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崇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英雄豪杰;同时也格外敬重那些为无名者铺路架桥、扬名扬誉的伯乐.伯乐以超凡脱俗的眼睛,在鱼龙混杂中发现人杰,在大浪淘沙中淘出真金,其才、其智有口皆碑,他们胸襟宽广、唯才是举、举贤荐能、不避亲仇的高尚情怀为世人所推崇、所传颂.伯乐才高、品高、德更高.世间有伯乐,伯乐何其多?众所周知:“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历史上一位统兵布阵、叱咤风  相似文献   

2.
正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到韩信之死时说,韩信不知停止,最终遭殃,如果他能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就会如张良一样,安享晚年。韩信为刘邦的西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没有韩信,恐怕就没有西汉帝国。但如此功勋,最终的赏赐不过是一个楚王。大概是韩信感觉委屈,所以在楚地,常常招摇出行,随从大队旌旗招展,万马奔腾,俨然皇帝出巡。司马光扼腕叹息说,韩信就  相似文献   

3.
好大喜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眼高手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就成为较普遍的状态。 相反,国外的成功学家则把“进步 10%”作为对学员的一种要求,讲的是成功要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道理。 从小小成功开始,就是要乐得做“小人物”。拿破仑在少年时,就在他居住的小岛上做上了他未来的将军梦。他每天弄把大尺子,在岛上量来量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在哪里布阵,在哪里冲锋”,忙得不亦乐乎。他还把小伙伴组织起来,扮成红、蓝两军,他“亲自”制定“作战方案”和指挥“作战”。就这样坚持了数年之…  相似文献   

4.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司马穰苴的治军特点和军事思想初探徐勇司马穰苴,是我国古代齐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自古王者而有...  相似文献   

5.
学法与兵法     
读书治学,其法往往军某些兵法相通。北宋苏东坡就从“八面授敌”的兵法里,悟出了独特的“八面授敌”的读书治学方法。正是靠了一这重要方法,他才成了学问渊博的全才──既是散文、诗词、书画大家,又知音律,通晓园林艺术,更精于鑫石鉴赏,从而彪炳千秋。“八面授敌”是个军事术语。《孙子兵宏》中有个重要的军事原则,叫“我专而敌分”。其含义是:如果众多的敌人分兵从八面来包围攻打我军,我们则不画从八面出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以质击宴,一衷一买地愕敌人分割包围,以达到西个击报、彻愿消灭2目的。苏东校把这一原则化为他的读…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师》卦中含有丰富的兵法思想。正确理解《师》卦与《孙子兵法》的关系,对于理解《周易》的内容以及《孙子兵法》思想的来源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就《师》卦中蕴涵的丰富的兵学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它提出的有关战争的“师(众)”、“贞”、“律”、“左次”四大原则,深深影响了后世兵法,尤其是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最后,从历史和理论两个层面分析了《师》卦得以影响《孙子兵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1993年8月,新加坡广播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狮城舌战”。8月25日晚,英国剑桥大学队(正方)和中国复旦大学队(反方),围绕《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辩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正方所持的立场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所持的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先后给“温饱”、“道德”等下过一些定义:“温饱”是指“相对温饱”(意为不饥不寒就是温饱,不具备温饱条件,就意味着有冻饿之累);而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那只有圣人英雄才能做到的行为,不是道德…  相似文献   

8.
施爱淮阴侯韩信有一段时间,穷极无聊,在城下钓鱼,聊以维持生计。同样在水边的,还有一些前来漂洗的妇女。其中有一个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把自己带来的饭给韩信吃。她在这里漂洗了几十天,就给韩信吃了几十天。  相似文献   

9.
死中求活法     
“死中求活法”,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塑造人物,为了使之“活”,先要置之“死”,而又让人物从“死地”中站立起来。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会突现在读者面前。兵书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而战”,都可以说是把自己置于了“死地”。然而,正因为如此,才激发了全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韩信,后人无不知"胯下之辱"的故事。人们从这个故事看到的是忍辱负重的韩信。一辱一忍,韩信千古留名。然而仔细回味这个故事,人们不免发问,韩信因何具有如此超强的忍受力?是迫于发难者屠夫的淫威,还是出于自身人穷志短的心虚?其实都不是。彼时的韩信虽无一技之长,食不果腹,但他正在乱世中静待时机,等待出头之日。他韬光养晦,每天怀抱一把宝剑,潜心专研兵书,最终在天下云集起义之时"仗剑投军",封侯封王,  相似文献   

11.
忍耐是中华民族传统性格之一,是人有气度、有涵养的标志。能忍自安,有容为大。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过分的超限度的忍耐对身心有害无益。 必要的忍耐是人的良好品德。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忍耐,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忍耐,越王勾践卧心尝胆也是忍耐。有了忍耐,才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有了忍耐,才能在困难的环境中求发展,获得新生。但这些都是在“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思想指导下,是为了长远大计。  相似文献   

12.
拙文《“A是A又不是A”与辩证逻辑》(刊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提到位移,谨补充如后。拙文说:“a的位移是时间对空间的函数,,并且,如果,则”其中“”为“”之误。什么是位移?这是数学、力学问题,不是哲学、逻辑问题。位移的数学表示合乎形式逻辑,它不是逻辑矛盾,也不隐含逻辑矛盾。轨迹是a历时的位移所生成的结果。位移本身是向量(矢量),不是线段于时点在位置,仅此不足以说明a在“动”;还要加上速度和方向,才能表明a于在“动”,这就涉及其它时点和位置。a的“动”不能仅用一个时点、一个位置来刻画。以上述情况否…  相似文献   

13.
《孙膑兵法》结构体例探讨——与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商榷杨善群自1972年《孙膑兵法》在山东临沂市银雀山的汉墓中出土以来,银雀山墓竹简整理小组(以下简称“小组”)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小组先在1975年编成《孙膑兵法》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一家杂志社做主编,用时新的话讲,属“白领阶层”,所以对描写、论述白领阶层生活与工作的书颇感兴趣。上个主日的晚上,我又习惯性地来到一家书店,一本包装得十分漂亮的书的书名映入了我的眼帘——《办公室兵法大全》。我十分好奇:办公室里还用得上兵法么?我将这本书拿起来和往常一样地随便翻着,不久,我就感  相似文献   

15.
“兵贵不复”是句古兵法的格言。其含义是指领兵打仗,贵在不重复、不硬套自己或别人已用过的旧战法,而应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不断变换自己的战策方略。 战争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这种多变性决定了用兵施谋的多样性。只有随机应变,不拘一法,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这个道理,我国古代军事家们早有论述,孙子说:“战胜不复”;孙膑也说:“胜不可一”;汉《淮南子》讲:“用兵之道……所用不复,故  相似文献   

16.
重生的真谛     
杨孔仿 《天风》2006,(2):30-31
基督徒的重生是藉着圣灵的工作,因信耶稣基督的救赎,而在神面前得到的,主耶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又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5)水有的解释为神的道说,指福音真道(雅1:18,彼前1:23),圣灵因为人真心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从死里复活的,而使人重生。“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神而生,凡爱生他之神的,也必爱从神生的”(约壹5:1),约翰在此强调了只有那些信耶稣是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主,才能得到属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大勇若怯     
正"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但韩信早年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韩信年轻时,身为一介平民,性格放纵,不拘礼节。因此,他没有资格被推选为官吏,又没有经商谋生之道,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常常依靠别人接济度日,混吃混喝,所以,许多人都讨厌他,看不起他。一次,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当着很多人的面,侮辱韩信说:"虽然你个子长得高高的,喜欢佩刀带剑,装模作样,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面对屠户的挑衅,韩信盯着  相似文献   

18.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子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相似文献   

19.
说“安”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日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20.
《管子兵法》新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孙子兵法》,我们比较熟悉,而对于《管子兵法》,我们却比较生疏。在堪称稷下学诸子汇集的《管子》一书中,至今还保存着《兵法》之篇,或许是由于我国儒家学派素有“贵王贱霸”的学统观念,传授《管子》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