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这是道德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人们做了诸多回答,如动机论、效果论、规则论、意愿论、美德论。[1]本文只考察动机论,并准备回答如下问题:动机论是不是有效的道德判断根据?在进入讨论之前,须做简单说明。第一,"根据"是一种解释与还原关系。在一个理论中,如果a可以还原为b,则b是a的根据;如果其他子理论可以还原为b,而b不可被还原,则b是最终根据。  相似文献   

2.
以有颜色的实心几何图形为刺激材料进行了4个实验,考察异同比较中异反应之间的序列效应,被试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本科生77名。实验1a和1b中前后刺激对完全平衡,而实验2a和2b中前后刺激对随机平衡。实验1a,2a和2b发现了维度转移效应,表现为对于异反应后的异反应,前后2次异反应的差异维度一致时的反应快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本文以认知神经科学已有的相关证据解释了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并指出该效应反映了选择性注意在异反应判断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当任务要求注意在刺激维度上的分配不断变化时,注意按照当前刺激的特点做实时的分配  相似文献   

3.
惯性思维又叫常规思维或顺势思维,决策学中把它称为基本假设思维。这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在处理一个问题,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或结果直接作出条件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学术上就是所谓的“已知障”,即受到虚假事实的障碍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比如,有一幅漫画,画的是公园里有一把长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女士,旁边还有一只狗。一位男士也想坐在椅子上,就问这位女士:“你的狗咬不咬人?”女士说:“不咬。”结果那位男士一坐上去就被狗咬了个一塌糊涂。比如中国成语中有“只知…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哲学中的信念(doxa)概念存在着不确定性,以致人们在翻译和理解时会遇到困难,这就是"信念难题"。论文在施普鲁特(J. Sprute)工作的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学界关于信念难题的种种解决方案,并提出了他的解释,即认为柏拉图的信念可以泛指判断或认之为真,而认之为真还可能从两方面得到限定:一方面在于它的来源和根据是感知,这时它表示与理性认识相区分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它缺乏充分的客观根据但又被认知者视为在客观上是充分的,这时它成了臆见或伪知识。这种解释不仅能说明柏拉图信念概念的复杂性,也能较好地解决信念与知识的排斥论和兼容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1988年1期上于根元同志的《“用嘴讲!”》,列举了七个小说中出现的大实话例子,指出“这种语言现象很值得注意和玩味”,并简单地解释了这种语言现象的三种类型:a、“字面上根据要求回答”,而实际上是“用装傻来开玩笑”(发言者觉得无从说起,为难地自语式地问:“真没办法,这怎么讲呀?”——听众笑:“用嘴讲!”);b、答者“表示不屑认真回答或不愿回答”(“我们这样的三个人,上路怎么个走法呢?”——“一步一步走  相似文献   

6.
目前应激理论的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激领域中的争论二十世纪早期Cannon进行了机体在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身体改变的开拓性研究。他工作的目的是研究应激是如何导致疾病的。他集中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研究表明这种机制除了与对生理刺激如失血等的反应有关外,也与精神刺激如一只猫面对一只吠叫的狗挑战时的反应也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科学表征问题的解释有同构、相似、图像、推理力等说明。这些观点无一不是说明两个不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两个客体之间形成的关系就是表征关系,它们构成了一个二元素结构R(a,b)。从数学结构主义观点看,这是对表征关系的最小理解,也是表征关系的逻辑意蕴。表征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两个不同客体之间存在"共有结构",正是这种结构将科学认知与世界或其某些方面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我们的科学知识。这样,"共有结构"就成为科学表征的核心部分。这种结构主义的表征观既有不少反对者,也有许多支持者,形成了关于科学表征的一个重要争论。反对者认为结构主义包括部分同构对抽象复杂客体无能为力,支持者认为"共有结构"能够通过映射来表征,也基本反映了表征的逻辑结构和本质,尽管映射不必是一一对应的。  相似文献   

8.
邵志芳 《心理科学》2001,24(3):357-357
信号检测论和信息论在心理学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实验心理学教材也详细阐述了这两种理论所派生的心理学实验。那么,这两个理论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同样一个实验的结果用这两个理论来审视能否得到不同的结论呢?实际上。无论是信号检测论实验还是信息传递效率实验,被试面临的任务是非常相似的:都是辨别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只不过信号检测论实验只涉及两种刺激——信号和噪音,而信息传递效率实验可以涉及更多种类的刺激。  相似文献   

9.
兼语式与主谓词组充当宾语的句式,在形式上非常相似,因此有时难以辨认,有加以区分之必要。请看下例; a.我们希望他来作报告。b.我们请他来作报告。这两句话如果归纳为公式,都是: N_1+V_1+N_2+V_2 (N代表名词组,V代表动词组)但是,例a是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式(简称主谓作宾语),例b是兼语式。那么,如何辩认这两种句式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辨认。(1)从句中的停顿来辨认主谓作宾句中可以有两个停顿处。如例a就可以说成: 我们希望∨他来作报告。(∨表示可停顿处) 我们希望他∨来作报告。兼语式却只有一个可停顿处,如例b只可以说成:我们请他∨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0.
"信念瞄准真理"的箴言与迥然不同的教义基础联系在一起。在哲学文献里,主要有三种不同主张:1.它是一个概念性真理; 2.它出自信念的本性,是信念的一个构成性条件; 3.它是关于信念的一个规范性主张。本文首先阐述这三种主张的基本考虑,以及它们在解释和辩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然后尝试发展一种倾向论的哲学解说,根据这一观念,信念瞄准真理(或者说信念的趋真性)是信念这种心理状态的自然倾向;进而阐明倾向论观念何以在解释力上优胜于其它三种答案。  相似文献   

11.
信念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靠的认识论根据,是洛克宗教哲学所致力探究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洛克在阐释人类知识的起源和范围的基础上,对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认知特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与拥有可靠证据的知识不同,信念,特别是宗教信念,表现出的是一种赞同,但这种赞同不是建基于其内容的证据可靠,而是源自于对信念提出者的信任。在洛克看来,这种因信任而表达的赞同,不可能是知识,充其量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猜测或想象"。因此,信念必须受到理性的管控和引导,在证据基础上进行检验和评估。这是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类不可舍弃的道义责任。洛克通过证据原则和评价原则等对信念的规范以及由此提出的伦理责任之要求,在现代思想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既有赞成也有对其证据主义原则提出批评和修正,但洛克的看法无疑是现当代学者们探究信念认知合理性问题的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2.
礼究竟是什么呢?礼泛指古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或者说,礼就是调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对社会、国家而言就是典章制度,对个人而言就是伦常之礼。这就是礼的两面性:政治性与人伦性。 礼首先具有人伦性,然后才具有政治性。礼源于祭祀,而祭祀本身意味着人对鬼神的一种诚敬,这份诚敬出自人之常情,是内在的、自发的,因而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数学中的格论的观念来研究易国的数学结构。第一节内涵格今A是一个集会,≤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如果对于任意的a,b,∈A,都有(1)a≤a;(自返性)(2)若a≤b且b≤a则a=b;(反对称性)(3)若A≤b且b≤c则a≤c;(传递性)则称≤为A上的一个偏序。此时,称有序对(A,≤)为一个偏序结构,也称A为一个偏序集。“a≤b”,可仿照数论中的读法读成、小于等于b”或者“b大于或等于a”,但要注意这只是一种记号和读法上的借用。任一个具有自返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的二元关系就是一个偏序关系。例如,集会之间的被包含关系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正禅师:原先,我干渴而嘈杂,在欲投进水一样的宁静时,总有人劝阻批评,总有人讥讽嘲笑,使我畏缩不前。弟子问禅师:那么,是谁最终引导您投进了宁静之中?禅师说:是一条狗。弟子扑哧一笑,问难道您的导师是条狗?禅师说:是。弟子:这是怎么回事?禅师说:一天,我看到一条快渴死的狗,非常  相似文献   

15.
在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存在正当与善何者优先的问题,而它又可区分为内部优先性问题与外部优先性问题,不注意这种区分可能在讨论相关问题时陷入混乱.并不是所有伦理学都存在内部优先性问题,不过,在那试图合理解释实际行为评价的伦理学中,无疑可能存在优先性问题.对于某些特定的伦理学来说,优先性问题或许是一个基本问题,只有回答它才可能对行为作出合适的评价,但并不是所有伦理学都同意这一点,因而把它当作伦理学基本问题并没有充分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驾驶疲劳对于听觉注意的影响.方法:采用组间对照,对照组为12名充分休息的出租车司机,实验组为15名连续驾驶10h的司机.采用听觉Oddball范式,标准刺激:800Hz,概率80%;靶刺激:1000Hz,概率10%;新异刺激:计算机产生的噪声或其他声音,概牢10%.声音强度均为85dBL,刺激间隔(SOA)1000ms,刺激呈现时间100ms.要求被试对靶刺激按鼠标反应.结果:P3a分布以额中央区为主,驾驶疲劳后新异刺激引起的P3a潜伏期没有显著变化,幅值显著降低;P3b以中央顶区为主,驾驶疲劳后靶刺激引起的P3b潜伏期没有显著变化,幅值显著降低.结论:驾驶疲劳后听觉非随意注意能力、注意加工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认知后果论是当代主流的认知规范性理论,主张以真为最终价值,并以此评价一切认知状态及认知过程。然而,它存在一个两难困境:假定任何真信念都具有最终价值,显然不符合现实,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微不足道的真信念;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个前提作出限定而排除这些信念,那么它就不能解释所有真信念,导致理论不完备。为了避免这一两难,笔者提出一种认知自然主义:一方面,认知自然主义通过否定真信念具有最终价值而避免了上述两难,指出真信念的价值取决于人类善,即人类的自然历史事实之描述;另一方面,通过为真提供一种客观的外在价值解释而保留了认知后果论的优点,从而能够合理地解释认知确证与真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新约研究中,《马可福音》因其戛然而止的结尾——"因为他们害怕"(可16:1-8)而备受关注。本文也着重研究了这一有趣的结尾,并试图用读者反应批判的方法来解读这一结尾。鉴于其主要人物是女性,因此本文选择对《马可福音》16章1-8节的文本进行性别批判性解读。本文将简要介绍这种在20世纪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和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本文将根据这种方法解读文本中反语的特点,并研究这些女性的反应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原因。她们是否失败了?她们害怕什么?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仅仅从所选择的本文来理解女性的反应是不够的,还需要从《马可福音》整个文本中阅读对女性的叙述。这就是对文本中女性反应的神学思考。最后,本文将以一个女性自身的阅读反应作为结语,探讨其在基督教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胡晓光 《法音》2006,(1):20-24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般被理解为分化对立的存在,如灵与肉的对立、心与物的对立、人与神的对立等等,这都是从主客关系中衍生出来的问题。主客二元的对立,是人们的常识性认识,然而从本体论角度考量,产生二元对立的根源是什么?最终如何统一或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这是西方哲学乃至神学十分关切的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科学也有力图解决此问题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张存建  何向东 《哲学研究》2012,(4):89-95,114
语词自身并不指称,作出指称的是人——这是斯特劳森(P.Strawson)关于名称之指称的一个洞见。然而,个体有关于名称之指称的对象的多个信念储备,在遇到含有某个名称的表达式并意欲对之做出反应时,他如何确定这个名称的指称?经典语义理论没有专门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