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玄蕴追踪 :南宋咏道诗爱国思想缘由探究南宋爱国主义诗人为什么雅好咏道诗创作 ?难道他们只是为了排遣精神苦闷 ?问题恐怕不是如此简单。其实 ,如对道门理论体系作一番冷静考察 ,或许会悟出其中的奥妙所在。众所周知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 ,经过长时期的积累 ,建立并且逐步发展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道教是一个具有广大包容性的宗教 ;从思想渊源看 ,应该说道家思想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源头。而在道家的经典文献中就闪烁着爱国的思想光辉。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学派高举黄帝的旗帜 ,从《列子》到《庄子》 ,都把黄帝作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咏道诗是以道教活动为基本题材且渗透着道门思想情感的一类诗歌作品,它属于道教文学的范围。自汉末道教问世之际,咏道诗即形成并且逐步发展起来。南宋时期,战争的烽火加重了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在动荡的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也和广大人民一样,经历种种苦难。考察一下此?..  相似文献   

3.
第十一章 以色列人的颂祷(下)个人感恩圣咏 在《圣咏集》中,有一组圣咏诗歌与上述的赞美诗很相似,我们且称之为个人感恩圣咏或个人感恩歌。不过,与赞美诗相比,这些诗歌赞颂天主的动机更为具体更为详细——吟诵者因近期在他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天主对他施以仁慈的一些特殊实例而赞颂天主。 从这些个人感恩圣咏的内容来看,好象是人们在圣殿里举行正式的感恩祭献礼时咏唱的诗歌。其中的一些诗句明显地用于配合某个礼仪动作。这种表达感恩的礼仪行为一般包含三个部分:1.进堂咏;2.叙述或追忆天主所施与的恩惠;3.奉献祭品。对此,我…  相似文献   

4.
盱眙,古又曾称都梁,地处江苏北部,淮河下游,依第一山,傍淮河水,是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县城。第一山由北宋著名诗人兼书家米芾的一首诗咏而得名,尤以众多石刻、从古流到今的玻璃泉以及古建筑等名胜古迹而闻名。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山的石刻群中,存有许多南宋时的碑刻和题咏,大都为记游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提出,要在语言上取得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并不是去进行语言分析,把语言当作一个对象,而是要让语言自己说话。但要经验语言、倾听语言的所说,就必须进入思与诗的对话,因为语言道说的典型方式就是诗与思;在诗与思中,人言得以向道说转化。诗与思作为道说的两种本真方式居于道说之中。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影射了东汉末年文人在社会思想大混乱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诗的基本内容,多咏写夫妇友朋间的离愁别恨、羁旅游宦者的抑郁彷徨,染有感伤色彩。格调浑成,意蕴丰厚,语言洗练精爽;善用比兴寄托,发展了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成为中国文人诗进入成熟时期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7.
靖居丛录     
沧浪吟卷明正德中,淮阳胡仲器编次南宋严羽集为三卷,首卷为诗话,次二卷为诗.羽字仪卿,一字丹邱,邵武人,号沧浪逋客,自谓参诗精子.其论诗云:"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  相似文献   

8.
王梵志诗     
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教?”禅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这谁不懂!”二、禅师:“三岁孩儿能懂得。三、八十老翁行不得!四、众生痴迷,岂知善恶! 常常是见钱心即喜,五、见死无不愁。六、广贪财色乐,七、时时度日休。八、平生不造福。九、死被恶道收。十、但看三恶处,大有我般流啊!”十一、白居易听后大悟。主持寄语 本期画的内容是选用《王梵志诗》编的。《王梵志诗》包括自隋末至宋初无名诗人的唱咏。诗文浅显质朴,内容反映佛陀的教义。虽是古时民间作品,今日看来却好似在说当今之人。可见佛…  相似文献   

9.
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并不拘于平仄韵律的诗称之为“打油诗”。它简洁明快,风趣幽默。清代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有一次人京游览卧佛寺,写下一首《咏卧佛》的打油诗:  相似文献   

10.
日出扶桑积雪高,海空天净绝纤毫。每看剑气冲银汉,知是吹笙咏碧桃。这首诗出自元代文豪虞集笔下,题写在白玉蟾画像上。诗的前两句,借景拟人,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不动声色地写景,若透过字面去咏味诗的意蕴,却是在绘声绘色地写入,也就是描摹画像主人白玉蟾的精神人格。“扶桑”是传说中的东方神树。传说中,太阳每天都像初生的婴儿,在扶桑的覆护下升起,“日出扶桑”就是旭日初升时的景象———当一轮红日从辽远的扶桑下冉冉升起之时,就像一盏无幽不烛的明灯,用光明撕开黑夜的混沌。晨曦照亮了天,照亮了地。大地上,一片皑皑白雪,在晨曦的辉映…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诗以它富有情味,雅俗共赏赢得了读者。他的诗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与元九书》)。他的诗歌所以家喻户晓,生命不衰,不只是艺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力量,道德的力量。纵览白居易诗歌,不难看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伦理道德的特点,是爱民与忠君、讽谕与闲适错综交织、融于一体,又相矛盾,又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北宋初期的《太玄朗然子进道诗》30首,在内丹学史上有着一定影响。此后250年时间,有南宋初期宋先生、金末长荃子分别作了《和朗然子进道诗》30首,表现了不同时代下的丹法、体验与旨趣。本文考证了朗然子、宋先生与长荃子的生平,梳理了他们的丹法主张与修持体验,总结了由他们的唱和所反映出来的丹法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兴"在孔子《诗》学里,主要是一种祈向己意的、不同于《诗》之原旨的解诗方法。作为"第一读者"的孔子,在《诗》学理论甫一架设之际就为后代规定了超越《诗》之本义的接受取向。概言之,孔子以"诗可以兴"为说《诗》者拓宽了理解与阐释的自由空间,但又非常聪明地用"思无邪"给这个空间划定了相对的界限,既赋予读者一定的生发自由,又明确指出了这种自由所必须前往的域限——儒家道统。从解释学的视域看,孔子在他的"述而不作"论中将"述"和"作"也同样规定了继承与更新、原旨与创生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有一句名言“数与道非二本”,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数量关系与天地自然之道的本质联系。道门人士对天地之道的积极探寻,必然会涉及自然之道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从而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本文从道教术数与传统数学思想这一视角对此作一些尝试性解读与探索,分析探讨了道教重视术数、关注数学的内在原因,并指明研究道教数学思想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朱熹注《诗》凡两易稿。初稿名为《诗集解》,后稿名为《诗集传》。二稿所论诗旨差异很大,这反映了朱熹解《诗》观念的转变。本文首先分析了朱熹注《诗》前后稿诗旨的差异,然后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是朱熹以前说《诗》领域废《序》之风影响所致,二是朱熹从文学角度看《诗》的结果,三是他从理学角度解《诗》的必然。《诗集解》和《诗集传》所论诗旨的差异,反映了朱熹解《诗》思想的巨大变化,勾勒出他从汉学向宋学的转变轨迹,代表了两宋《诗》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的爱国主义传统是集体的也是个体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规范,也是道教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和优良传统。道教一贯主张"佐国扶命""忠孝神仙",就是把爱国主义与追求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社会理想,与得道成仙、与道合真的终极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每个道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7.
语有“双关语”,诗有“双关诗”。“双关诗”,顾名思义,就是意思双关的诗,它字面是一种意义,字里行间却隐含着另一种意义。这种诗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中,为了特殊的交际目的,写给特定读者的。这些作者在交际中有些话必须跟对方说,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便明言或难...  相似文献   

18.
这是宋人张商英《咏五台诗》中的一首,总括了作者几次游历五台山,在山中几处地方“祈祷感通”,目睹“文殊应迹”的大略情形和感怀。由此,张商英其人其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作的《咏五台山》组诗,也曾为许多名士所和咏。  相似文献   

19.
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忠信之道》校释1.不访不富,忠之至也;不是、弗智(知),信之至也:“宫”字疑为从、告声文字,当释为“造”,训同“狡诈”之“狡”。战国文字中“造”字有写作“造”者(见高明《古文字类编》,其右旁所从与此相近。《诗·兔》毛传:“造,伪也”。《周礼·大司徒》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诗人苏东坡经常和好友佛印和尚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船上饮酒。这时一只狗正在水边啃着一块骨头,苏东坡便写了一句:“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把诗丢到水里,便道:“水漂东坡诗(尸)。”两人都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