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克劳斯的最近著作,分析了他的哲学和他对控制論、符号学的见解。作者指出克劳斯在論述控制論和符号学时实际上用来作为基础的思想,同他本来应該依据的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距离。第一节就他在一九五一年举行的两次哲学会議上的报告,分析了他的哲学见解。作者指出他一貫对辯証邏輯不感兴趣,而对于数理邏輯却极为关心。他强調利用数理邏輯把思維符号化的意义,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哲学见解的基本特点是仍然未能克服邏輯实証主义的立場。第二节就他的《形式邏輯入門》一书,批判了他认为形式邏輯及其最高度发展的数理邏輯是辯証邏輯的“前提”、“基础”、“根本”和不承认辯証邏輯的见解,指出他的基本思想与近来在馬克思主义陣营內部日漸抬头的数学主义机械論傾向有密切关系。第三节就他的关于控制論的論文,指出他的见解有夸大控制論的确实有效性的限度的傾向,如在适用于經济学时力图把經济关系表现为控制論系統。文章中又指出他想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建立“人和机器共生的社会学”是受了資产阶級社会学的影响。第四节就他的关于符号学的論文,指出他想在辯証唯物主义之上来建立“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企图与塔尔斯基的见解是一样的。同时他的学科分类的方法也是主覌的、态意的。本文在翻譯中有刪节。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問題,国內学术界有过討論。我最近讀了“新华月报”一九五五年第七号轉載徐琳、蕭前的“关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基础与上层建筑問題”,“新建設”一九五五年一月号严北溟的“论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問題”,“哲学研究”一九五五年第三期林青山的“我国过渡时期的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三篇論文,并讀过某同志哲学課程講  相似文献   

3.
《江汉学报》1964年第4期发表張立文《論“治統”与“道統”的关系》的文章,对馮友兰去年发表的《关于孔子論仁的思想的一些补充論证》(《学术月刊》1963年第8期)《再論关于孔子討論中的一些方法論上的問题》(《文汇报》1963年10月8日)《关于孔子討論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三篇文章中提出的“君师分开”的說法,提出批評。作者把馮友兰的观点归納为以下两点: 第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和师是相提并論的,有所謂治統和道統,君就是封建社会中政治统治的最高统治者,是屬于治統这一方面的;师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級制造幻想的思想家,是屬于道統这一方面的。孔子是为中国封建統治阶級  相似文献   

4.
卢克萊修的“物性論”是古代原子論哲学的最完善、最有系統的論述,因为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只留下一些残句,而伊壁鳩魯也只留下三封信扎和一些格言。卢克萊修不仅系統地論述了伊壁鳩鲁的哲学,而且以他自己精确的观察、丰富的科学知識和卓越的诗的技巧,使这个哲学获得了新的生命。卢克莱修生于公元前2—1世纪,当时古罗馬的奴隶制社会正处在极为动荡不安的状况中。关于他的事迹我們所知甚少,他的出身阶級也不  相似文献   

5.
宋維真 《心理学报》1962,7(3):71-77
神經系統,更确切地說是大脑皮层,調节着机体的各种活动。19世紀末,謝切諾夫就已闡述过这种調节作用。他指出:“身体的一切运动器官(肌肉)和很多腺体的正常工作都是在神經系統的刺激之下进行的。20世紀初,巴甫洛夫通过实驗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这种調节作用的理論。以后貝柯夫院士以大量的实驗工作,更系統地証实了大脑皮层对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1964年第5期刊載了吉敦諭同志的《“两种革命論”是“經济宿命論”嗎?》一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进一步闡发并論证“蔡美彪同志所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本无可非議”,因此,在农民战争問题討論中,其他同志对此提出的批評,“其結果是无损于蔡文‘两种革命論’的毫末的”。吉敦諭同志对自己的观点,竟然作出如此自信的断語,把一切批評商榷的意見,都拒之于千里之外,借用他自己  相似文献   

7.
K.馬克思的“資本諭”是一部对資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發生、發展和灭亡規律提供了深刻的經挤分析的天才著作。“資本論”同时又是一部馬克思最偉大的哲学著作。在“資本論”中,除了具体地分析資本主义經济規律的發展,並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的“邏車科学”——認識世界和社会發展的理論。B.И.列宁在表述“資本諭”的哲学意义时写道:“虽鴕馬克思没有遺留下‘邏輯’(大写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諭’的邏輯,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邏輯來解决当前的問題,在‘資本論’中,邏輯、辯証法和唯  相似文献   

8.
湯一介、庄印、金春峰在《論“道統”与“治統”》(《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第2期)一文中,对于馮友兰提出的“君师分工論”、“治道对抗說”,进行了批評。作者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君”是指統治阶級在政治上的代表,即从事政治經济的人物;而“师”是指统治阶級思想家,即著书立說的人物。大体上从孔子时代起,“君”和“师”就作为封建統治阶級两种密切联系着的代表人物出現。一般地說,他們在共同为本阶級編造各种各样的幻想,为本阶級服务。像董仲舒和汉武帝共同为本阶級編造幻想的事,决不是个别的。汉宣帝的“石渠閣奏議”,汉章帝的“白虎观奏議”,梁武帝之与肖琛,魏太武帝之与寇謙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汉武帝的“問策”和董仲舒的“对策”說明他们所考虑的都是其整个阶級利益。像馮友兰所說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問題,我們已看到了不少論文,这些論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見。現在我也願意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研究这个問題的同志們商討。一过渡时期的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到底怎样?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到底怎样这一个問題,据我所看到的来说,有下列几种主要的不同意見。一、对这个問題采取根本否定的态度認为在过渡时期沒有經济基础的問題。一九五六年第五期学習譯叢譯載了苏联阿·索波列夫同志的“論欧洲人民民主国家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規律”一文。  相似文献   

10.
一哲学,如毛泽东同志所指示的,是“関於自然知識和社会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整頓党的作風)。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哲学史是唯心論与唯物論鬥爭的歷史,本質上是唯物論發展的歷史,是一定的意識形態適应着一定的社会形態而发展的歷史,是把各种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曲折地表現而為理論鬥爭的歷史。哲学史的領域不同於自然史和社会史的領域。哲学和其他意識形態一樣,經濟发展以最後的動力规定着哲学的發展,階級的利害關係规定着哲学的傾向。同時,哲学也和其他意識形態一樣,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經濟發展对它的支配作用是在傳統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四月云南省工业交通系統的評比大会上,昆明市回民工厂被評为1958年度省的先进单位。喜訊传来,全厂職工莫不欢欣鼓舞,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幸福的喜悅征服了每一个人,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充滿了对党的热爱,深切体会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回族人民才能有今天的光荣和幸福。过去,由于遭受反动統治者长期的压榨剥削,昆明市回民无論在經济和文化上,都是較为落后的。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是小商小販,或者从事其他不固定的職业,无技  相似文献   

12.
一在“哲学研究”一九五五年第一期里,張岱年先生發表了“張横渠的哲学”一文,認为張氏是一个唯物論者。他最后着重指出:“張橫渠的唯物论,就在于他認为一切存在都是气,無形的太虛也是气。他的唯物論更在于,認为所谓神与性乃是气所固有,而理是气的聚散的規律。”張先生并且在同一文里和在“哲学研究”一九五五年第三期“答邓冰夷同志与呂世骧同志”中再三坚持“气是中国古典唯物諭中的一个基本观念,……否認气的物質性,事实上就是否認中国哲学的唯物论传統,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读了張先生的文章和邓呂兩先生所提出的意見后發生一种感想,我想:張横渠是宋明  相似文献   

13.
看了鄧水夷与呂世骧二同志对於我的“张横渠的哲学”一文所提的意见,深深感到自由討論的必要。我相信,任何問题經过自由討論,一定会逐漸达到满意的解决。鄧、呂二同志所提出的意见主要是环繞着两個問題:第一,張載的哲学是唯物論还是唯心論?第二,张载的倫理政治学說中有沒有進步的因素?现在分別加以解答。一“氣”是唯物論的範疇还是唯心論的範疇? 鄧水夷同志認為“张載对世界的解釋是唯心的”。呂世骧同志認为‘张横渠的哲学是徹头徹尾的唯心論”。这裏牵涉到张横渠所謂“氣”应該如何解釋的問題,更牵涉到“唯物論”与唯物論所謂“物”应該如何解釋的問題。  相似文献   

14.
本书是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集体編写的,共七章:第一章《論对立面統一和斗爭规律的表現形式和作用特点》(B.罗任),第二章《論社会主义社会中对立面統一和斗爭規律的組成部分(范疇)》(B.图加林諾夫),第三章《論社会主义社会中量变向质变轉化規律作用的特点》(C.施略赫金柯和(?)施略赫金柯),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前进运动的特点》(C.薩維里耶夫),第五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5.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从1961年起組織了一次关于现代資产阶級哲学批判的方法論問題的討論,先后发表了六篇文章,它們是:A.波利卡罗夫(保加利亚)的《現代唯心主义的一般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針》(1961年第3期);斯克沃尔佐夫的《列宁的党性原則和現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問題》(1962年第6期);捷洛格拉馬吉克的《多元論的方法論与对現代資产阶級社会理論的批判》(1963年第2期);留布丁的《十九至二十世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則》(1963年第5期);阿謝耶夫的《現代唯心主义的若干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法論問題》(1963年第5期);別吉阿什维里的《是否需要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作內部的批判》(1963年第6期)。最后发表了这里譯出的这篇文章,作为这次討論的总結。在这次討論中,特別在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的所謂“內部批判”問題上发生了爭論。波利卡罗夫、別吉阿什维里等人提出要采用通过揭露有关观点的內在矛盾来使其自我駁斥的“內部批判”方法,幷认为这种方法是一个尖銳武器,因为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中充满着內在的矛盾。阿謝耶夫則认为所謂內部批判不是馬克思主义理論所特有的,更不可能是同現代資产阶级作斗爭的主要方針。在納尔斯基等人的这篇总結文章中,对这次討論作了評价,幷着重对“內部批判”問題发表了他們的意見。他們认为首先应当拋棄“內部批判”这个不确切的术語,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对被批判的学說采取“內部批判”的方法,而是要揭露这些学說的內在的根据不足。而且,这种批判方法还要以社会經济分析、阶级分析、共产主义党性原則等等作为自己的前提、必要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符号和行为     
本文是从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語言和行为》(Signs, Language and Behavior)书中第一章的第二、三、六、七、八各节选譯出来的。莫里斯(1901—)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但維尔市,早年肄业于威斯康星等大学,研究生物学和心理学,1925年成为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是乔治·米德(G. H. Mead)的弟子。以后在該大学任教授多年,一直到1958年以后,才轉到佛罗里达大学任教。这本书出版于1946年。1938年以前,他还出版了一本有关符号学的著作,叫做《符号理論的基础》。莫里斯的所謂符号学(Semiotic),代表資产阶級哲学中近代經驗主义的两个主流——邏輯經驗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同流合污。他的这本《符号、語言和行为》就是实用主义一行为主义的思維观和卡尔納普語义学的一种混血儿(这是莫里斯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明白承认的)。他企图在这个拼凑的基础上,把查尔斯·皮尔士(Charles Peirce)早年已經拟了一个草图的符号学的概念发揮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包括一切語言的和非語言的符号)“符号科学”的体系。这本书共分八章,即:(1)符号和行为,(2)語言和社会行为,(3)表意方式,(4)符号的妥当性、真理性和可靠性,(5)論域类型,(6)形式符号和形式的論域,(7)符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8)符号学的范围和旨趣。此外还有分章注解和附录。莫里斯挖空心思地发明了一整套离奇古怪的专門术語,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区別四种“表意方式”,即:指示的、評价的、规定的和形成的,以及四种“基本的符号用法”,即:报道的、評价的、激励的和系統的。最后,他以前者为緯,后者为經,纵横交錯地构造出十六种主要的論域型式的一个图表来,即:科学的、小說的、法律的、宇宙論的、神話的、詩的、道德的、批評的、技术的、政治的、宗教的、宣传的、邏輯—数理的、修辞的、文法的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則完全沒有列入图表,因为莫里斯已經替它在图表之外保留一个“光荣的”地位:“哲学語言是由符号系統的使用所最广泛地支配着的那些論域型式而形成的”,“哲学家是一部符号綜合的机器。”康福斯在《保卫哲学》一书中說:“企图发展一个理論,依照这个理論:一切符号,从召喚供实驗的狗来吃食的信号,直到科学家和哲学家們的說話,只是由于它們起着組織行为的作用而得到它們的意义;而且依照这个理論,全部认識过程在于建立有效的符号系統。”莫里斯爱用狗的实驗做分析,在他这本书中处处拿狗来跟人相提并論,似乎人和狗沒有什么显著的区別可言。这种无視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維发展规律,建立在庸俗进化論的基础之上的、主观主义的伪科学,只能起着“现代哲学舞台上的某种滑稽場面”(康福斯語)的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莫里斯的那本《符号理論的基础》一书中,即已大談特談符号和宗教的关系,而到了近年,他更把他的兴趣轉移到人生哲学和宗教方面来,企图开倒車地把几种“传統的人生理想”加以綜合,使之适合于现代环境。他的另一本較近的著作《人生之路:世界宗教緒言》(1942),誠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則更加公开、积极地在为僧侣主义辯护。  相似文献   

17.
图形知觉的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但在过去几十年中,进展是不大的。这正象F.Attneave,M.D.Arnoult等人提到的,“对經驗的图形知觉的研究来个总的評述,可以看到,在系統化与数量化方面,进展是非常之少的。”只在近十余年来当它和新的科学技术如控制論、信息論和电子模拟技术等結合后,图形知觉特别是关于图型再认的問題,  相似文献   

18.
本書內容包含作者关于老子“道德經”的概論以及老子作品的新譯文。在許許多多的欧洲譯本和注解之后,本書标誌着研究老子学說的一个新阶段。在概論里,作者断言:老子哲学是充滿着辯証法因素的原始唯物主义的哲学。由老于的門徒所形成的道教流派不是發展了而是歪曲了老子的学說。他們利用老子唯物主义的下徹底性作为道教神秘主义的哲学基础。楊兴順指出:老子的学說給予中国哲学史的影响,不單是为道教所歪曲,并且是在“道德經”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唯物主义的哲学。就这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A.A.雅庫什夫对怀特海的符号論观点所作的批判文章。本文分为三部分:一、語言和认識中的符号关系,二,符号論問題的现实含义和怀特海对符号論的捏造,三、怀特海的符号論是构造现实的因素。第一部分談到怀特海把語言看作符号性的,并把符号关系推广到认識領域中去。作者认为感性知觉是符号研究的直接对象,符号是人类知觉的特点,而符号关系是由主体带来的,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解释成任意性的,非决定論的。作者还指出,怀特海是在馬赫主义的含义上来使用“經驗”这一术語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符号問題是表达方式的問題。在批判怀特海把符号归結为具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两个特点时,指出怀特海把知觉和概念的形式作为符号关系的先决条件,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置于对现实客体的依賴之外,而置于成受的主体(人或“上帝”)之下。但是作者却承认“个别的符号与意义之間的联系可能是任意性的”,又說:“語言中的符号关系确实拥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特性,拥有某种任意性的特性”。第三部分指出,怀特海是从“經驗”中引伸出客体的,把符号关系当作本体論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认識的客观性問题。作者指出,怀特海是从感性材料中构造客体,而用的材料就是“直接經驗”,工具就是符号关系。作者认为怀特海的哲学观点乃是貝克萊和休謨的“經驗哲学”的变种,但是怀特海却又想避免作出唯我主义的結論。  相似文献   

20.
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正确地掌握左右概念要經过长期而复杂的发展道路。不同年龄儿童掌握左右概念的水平、反映出各該年龄儿童思維发展的水平。前人的研究指出:儿童对左右方向的辨别,开始是以他自身的左右为推算的出发点,构成感性推算系統。然后在这基础上,形成感性推算系統和有关的詞——“左”“右”的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