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世峥 《天风》2005,(8):8-9
当人们追求医病的神迹胜于追求赐人生命的基督之时,这诚然已经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经文:林前1:22-24在教会里,医病的神迹总是一个大家喜闻乐道的话题。因此常听到一些弟兄姊妹问“上帝能不能医病”的询问;探访工作中,常听到“上帝为何不为我医病”的困惑;祷告会上,常听到为疾病祷告的请求;见证会上,常听到病得医治的见证。无可否认,的确有医病的神迹,但当人们追求医病的神迹胜于追求赐人生命的基督之时,这诚然已经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人们为何如此看重医病的神迹?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对医病的神迹的认识上存有许多误区,倘若能走出这些误区,便能以冷静的态度面对医病的神迹。为此,本文将尝试分析其中的种种误区,并通过对耶稣关于医病的神迹的教训来矫正这些错误的观念,从而走出误区,正确看待医病的神迹。  相似文献   

2.
杨友文 《天风》2008,(9):28-29
一、什么是神迹? 一般人的理解是:超出自然规律的事.特別指医病赶鬼.如某人被鬼附着,祈祷把鬼赶出去,这叫神迹.某人感冒发热,头痛、肚痛,祈祷了热退,伤风感冒好了,这叫神迹.  相似文献   

3.
李大军 《天风》2003,(8):22-23
基督教神迹是什么? 基督教相信神迹,是有神迹的宗教。但基督教的神迹有着它特殊的范畴和含义,其神迹只是出自于信仰真神(上帝)的事迹。应该说,所信仰的真神在自然与历史上完成的事迹是基督教神迹唯一界定,这是基督教神迹的本意。 圣经上的神迹(MIRACLE)亚兰文为MOPET与MPLEOT,译作奇事、神迹与预兆(出7:9,申7:19、29:3),希腊文为TERAS,译为神迹奇事(徒4:29-30,罗15:18),DYNAMIS译为异能(太11:20,加3:5)。这些都说明神迹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神,在自然与历史上完成的事迹,具有超自然能力的预兆、事迹。  相似文献   

4.
方正 《天风》2001,(12):16
在教会中,总会听到一些信仰模糊的弟兄姊妹在一起谈论某某很属灵。谈论者称羡不已,被谈论者飘然欲仙。而所谓的属灵者,常常是:或能医病赶鬼令人称奇,或能说方言令人羡慕、或能讲道激动人心、或能祷告痛哭流涕、或能禁食数日不饥……我不否认这些都有属灵的因素在其中,真正的属灵者也确实能有诸如此类的表现,但如果仅仅以此作为人是否属灵的评判标准,难免将人引入歧途! 曾有这样的事情:一老姊妹有医病赶鬼的恩赐,使一些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普遍信仰关公,不仅得益于历代朝廷的加谥崇奉、话本曲艺的塑造渲染、神迹的显灵传说,同时还得益于佛、道二教对关公这一神祇信仰的拓展。关公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将,尊为伽蓝菩萨,而在道教中则演绎为惩恶扬善的关圣帝君。  相似文献   

6.
论基督教信仰之根基的内在化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启蒙运动中,基督教信仰赖以建立的神迹和启示基础遭到了科学理性的猛烈批判。在这种情形下,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就由外在的神迹启示和形而上学知识论转向了内在的道德良知和情感体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卢梭、康德、施莱尔马赫等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也谈二郎神信仰的嬗变干树德二郎神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曾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一种。它产生于一千多年以前,因社会历史条件不断变化,二郎神的形象与神迹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不少专家学者已作了细心的探讨,并得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结论。然而,就这种信仰...  相似文献   

8.
《希伯来圣经》中有很多关于神迹的描写,这些神迹被后世学者进行了不同的注解和诠释,奠定了犹太集体意识中理解神迹的基础。《希伯来圣经》中的神迹对现代犹太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开拓出宗教文化独到的认识,推动了现代犹太哲人思想的孕育。神迹在建构犹太集体记忆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犹太文化史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9.
神迹与记号     
沈承恩 《天风》2002,(6):4-6
信耶稣不是因他会行神迹,乃因他有永生之道。通过神迹认识上帝,是信仰的初级阶段,我们应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进入更完全的地步,不要把心思专注在神迹上,而是要谨守遵行上帝的话,完全降服在上帝面前。在生活和侍奉上都要圣洁,宁可没有爱情不能没有圣洁;宁可没有钱财不能没有生命;宁可没有权力不能没有权柄;且莫张狂,谦卑跟随主。  相似文献   

10.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神仙信仰而期望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不仅是古代修道者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也为当时社会中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所企盼和津津乐道。这种久远漫长的历史现象,既说明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出现并承传至今的宗教,与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仰慕和崇奉神仙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人生多方面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因此,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本文拟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简要探讨。神仙信仰是指人们对神仙的相信、崇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七福神是传说中能为人间带来福德的七位神,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七福神的神迹遍布全国,多为七神七社(庙),因此,在每年正月祭祀巡拜七福神成了一种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似文献   

12.
夏新穗 《天风》2008,(21):12-14
这是《约翰福音》所记耶稣行的第一个神迹。使徒约翰在叙述耶稣生平事迹的时候,对耶稣所行的神迹进行认真的筛选,仅仅记了耶稣行的七大神迹,约翰明确指出:"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1)这里援引的第一个神迹发生在耶稣的家乡加利利的迦拿,一个地处偏僻的乡村婚筵上。当宴席上的酒用尽的时候,耶稣说了几句简单的话,使洁净的水变成了上好的美酒。那么"迦拿婚筵"水变酒的神迹,带给我们今天神的儿女什么样的属灵祝福呢?  相似文献   

13.
主耶稣曾在世行了不少神迹,“五饼二鱼”是最著名的一个,四福音书都记载了这个神迹。 虽然是神迹,是神能、人不能办到的事。但在整个神迹的过程中,却都有人的参与和工作。神喜欢人与他同工,与他合作。 孩童把仅有的五饼二鱼献上,这是很关键的。但门徒从耶稣祝福、擘开的手中接过饼和鱼再分赐给饥肠辘辘的听众,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还有,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结合哈尔滨市农村教会情况进行了调查,信徒的热情很高,积极参加聚会,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教牧人员严重缺乏。在农村教会中,经神学院专门学习的教牧人员有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会由义工负责;大部分义工只受过短期培训,对基本要道和圣经知识,往往一知半解。二、信仰动机不纯正。对为什么信耶稣缺乏认识,有的单单为了治病;有的追求神迹奇事……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5,(2)
关于信仰与道德的关系,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的"儒佛双美论"强调,"得到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信仰能使净土宗信众内心变得十分纯净,并且生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此力量可引领信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世俗的道德楷模;而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来,对"至善"的追求和对上帝和天堂的信仰能引领人们严格地实践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不畏惧因坚守道德而吃亏。由此可见,以信仰引领道德,道德因信仰而周全,此乃印光和康德在思想上的一个契合点。从这一契合点出发,我们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源与出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媒体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听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让我们更加关注健康,而作为视听时代主角的媒体对于健康观念的引导则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娱乐化,使人们不断走入身体审美的误区。媒体的巨大带动力让我们对于自身形象越来越焦虑,人们对于外表美的追求已经大大超越了合理的限度。媒体多一份正面引导的良知,民众多一些率性和理性,才能真正走出身体美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20,(9)
正极端灵恩自古有之,多是注重神迹奇事、说预言、说方言。其若只是个人经历,自然无可厚非;若被当做绝对真理,进行全面教导,要求人人追求,就有失偏颇了。保罗明确地说,圣灵的恩赐是圣灵"随己意分给各人的"(参林前12:11),虽提到"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参林前14:1),但也提醒"……岂都是行异能的吗?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吗?岂都是说方言的吗……"(参林前12:29-30)可见,所谓的"灵恩"并非  相似文献   

18.
走出爱情四大误区华子由于爱情教育的缺乏,在中西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困扰着人们,人们在爱情观上,目前还存在一些混乱和错误。我们可以称之为“爱情的四大误区”。-、爱情与欲望的误区爱情包含着欲望,但主要是基于对对方的人格素质,品质趣味等的...  相似文献   

19.
曾在教会网站、报刊看到一些帖子和文章,或对神职人员的爱财、贪图享受表示困惑,或对圣召路上遇到神职人员阳奉阴违的言行举止表达愤怒,或对教友在教会中喜欢说三道四进行批评,或对教友信仰冷淡、长期不进堂有所责备……这说明在教会福传和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和困惑,说明信仰和圣召路上会有荆棘、有考验……同时,也说明我们这些主的羊群常常会自以为是,忘记了耶稣吩咐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