用古正今者寡;谨慎保守有余,信古从真不足。对帛书老子的研究、开发、利用极为不够:第  相似文献   

16.
马涛 《管子学刊》2002,(1):50-54
本文依据郭店楚简出土的《老子》对老子的经济思想进行了重新的解读,提出老子的经济思想和先秦儒家的经济思想十分相近,都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倾向。儒道两家的对立非始于当时,而是受庄子后学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7.
人地关系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地是被动的,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人.先秦时期,《管子》和稷下学者基于传统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提出了“天人和谐”的主张,这一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老庄的人生哲学中,生命有三种存在形式:生命的物质存在、生命的社会存在和生命的精神存在。因而老庄的“重生”思想包含了三重内涵:重身轻物——珍重人的自然生命;外圆内方——注重人的社会生命;精神自由——关怀人的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9.
20.
强昱 《中国道教》2005,(1):28-32
老庄学是古典时代整个东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学问。然而,我们一般习惯于把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老庄思想的发挥解释,忽视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的老庄学存在。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一年的时间里,作者有幸在韩国从事一年的学术研究,发现了朴世堂这位十分重要的韩国老庄学学者,却从未见有中国学者对此进行过专题讨论。因此草撰此文,向国内学者简要介绍其人其学的有关情况。一、朴世堂的简历西溪朴世堂的生卒年,相当于中国清王朝的康熙年间。而此时朝鲜的李氏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西溪朴世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