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竟无(1871—1943)先生,是著名的佛学大师,亮节高风,学深识卓。生前在南京创支那内学院,讲学著书,陶铸群贤,沾溉学子,影响至大。本文仅就他的书学和书法艺术及其与佛学之关系,作一初步探索。一志不离道,游不废艺先生之学,一言以蔽之日“为人”。人有体、用,“立志办道其体也,多才多艺其用也……体用赅备乃称完人”《与陶闽士书三》。所以他主张“志不离道而游不废艺”(《论  相似文献   

2.
大乘有宗是由法相学和唯识学两方面理论所构成,法相学与唯识学的学术问题密切相关但不相同。近世佛学泰斗欧阳竟无先生认为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内容,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内容。唯识学与法相学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即使在方法论和认知思维上也是有区别的,然而...  相似文献   

3.
作为知识形态的近代中国佛学的诞生,欧阳竟无为的出现,无论从学术方法、思想创发的深度还是系统方面,都可以说是值得注意的现象。章太炎说他“所见深博士出恒人上,不欲 窑韫 效师拳者所为”(章太炎:《支那内学院缘起》,《中国哲学》第六辑,三联书店1981年版),实非虚言。内学院的佛学方向和规模在竟无的思想中,基本得到确定,后学只不过对其学说加以更加细密的演绎和语言文献上的支持。由于竟无的思想过于精简且详于性理,致使后学研究内学院的学说,每于吕 多所抉择而于竟无之学,则未能尽其堂奥。本文并无意于就竟无之学…  相似文献   

4.
引言欧阳渐(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1911年,欧阳继承杨文会(1837-1911年)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创立支那内学院,是当时佛教界、学术界景仰的一代佛学宗师。梁漱仅曾评论道:“大家若求真佛教、真唯识,不必以我的话为准据,最好去问南京的欧阳竟无先生。我只承认欧阳先生的佛教是佛教,欧阳先生的佛学是佛学。”(《梁漱读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4页)梁氏此评最早揭示南欧学的特质,南欧学以探求“真佛教、真唯识”为旨归,是清季民初源始化唯识复兴思潮中的重要体系之一。此一源始…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欧阳竟无复兴佛教以来,“居士佛教”亦随之自觉的兴起.本文意在探讨《法华经》教义对居士佛教的启示,检视当代居士佛教的成就,并对在家居士之住持佛教的合法性及其相对于出家僧众的地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周贵华 《法音》2001,(10):1-5
在上一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佛教界围绕《大乘起信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该论是否符合大乘思想。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先生等依据唯识学,对《大乘起信论》持批评乃至否定的态度,指出它不仅非印度所出,且根本违背佛教教理1。《起信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堪称中国佛学的根本经典,他们对《起信论》的批判等于否定中国佛教的基础,自然激起了传统佛教界的强烈反对。维护《起信论》者大多视中国化佛教为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大乘教理最圆满的体现,因此坚决捍卫《起信论》的…  相似文献   

7.
肖永明 《法音》2000,(11):15-20
唯识学,自玄奘大师不惜身命赴印承传流布中土以后,经窥基大师百部论疏广为阐释,曾作为一大宗派而盛极一时。然而宋元以后,唯识学在中国又几乎成了绝学。迨至晚清,杨仁山居士创金陵刻经处,通过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回久已绝迹于中国的唯识学、因明学经典,广为刊布流通,近代学人又得以重温唯识要典。又经章太炎、欧阳竟无等大师的竭力阐扬,唯识学得以绝处逢生,并且蔚为大观,成为显学,甚至成为了对近现代社会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传统思想资源。然而,到了曾师事欧阳竟无专攻唯识学的熊十力作《新唯识论》,竟至于有论者因此而认为“…  相似文献   

8.
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居士,是民国时期国内复兴法相唯识学的著名佛教学者之一。他所创立的三时学会,与欧阳竟无居士的南京支那内学院南北呼应,时有南欧北韩之誉。本文侧重讨论清净居士的晚年著述与思想,并试图通过研究其晚年学术思想,对清净居士一生佛学研究的特征,作出概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上海佛学书局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一所专门编辑、刻印、流通佛学典籍的出版机构。1929年(一说1930年)创办于上海。在此之前,虽有1866年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创立的金陵刻经处和郑学川(出家后名妙空)在扬州设立的江北刻经处。此后又有北京、天津、重庆、常州、苏州、杭州、广州、福州等地相继建立的刻经处和佛经流通处。1927年起,在南京支那内学院,还有欧阳竟无、吕澂等发起刻印《藏要》。但是,这些刻经处和佛经流通处,大都采用木版刻印,而且除金陵刻经处外,规模都比较小。此外,一些出版机构,如上海商务印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7)
正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杨仁山曾有如此评价:"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归依文会。"此论可谓一语中的,特别是"新学者""真信仰"两个概念,生动点化出杨仁山及其金陵刻经处在近现代中国佛教演进历程上的地位与贡献。杨仁山几十年如一日,继往开来,肩荷佛教在近代复兴之大业。从创建"癨洹精舍",搜罗佛典,刻经流通,到兴办新式学堂,以新学新式复兴传统佛教,进而培养出包括太虚和欧阳竟无在内的一大  相似文献   

11.
《新唯识论》的体用义与熊十力晚年体用义不同,是在批判和吸取佛教体用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对体的生化大用的肯定来自易学,而对宇宙万法诈现幻相的判断则来自于唯识学。在对唯识学二重本体的批评之余,他对佛教的体相用概念作了消化,相用合并以构成翕确之用。而所谓唯识体用割裂之过实际上源于熊十力对欧阳竟无体用观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学术界渐趋活跃,1866年,自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办金陵刻经处以来,对佛学研究出现新风气,以研究唐玄奘法师(600—664)新译传印度原始大乘佛教思想体系的慈氏学说者,众有南欧北韩之称。南指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居士(1871—1943)北指北京三时学会韩德清居士(1884—1949)。二公素不相识,不约而同,均以弘扬千年将绝慈氏学为己  相似文献   

13.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定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阳竟无先生说:“一切法(事物)空宗为般若,一  相似文献   

14.
吕激  肖永明 《法音》2005,(3):21-29
予本来久有意思作一佛学通论,终以人事牵连不得安定,无法着手,只能将所有零碎意思分类为题,不拘时日,有空即谈。今日所谈,题为“佛学分科及其传承”。佛学之谓学,非如通常所言科学、哲学之学,亦非戒、定、慧三学之谓学。言佛学者,以佛说为本,有其性相、因缘、次第,自成其为学也。佛学原是完整,分科之事乃历史上变迁而然。在印度谈佛学,中世有寺学。寺学者,寺院之学也。若有高僧大德在寺讲学,自成一科,成为寺学。从此寺学起后,佛学乃分科也。那烂陀寺(460—540年建成)为印土最重要之寺学。后之谈那寺史者,推之极远,谓龙树、无著、世亲均曾在…  相似文献   

15.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从入世担当角度重视理性研究,与佛教内外学者对佛法、佛学与哲学关系的看待有关。文章通过比较章太炎、太虚、欧阳竟无三位著名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指出,代表世俗理性的哲学,与佛教的理性,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虽都采取说理的方式,但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佛教理性与改变人生、改变社会的实践、体验必然相关。欧阳竟无警示,佛教理性使学佛之人学会自觉批评自身狭隘的执著,哲学理性则有可能致哲学家太过自信,而放弃对自己局限性的自觉批判,拒绝对他人的理解。何为有担当意义的真理?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6.
欧阳渐与《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王雷泉民国六年中秋,欧阳渐刻完杨仁山生前未完成的《瑜伽师地论》后五十卷,作一长《叙》,于第六“绪言”中历述亲教师杨仁山重刻此论之艰难,并阐明师生间学术思想的传递开合,文中倾诉了对师尊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依法不依人”的磊...  相似文献   

17.
龚自珍的天台宗研究本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源头之一。然自杨仁山、欧阳竟无等倡导的“居士佛教”兴起后,近代佛教思潮的主体一变而为法相唯识学的推进。天台宗哲学体系本身,受到了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一系佛教学者的强烈批判。而在新儒学领域,天台宗哲学却得到了近代以来新儒家们的重视,其代表者如牟宗三推崇天台圆教哲学为“佛说之极致”。本文以欧阳竟无与牟宗三对待天台宗义理颇具代表性的相反价值取向为视角进行剖析和反恩。  相似文献   

18.
刘剑锋 《法音》2009,(1):23-26
在现代的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普遍重视对于中国早期佛教时期般若学和涅槃学的地位和作用,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般若学和涅槃学之外,当时还有另一股强大的佛学潮流,那就是毗昙学思潮。吕澂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已经谈到在般若学之外,还有另一股强大的佛学潮流,它比般若学传入中国的时期要早,延续的  相似文献   

19.
<正>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岁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要》、《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吾臆船山晚年或于佛学有所窥,陋儒或讳其书不传,未可知耳。”(《新唯识论·心书》)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也说:“尤可注意者,遗书目录中有《相宗络索》及《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论赞》二书。在彼时以儒者而知治唯识学,可不谓豪杰之士耶!”船山对法相唯识学如何理解?法相唯识学与船山哲学有何关系?船山于佛学研究为何独着意于法相唯识学?本文试作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李素洁  邓子美 《法音》2023,(5):17-27
巨赞法师是无锡江阴人,当代佛教高僧、著名学者。法师少年熟读四书五经,出家后至支那内学院依欧阳竟无修学,几年间广读佛教大小乘经论,写下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佛学都具有极高的造诣。巨赞法师在培养僧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曾受聘于无锡国专任教,是近代佛教史上少有的僧人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