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求。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明白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2.
3.
曾经有这样报道,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做的“米饭实验”:一个名叫马昊的小学生从10月初开始尝试米饭实验。“你美得像个天使,我真舍不得扔了你!”“你这么恶心,还敢呆在我家里,我要好好教训你!”每天早上上学前、晚饭后、睡觉前,他都会从冰箱里捧出两樽米饭,一樽尽说赞美话,另一樽则用力骂,还有一樽米饭则静静躺在冰箱里,从未被理睬。一个月后,一直被赞美的米饭还是白白的,只有一点黄,被用力骂的米饭变得又黑又臭,而原本应该变得更臭的不理不睬的米饭,在小马吴的手中居然只是变黄了。广州团校青少年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庆说,米饭实验得到了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支持,是真实可信的。量子物理学证明,粒子能记忆身边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5.
6.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421”家庭模式的开启,中国式的独苗苗瞬间飙升,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家庭六个人对孩子的关爱渐渐地演变成了溺爱,形成了千千万万个“小公主”、“小皇帝”,让“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变成了名副其实,也铸就了现在的大多数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与此同时,也在慢慢地侵蚀着孩子成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9.
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普遍出现留守家庭。由于家长的监护缺位,留守儿童面临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平凡生活的幸福点滴,更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则谈不上爱。”对于幼儿来说,尊重就意味着对他们信赖、信任与鼓励,也是对幼儿最真切的关心与关爱,更意味着尊重和遵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规律。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尊重幼儿成长与发展呢?结合自身从事幼儿教育实践与经验,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做什么事都得讲究效率,教育孩子也应该是,尤其处在这个信息蜂拥的“快时代”。如果你有心你也会发现:快乐教育总比枯燥教育效果好;感觉不到在教育他的教育总比气氛庄重态度严肃的教育效果好;孩子自己教育自己总比大人出面教育效果好。下面是一位年轻妈妈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的实践活动,妈妈自己也是教师,孩子刚上二年级。妈妈有选择地记下孩用麻药,两腿直立,一动不动,任豆大汗珠簌簌直滴,硬是承受64刀,割去腐肉,摘除被子弹擦伤的[球,被沃克称为“军神”。录音放到这里,他看似在嘻笑,其实心有惭愧,放一次,愧一次,不知哪天开始,打针再不言怕了…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阳光下的职业,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道路充满阳光,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是每一位教育人崇高的理想和光荣的职责。教育是奉献,是爱的奉献。作为一名普通的班导师,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3.
<正>据《新京报》报道:新浪教育发起2019年高考家长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95万份。调查显示,有45%的受访家长表示在考试前自己压力很大,12.9%的家长甚至在考试前比孩子还要焦虑。对考后填志愿最关注的家长占19.34%,考后与孩子聊志愿最多的家长占22.73%。近几年来,我们常在媒体上看到高考学生发生悲剧的新闻,几乎年年都有。每年六七月前后,一些考生知道自己考试失利,受不了刺激,认为自己十年寒窗辛苦付诸东流,因此以各种办法逃避现实,有与父母吵架的,有离家 相似文献
14.
15.
16.
孩子如果考试不及格或遇到其他挫折,家长应持什么态度?费莹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宁波有名的效实中学。假期内,妈妈让她预习一下功课,她不予理睬,疯狂地玩了一个暑假,结果初中第一次考试,她居然没考及格。费莹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妈妈问她怎么了?她支支吾吾。妈妈得知真相后,并没有责怪她,还带她出去吃饭,对她说:“妈妈从没有到五星级饭店吃过饭,今天妈妈带你到五星级饭店开开胃。”费莹有些不解。妈妈接着说:“考试对你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但对大人来说,它实在是小菜一碟。一个人从小到大,要经历无数个挫折,等事情过去,你再回头看,这些都…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