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劳与逸     
正子贡这个人挺有意思。有一天,他学习得烦闷了,于是跑到老师那里去说:"我不想学了,想休息一下。"没想到,孔子板着脸告诉他:"生无所息。""生无所息"是儒家的精神。孔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既然"任重"且"道远",那就只有"生无所息"了。儒家充满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这精神自然是非常令人敬畏的。当然,孔子讲"生无所息",  相似文献   

2.
童年的时候,总是怀着那份无所知的样子听大人说:“人活着,怎么都是一辈子。”这几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和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3.
善读无字书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的是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写文章如果单凭“读破万卷书”是不行的,重要的还在于要对客观事物有深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古代有见识的文章家都主张读“无字之书”。清人王葆心转引廖燕《答谢小谢书》云:“昔者亦常有学矣,于古人书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糟粕,无所从入。退而返之于心而有疑焉。意者其别有学乎?然后取无字书而读之。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常取之不尽而尚留于天地  相似文献   

4.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备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校订】 (1) 本章第四句,《韩非子·解老》作“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唐傅奕校定《老子》古本亦同此,河上公、王弼两本和其它版本或碑刻都作“人之生,动之死地”,这两种不同的句法,前一种比后一种多四个字,意思较为明显,又与下文“生生之厚”句有联系,今从《韩非子》。但“民”和“人”在字义上是有区别的,“民”是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称呼,“人”是泛指一切人类而言,本章说的是人类生死问题,与国家政治无关,今从诸本把“民”字改作“人”字,似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又见迎春花     
星期天一大早,男友来约,说去春游,一起去看迎春花。噢,迎春花又开了,一翻日历,竟赫然地印着:二月初二。天哪,我的“十年之约”…… 十年前的初春,迎春花开时,我们即将初中毕业,不知从哪一天起,忽地在班里刮起了“留言风”,我也拿出珍藏很久的精美的硬皮本,几日之内,便写满了,而且还附有黑白照片。那段  相似文献   

6.
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问题是“10年前,你在做什么?”跟帖的人很多:有人说10年前刚参加工作,有人说10年前遭遇下岗,有人说10年前在读高中,有人说10年前刚离开家乡去南方漂泊,有人说10年前自己还是毛头小子,总之大家都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7.
心生何处     
《金刚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佛学中,第一大难关是了解“名相”。“名相”二字,原意指用耳朵能听到的,是“名”;用眼睛能见到的,是“相”,二意相合,概指一切事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以及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3∶97)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项功课之一,专指穆斯林赴麦加履行一系列相关的宗教功修。完成朝觐功课者被称为“哈吉”。过去由于路途遥远,交通落后,在一百年前中国穆斯林去麦加朝觐需要数年,几十年前乘船也需要几个月,而且每年只有很少有能力者才能前往麦加参加朝觐。所以,我们中国穆斯林对能够去麦加完成朝觐功课的“哈吉”特别尊重。朝觐被规定为穆斯林的天命是在公元626年,因为这一年降示了“你们当为真主而完成大朝和小朝。”(2∶196)这段古兰经文。公…  相似文献   

9.
也会无所得     
杨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出动了许多人去追寻。过了很久,人们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杨子询问说;“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岔路太多,而且岔路上又有岔路,实在没法找到。”杨子听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杨子的学生问他:“丢了一只羊,又不是你家的,先生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杨子说:“我是联想到求学的事情。假如我们求学的人,也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肯专心致志,也会一无所得的。”也会无所得@马永平  相似文献   

10.
三、无住为本的意义《维摩诘经·观众生品》有“倒想以无住为本”和“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文句。罗什释云:“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这是说诸法之本,源于无寄,无寄即空,是则无住为本者,空性之谓也。僧肇则谓:“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是又以妄心波动不停为无住,能起倒想,故名无住为本。窥基则认为无住为本,系指真如。真如是“迷悟依”,故为染净诸法之本。近世王恩洋先生疏《说无垢  相似文献   

11.
若干年前,有一位青年来到美国西部,他想当一名新闻记者,但因人地生疏,无从着手,只好写信去请教报界很有影响的柯里蒙先生,不久他接到了柯里蒙先生的回信。信中说:“只要你愿意依照我的话去做,我可以在报界为你谋得一席职位。现在请你告诉我:你想进哪一家报馆?这家报馆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法音》1999,(6)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  相似文献   

13.
爬坡人生     
人生在世,基本上有着两种生活状态,一是爬坡,一是下坡。表面上看来,爬坡很困难,很辛苦;下坡很容易,很轻松。但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上坡的人生,有着无限的期待,因为心中想着“无限风景在顶峰”。因此,在整个向上爬的过程中,当事者势必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希望。即使遇到挫折,也会努力去化解它。再多的疲惫,再多的辛劳,只要有理想支撑,也是甜而有味的。而在下坡的人生中,当事者无所期待,无所追求,认为“日光之下也无新事”,势必对事情没有兴趣。这样,反而会让他顿感生活很累,缺乏趣味。难以想像,一个人在下坡的人生中前行,在单调乏味的世界里生…  相似文献   

14.
戒期上堂法语 今日上堂,昨亦上堂,为求戒法,无事着忙。 此事原来别无商量,来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从去。若了知一理平等,透彻诸法空相。云散天空月朗,雨过山溪水涨。照体独立,一道真常;应真不假,森罗万象。何必汝别起思惟,自有人普同供养。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1,(12)
提到赵州禅师,学人大都知道禅宗史上一著名公案:据史载,有两个人去参访赵州。州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曾到。”州:“吃茶去!”又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不曾到。”州:“吃茶去!”院主见了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不  相似文献   

16.
出差去G市。同事打电话让他女儿去机场接我。她研究生毕业后,去G市6年,现已是某外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叔——”出了机场,有位少妇在叫我。“她是春燕?”与3年前见到的简直判若两人。虽然衣着还是那样庄重、典雅,但脸色萎黄、头发干枯,没有了往日的靓丽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展厅里常会听见许多人喃喃自语:“看不懂!”因此可以说“费解”是当代中国画抽象画风的一大特点。十几年前,各大刊物载登的文章呼吁中国画的发展创新,要摆脱传统的束缚,要体现出当代中国画的“品质”,主要的方法是要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但是当“咖啡”与“茶”混到一起时,却品不出是什么味道。这类抽象的画风所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抽象的中国画到底是一种“无品”状态还是“有品”状态?我们还能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标准去品评这些作品吗?人云亦云的“盲从”使中国画的抽象作品处于“无品”状态基本造型能力的欠缺是导致众多中国画抽…  相似文献   

18.
合三教,纬万法,齐参应无所住总五色,空一切,皆幻作如是观(龙泉寺)合三教:综合三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佛称为三教。纬万法:纬,《释名·释典艺》:“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此处亦为综合之意。万法,所有各种事物和现象。  相似文献   

19.
郭世平 《学海》2002,(2):201-203
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专著中 ,王晓升教授的《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斯坦哲学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999年版 )是极具特色的一部。这是一部在与巨人的倾心交流中完成的著作。倾心交流所遵从的基本逻辑就是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问答逻辑”。这种逻辑既不同于无所交流而盲目“听信”的逻辑 ,又不同于无所倾听而简单“批判”的逻辑 ,还不同于根据不足却轻率“比较”的逻辑 ,而是一种真诚和开放的逻辑。下面我们就来看这种“逻辑”在这部著作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一、立足原著 ,条分缕析思想的真正交流基于真诚的…  相似文献   

20.
浩然之气是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伦理命题。朱熹在其理学构架内重新对“浩然之气”进行诠释,在他看来,“知言”是养成浩然之气的关键,亦即要通过道德认知的方式涵养出道德勇气,将血气转化为浩气。如此养成的浩气,可以推动道德实践的落实,使人以一种无所疑虑、恐惧的状态去实践。浩气具有道德实践能力,即在朱熹的思想当中,气不是纯然消极的,气可以有积极的面向,这也是“浩然之气”道德性的重要展现。“浩然之气”作为“道德勇气”其时代价值也就能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即今天依旧需要具有道德实践力、能抗风险、坚守价值的道德主体,此种道德主体必定是一身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