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山有关财富内容的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功名富贵的抛却,对充满欲求社会的疏离,而且反映了佛教独有的财富观。佛家以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体察和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思考,引导世人认识财富聚散无常的本质,戒除对财富的贪执,倡导自利利他、乐善好施的慈悲精神,以发挥财富的积极作用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波斯古典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揭示出波斯古典诗歌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根本特征。而中国古典诗歌的蕴藉则更多地折射出诗人对自身命运和情感的关注,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白话诗人寒山不仅在中国影响较大 ,在东亚诸国也颇有影响。本文主要从韩国禅家灯录、禅师与文人的诗歌创作等方面 ,探讨了寒山诗在韩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弘一法师震人心魄的人格魅力,给近代诸多文人、学士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影响。他重振南山律宗,更注重培育居士佛教,特别是在知识阶层推广居士佛教方面的贡献,为佛教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化进程促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居士佛教运动应运而生,并深刻改变"居士"一词的历史意涵。在这场运动中,上海绅商居士创办的上海居士林,不仅较早以现代科层制度作为管理手段、积极将佛教活动纳入到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当中,而且首次将"居士"视为佛教全体在家信众的独立身份、开创出"居士林"这一现代组织模式。以上海居士林为中心的近代居士组织,对近代居士身份的重塑,乃至居士信仰空间的重建与居士功德的重构,都产生极大影响。作为它们主要发起者、领导者和参与者的绅商居士,也通过在这些居士组织中的信仰实践,获得对自身佛教地位和世俗地位的认同和强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7.
论宗教宽容     
陆沉 《宗教学研究》2002,3(4):124-133
不同宗教之间 ,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应当相互宽容、相互容忍 ,相互承认、相互尊重 ,相互对话、相互理解 ,以切实实现和保障宗教自由与宗教信仰自由。为此 ,我们须承认人的意志自由 ,实施政教分离原则以及世俗政治权力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相似文献   

8.
金泽 《宗教学研究》2017,(3):252-258
当代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有35年或更多.我们对宗教与政治的国内情势与国际情势的感悟已变得相当复杂.许多新问题新现象需要解答,这对原有的理论概括提出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宗教与政治间互动日益复杂多样的世界情势,提出深入研讨的论点,意在推动宗教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更加深入、更加广阔、更加复杂和更加细致.  相似文献   

9.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随着我国宗教经济和经济宗教活动的日益活跃,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经济和经济宗教二者的关系问题被突出地摆在党和人民的面前。依法管理宗教经济和以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宗教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倪强 《法音》2007,(12):34-37
赵朴老逝世7年了。在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对他格外思念。我原是巾国佛教协会负责教务工作的副秘书长兼教务部主任,朴老生前为做好佛教教务工作所作的许多重要指示和讲话,不时浮现在脑海。深感进一步学习和弘扬朴老精神对做好教务工作、建设和谐佛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有重要意义。现就这一问题谈点学习体会,做为对朴老的学习与缅怀。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全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宗教界也不例外。要全面把握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要真正认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首先就要坚持在实践基  相似文献   

13.
弗雷泽站在理智主义的立场来解释原始社会中的巫术或宗教现象。在这一立场下,巫术及宗教仪式被看作人们为达成某一目的的工具性手段。维特根斯坦反对这一立场,在他看来,原始人们举行巫术或者宗教仪式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不应以更高级文明的心态简单地将它们归结为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王梵志诗和寒山诗都受了佛道两教 ,尤其是佛教的很深的影响 ,且在体裁上俱为白话诗 ,故人们一般将之视为唐代白话诗的代表 ,这的确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少论著在言及唐代白话诗时 ,更多的是说其共性 ,而少于对其间的差异作具体细致的分析 ,这显然不利于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王梵志诗和寒山诗 ,甚至影响到对唐代白话诗的总体把握。可喜的是 ,最近已有学友陆永峰先生的文章在探讨王梵志和寒山诗的区别 ,但其文意容有未尽之处 ,故本文试从王梵志诗和寒山诗的世俗性与宗教性诗歌的内容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 ,对其间的异同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15.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光荣使命,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国教会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天主教自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以来,还没有完全融入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而被社会上一些人仍称之为“洋教”。尽管解放50多年,中国天主教走上了爱国爱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但是还有少数教友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特别是宗教政策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存有误解和偏见。这些人对教会的本地化和怎样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很好地理解及进行深入的探索,思想还停留在50年代初期,并把极左时期给宗教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党的宗教政策混为一谈而不能自拔。这些人从信仰上没有摆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对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宏观认识上存有偏差。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宗教自由放任理论和国际宗教管制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宗教管制理论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宗教人对来世的追求表明宗教经济人理性选择理论偏离了人的实际;缺乏道德感宗教的客观存在表明宗教并不当然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宗教市场的自律调节功能具有有限性,产品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弊端同样存在于宗教市场,取消一切宗教管制的宗教自由放任理论不成立,宗教管制因此具有深刻的经济基础,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为宗教管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22,(8):20-21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迅速召开宗教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尤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扎实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本期选登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工作会议情况,以供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22,(10):12-13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迅速召开宗教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尤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扎实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本期选登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工作会议情况,以供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9.
《排华法案》具有深刻的宗教意识形态根源,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与基督宗教中心论的庸俗和极端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将从“种族利己主义的神圣化”、“宗教排他主义的政治化”、“文化置换主义的普世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20.
宗教语言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于文本形式,因而对宗教文本形式的关注和有效解读可构成一种宗教研究进路。阿尔道斯·赫胥黎《长青哲学》一书考察了禅宗、道家、印度教、基督教神秘主义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等各种信仰形式,撷取了各宗教中的灵性传统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解释了这些信仰是如何统一在人类渴望体验神圣性这一共同愿望之下的。其出入各家而神不散,其对宗教文本形式的撷取偏重于寓言、神话和诗歌等广义的诗性语言体裁,解读方法上则采用文明对比、对话会通的方式,体现了长青哲学传统尚直觉、体验、功夫论的特质。这对世界宗教的研究进路颇有启发,而中国厚土深植的诗性教化传统正可与之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