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基督宗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对话,特别分析拉美解放神学在人类灵性方面的价值贡献,指出解放神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布洛赫、卢卡奇和本雅明等三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相关思想,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思想在20世纪的复兴。文章指出,以布洛赫为代表的这批中欧知识分子,通过对"犹太人问题"的反思而超越了韦伯关于"祛魅"的思想,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性质的洞见。正是在此前提之下,他们后来才转向了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立场。他们在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之后,又分别从资本主义宗教批判和扬弃该宗教的道路等两个维度对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进行了重构。通过这一重构,他们一方面更加明确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宗教的秘密,即,抽象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在资本主义拜物教的背景之下,重新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告别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著作。马克思通过总结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运动的历史意义,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功能、社会作用,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该文是马克思最有才华的著作之一,对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对新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它也被视为马克思宗教观的代表作。深入研究它所阐述的宗教观,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教政策的重要著作,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宗教的三大原则(在世界观上与宗教神学划清界限,在政治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实践中防止机会主义者的歪曲),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的攻击,批判了机会主义者的错误主张,结合西欧和俄国实际分析了宗教信徒能否入党问题,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髓和要义、批判宗教问题上的错误思想和观点、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隆(Raymond Aron)生于1905年,法国资产阶级学者,现任巴黎大学文学部的教授。他和萨特尔是师范学校时期的同级生。他对现象哲学和社会学有很大的兴趣。著有《聪明的保守派》、《历史哲学入门》、《知识分子的鸦片》、《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等书。《萨特尔和马克思主义》一文发表于1964年10月末的《费加罗文学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萨特尔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所标榜的“革新”马克思主义的意图作了批判。作者指出,萨特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1.坚决否认唯物主义的、客观的辩证法;2.承认马克思的经济的一历史的社会学;3.在行动方面,是一个“准马克思主义者”;4,《辩证理性批判。一书并没有超出历史唯物主义或阶级斗争概念的界限。但是,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古代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暴力是阶级斗争的根源,萨特尔却主张生活资料的稀有性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威胁,不能共存,因而引起“异化”和阶级斗争,所以萨特尔的思想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毫不相干,只能把人们引导到霍布斯的“人对人是狼”的观点去。作者分析了萨特尔的关于“群集”和“集团”的辩证法、关于“实践的一惰性的”存在和革命的“实践”的辩证法。萨特尔所描绘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个人的自由实践,这种实践异化为“实践的一惰性的”状态,分散的个人为了反抗这种异化状态而形成有统一意图的集团的实践,集团一被制度化又成为使个人异化的东西,引起个人的反抗…。作者认为,萨特尔的这种辩证法表示着异化和革命的轮流发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认为萨特尔并没有达到“革新”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他只是用了一些暧昧、艰涩的词句分析了仅仅与马克思思想中的那些与黑格尔有关的要素,没有对我们的时代作出独创性的解释。作者最后说,萨特尔要“革新”的如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是枉费时间,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家真理或官方的意识形态是服从它们自己的规律的”,这不是萨特尔的那种“自由研究”的规律。萨特尔想“革新”的如果是西方的那种马克思主义思想,那么他只从《资本论》追溯到《经济学—哲学手稿》或者企图在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之间进行调和,那是不行的,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写出一部“二十世纪的《资本论》”才行。本文在翻译时参考了日本《自由》杂志今年第四期所发表的若规则雄的译文,并采用了它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意在考察宗教学从起源到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发展历史,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和立场、马克思主义宗教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等,并对一些有争论的话题,如"麦克斯·缪勒到底是宗教学与还是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西方宗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宗教的联系与区别"等进行讨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显示,当代资本主义思想形态越来越具有宗教性质,俨然成了当代人的宗教,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采取一种神学批判的进路变得极富挑战。在《资本论》,马克思把"市场体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宗教体系",认为基督教是最适合作为一种商品生产体系的一种宗教形式,他深刻地理解到金钱与宗教、资本主义与末世论愿景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可以探取一种神学批判的。本文即是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与传统宗教社会学不同的进路,以神学批判的进路揭示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更是神学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个较长时期的逻辑演变进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到自主意识与思想的形成、从单纯的仅仅批判宗教到批判与改造不合理的世界即实践,是马克思有关宗教思想的演进逻辑。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成熟性作品,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抓住这一思想演进过程,是理解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关键。本文从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中丰富的宗教思想出发,条分缕析精雕细琢地诠释其中有关宗教的思想观点与演进历程,提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之作。  相似文献   

13.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14.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15.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旨在批判施蒂纳所著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在批判的语境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启了他们关于宗教的阐释,具体关涉到“宗教根源”“宗教本质”“宗教史观”以及“宗教消亡”等议题。在此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点对点”地批判了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宗教叙事,同时也对整个德国“现代哲学”普遍信仰“批判”力量的做法作出了必要的回应。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彰显了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独具的价值和魅力,从中可以感知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形成时期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批判性、非体系性、开创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它是继分析马克思主义之后又一个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舍曼(Howard sherman)是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之一。他的《重建马克思主义》一书是对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总结和系统化。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苏东解体后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现实性,在批判前苏联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反对西方正统社会科学的理论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新批判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21,(3)
保罗·伯克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态价值形式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类环境危机、对自然资本的批判、马克思的热力学思想和社会再生产的生态辩护,构成了这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伯克特重新考察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辩护,强调从马克思主义内部来挖掘其生态基础。他的生态学思想对第二、第三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解构虽然存在分歧,却可以关联.把马克思主义和解构关联起来,不仅可以重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激进批判,筛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因素,还可以避免对马克思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挪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他们不是重复“无神”的阐述,而是向前推进无神论。马克思说:“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无神”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处于起点位置。在其逻辑建构中处于底层位置。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底层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其他一切理论的前提。坚持“无神”思想,未必是马克思主义;不坚持“无神”思想,肯定不是马克思主义:抛弃“无神”思想而又自称马克思主义,是假马克思主义;坚持而又超越“无神”思想,才是马克思主义。“无神”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位置,要求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把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摆在其应有的适当位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和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