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国内出版的许多版本的逻辑教科书,在谈到什么是“定义”时,都认为: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例如: “定义是通过一个概念明确另一个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诸葛殷同等《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逻辑是什么,这问题虽然是个老问题;但直到现在,逻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还是很不一致的。对逻辑的理解有分歧,因而对于数理逻辑的性质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 皮尔斯(C·S·Peirce,1839—1914)早就指出,关于逻辑几乎有过一百种定义。但就我们所知,最普遍的定义是把逻辑规定为关于推理的科学。例如,蒯英(W·V·Quine)说:“一般笼  相似文献   

3.
自然语言的意义是当代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发展了多种意义理论和学说,其中形式语义学试图用逻辑方法和逻辑模型形式化地定义自然语言的意义。形式语义学内部也有多种不同理论,但蒙塔古等学者所引入的内涵依然是目前关于意义的标准定义。然而,内涵作为自然语言的意义是不充分的,有不少问题无法解决,其中包括哲学家索姆斯提出的一个问题(简称为索姆斯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内涵概念的形成及索姆斯问题的产生,然后基于结构化命题方法定义两种更为充分的意义——解释义和结构义,从而一般地解决与命题态度相关的许多问题,包括索姆斯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康扬副教授编著的《法律逻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是一本较好的书。这本书据我初读的印象,具有以下的优点: 第一、体系较新,眉目清楚。《法律逻辑》打破常规,先把全书分为四编,即总论、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逻辑方法,然后在每编下面分章分节。这种分法有很大的优点,就是问题集中,眉目清楚,而且也与形式逻辑的定义所表述的三部分研究内容相吻合。第二、原理阐述有一定的深度。如,《法律逻辑》的作者为了克服定义方面的混乱指出,任何定义都不能是否定形式的,即使是负概念的定义也不例外,但是定义项可以包含否  相似文献   

5.
逻辑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这个词源于希腊词“Logos”(逻各斯)。逻各斯这个词有许多意义,因此我们在叙述逻辑的性质和范围时,就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逻各斯可以有“语句”、“论说”、“理智”、“规则”、“关系”、“说明”(特别是对于表达式意义的说明)、“理性原则”和“定义”等等意思。与此相似,关于逻辑的议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杭州商学院和北京财贸学院合编的《统计学原理》一书,把统计调查定义为“就是按照预定的调查要求,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客观实际搜集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这是一个属种定义,但有多处逻辑错误,值得质疑。首先,该定义中的定义概念和被定义概念的外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和运用形式逻辑知识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在确定某些概念的种类时,难于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集合概念的定义还不准确、不贴切。在目前的形式逻辑教科书中,关于集合概念的定义大致有下列三种: 一、“集合概念,就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吴宋国等编的《普通逻辑》); 二、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就是集合概念。“对象的集合体,是由许多可以独立存在的个别  相似文献   

8.
《哲学动态》 2 0 0 1年第 7期发表了孙中原教授题为“中国逻辑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文章(以下简称“孙文”)。文章讨论了几个与中国逻辑史研究有关的问题。对于孙文中的观点 ,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冒昧地发表出来 ,敬请学界前辈及同仁批评指正。一、中国古代逻辑是否存在。孙文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逻辑是存在的。科学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 ,有中国古代逻辑史 ,才能有对其进行研究的中国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没有中国古代逻辑 ,也不会有中国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 ,该方向的科研选题和学位授予等都失去根据。”从这段论述看 ,是因为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在逻辑和数学中发现了许多悖论,包括罗素本人所发现的悖论(后被称为罗素悖论)。这些悖论动摇了数学的基础,史称第三次数学危机。为了解决这一次数学危机,罗素提出了逻辑主义的纲领,并得到一些著名的逻辑学家的支持,成为数理逻辑中的三大学派之一。本文旨在对罗素的逻辑主义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评述。一、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的推导罗素的逻辑主义包含两个部分:(1)数学概念可以通过显定义从逻辑概念推导出来;(2)数学定理可以通过纯逻辑推演(即一阶逻辑演算)由逻辑公理推导出来。罗素所使用的逻辑概念有:命题联结词(否定,析取,合取,蕴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学科)的需要,逻辑学的对象、方法、意义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本文拟就这方面的情况做一番分析与介绍,供读者参考。 §1 限制逻辑 限制逻辑是一种容错逻辑。 人们对于容错逻辑的关注由来已久。然而容错逻辑不等于不合逻辑的胡思乱想,而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充分反映建国以来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的初步成果,进一步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工作,人民出版社决定编辑出版一本《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暂名),并已正式列入今年的发稿计划。《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将选编建国以来发表过的有关中国逻辑思想的论文(不包括专著)以及有关的资料、注释等。  相似文献   

12.
逻辑偶然是指既不是必然也不是不可能,即可能是并且可能不是的模态。从命题层面理解就是逻辑偶然p与逻辑偶然﹁p具有等价关系。这类偶然除修饰事态之外、还可以作为事件的属性,两者都可以通过上述定义刻画。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第9章所提出的未来偶然命题所表征的就是作为事件属性的偶然。依据其定义,这类命题所表征的就是某事件既不是必然地发生,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甚  相似文献   

13.
有些逻辑书说,定义有两类:一是真实定义,真实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定义;一是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用词语或句子规定、说明语词的意义是不是定义?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在《分析后篇》里,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表明“某物究竟是什么”和事物的本质的。他指出,如果一个陈述可作纯粹换位且能揭示实质的(即回答“某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它就是定义;如果一个陈述不能  相似文献   

14.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逻辑研究定义的形式结构及规則。这些定义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中用处很大,我总是结合定义知识在学习中的运用给他们讲解这些知识。一、怎样理解课本中的定义1、定义的结构善于学习的学生都知道,要学懂课本中的科学概念,就要注意钻研、推敲它的定义。尽管定义的内容千差万别,定义的表述各异,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一个具有这  相似文献   

15.
在《形式逻辑原理》及一些文章中,诸葛殷同同志不同意我国一般逻辑著作给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下的定义,即不同意:有p就有q,无p则q不定(即可能有q,也可能无q),p就是q的充分条件;无p就无q,有p则q不定(即可能有q,也可能无q),p就是q的必要条件。其主要理由是:(1)如果p则q,只断定了有p会怎样,而没有断定无p时q怎么样;(2)如果用上述定义,那么,当把充分条件的定义与必要条件的定义合在一起作为充分必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20~30年代传统逻辑在中国有过一阵子兴旺,接着却产生了种种曲解,乃至全盘否定。50年代传统逻辑又热闹起来,但不久就被“修正”、“改造”到前提假推理形式必错。这离根本不讲逻辑已为时不远了。数理逻辑于20年代已传入中国。30~40年代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50年代初却也视为伪科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传统逻辑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大普及,数理逻辑基础知识在逻辑工作者中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不过随之而来对传统逻辑、数理逻辑的误解,也日益增多。1989年各刊物上发表的逻辑论文,有一些对传统逻辑、数理逻辑提出了似是而非的批评:这些批评又  相似文献   

17.
《世界哲学》2020,(1):144-150
塔尔斯基在其1933年的论文中基于自己开创的语义学定义了形式化语言中真这个概念。然后,他在发表于1936年的本文中,在真这个概念的定义的基础上,第一次为后承概念提出了一个实质恰当的定义,即“句子X从类K的句子逻辑地得出当且仅当K这个类的每个模型也是句子X的模型”,使得逻辑后承这个现代逻辑核心概念的定义成为标准定义。但是,这个定义也遗留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逻辑词项和非逻辑词项的划分标准问题,后者将由塔尔斯基本人在1966年给出了一个划分标准,从而开辟了一个方兴未衰的逻辑哲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功能化的还原模型是一个描述心—身关系的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将精神属性还原为可实现一定因果角色的物理属性,以此达到对精神属性的功能化还原。这种功能化定义有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它通过列举进行定义,这种定义方式不满足"定义"的逻辑标准;第二,它对精神属性的功能化定义是不完备的。除此之外,本文还分析了功能化还原模型所描述的世界图景,一方面指出了功能化还原模型构造的精神因果是虚假的,另一方面指出了功能化还原模型中精神属性面临着本体论地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正值中国逻辑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之际。由研究会和华东师大哲学系、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逻辑史年会暨《周易》逻辑方法研讨会”于199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华东师大举行。近年来,《周易》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关的这种思维模式在易学史上复杂的演变和广泛的实际应用——被当作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唤起了学术界热切的关注,许多学者认为,要真正把握《周易》思维模式的  相似文献   

20.
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逻辑学最富有成果的课题。逻辑学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其理论视野基本上未超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范围,人们正是根据逻辑科学发展的这一事实将逻辑学定义为“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科学”的。数理逻辑将普通思维的主要逻辑规律刻画成了有效演绎推理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将上述逻辑学的定义简化为“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科学”。但是,这个传统定义限制了逻辑理论研究的范围,使逻辑学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思维的需要。逻辑学不能仅仅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逻辑规律),还应当研究思维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