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音》1989,(6)
五、业力为道德公正律就实用价值和宗教价值而论,这可能是业力论中最重要的一点了。在未讨论此一概念对佛教思想所发生之巨大影响前,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业力论之最主要和最根本之原则。现姑称之为“同类相应原则”,此原则之核心思想,简单说来即是“如是因生如是果”,或“若是这样,就必会这样”。这就是说,果与因在性质上总是相类似的,有A之因必有A之果。此原则表现在自然界,就  相似文献   

2.
正《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是北京大学姚卫群教授学术研究成果的最新总结,该书对于研究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文明传统之间的交流互鉴,乃至佛教的中国化问题,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不了解印度文化,对于佛教的整体理解就会有欠缺,就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既不是印度最早的宗教流派,也不是印度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佛教诞生之初,印度思想界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流派主要有: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3.
周贵华 《法音》2004,(10):5-16
一、印度佛教如来藏学的形成如来藏思想可以追源于印度原始佛教的“心解脱”思想。在原始佛教中,解脱是中心论题。而解脱的关键在于断除贪瞋痴之烦恼。由于心与烦恼紧密相关,认为断除烦恼应从心上着眼。结果,自然将解脱问题与心联系起来。在《阿含经》中成立最早的《杂阿含经》  相似文献   

4.
据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学报》52册(1980年3月)、53册(1981年3月)载:该所举办“隋唐时代的道教和佛教”研究班。主持人福永光司本研究班开始时设想了如下两个方面的研究重点;(一)道教是在中国土著咒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收有国家宗教的儒教的伦理观念,又受从西域印度传来的佛教等影响,融合而成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的道教同佛教(中国佛教)糅合后传来日本,又以日本的土著咒术宗教信仰、思想、礼仪为基础,改变为具有日本素质的宗教,就正是日本的神道(神道学)。(隋唐时代是以“印度——中  相似文献   

5.
佤族南传佛教社会的“阶序”是以佛教的业力和功德观念作为分类基础,以神圣性逻辑和世俗性逻辑的对立和交融形成的.它不同于印度种姓社会以洁净和不洁为分化基础的阶序,信仰南传佛教的佤族社会“阶序”体现的是佛教思想价值观念的体系化关系,是信仰南传佛教的佤族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宗教结构相互作用并趋于稳定的保障,它使生活于佤族部落的每一位成员一生注定是与整个佤族社会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早期佛教的基本世界观,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此岸与彼岸、生灭与涅槃的对待,都植根于奥义书的形上学;其人生观的悲观与出世取向,以及把解脱、系缚归因于觉悟和无明,也是沿袭了奥义书思想;佛教的业力轮回说与无我说,亦可视作对奥义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能经过了数论的中介;故早期佛教的世界观是以奥义书思想为根源、基础的,但揉合了沙门思想的因素.而早期佛教的修道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瑜伽学,后者来源于非雅利安的苦行实践,但被嫁接了奥义书的世界观和宗教理想,故佛教的修道论通过瑜伽间接受到奥义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若追溯"参与的佛教"的思想渊源,她既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形势相关,也可以上溯到上一世纪反殖民主义的政治斗争历史,更可以联系到后殖民时代的宗教思想家们对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这样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11)
正一、韩中日佛教的交融和相互理解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传至中国,接着流传到韩国和日本。佛教流传到三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人类自觉本性卓越,超脱已往依赖土著信仰的精神世界,形成了现实的苦乐并不是"绝对者"给予的,而是自身所作所为的结果的宗教价值观。如此教法对自我存在和行动带来深入敏锐的洞察。佛教信仰反映各国独有的本土特性,各自开启芬芳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克服单纯的古代文化的界限,佛教形成了有体系的思想理论。韩中日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是个宗教国家不假,但其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小。根据2003年的《印度年鉴》,印度99.57%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11.67%,基督教徒2.32%,锡克教徒1.99%,佛教徒0.77%,耆那教徒0.41%,另有少部分人信仰祅教、犹太教等。由于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与印度教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渊源关系,不少人把它们看作印度教大家庭中的成员,与印度教一起构成印度文化的基石和主体。…  相似文献   

11.
宗喀巴的判教观既体现了他对印度佛教思想和实践发展整体面貌的梳理和整合,又反映了他对印度佛教思想不同宗派义理和修持的会通特征和选择取向。本文以宗喀巴的代表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入中论疏》、《辨了义不了义论》等论著为依据,在国内汉语学术界首次梳理了宗喀巴判教观,如判定佛语之了义与不了义之重要意义和特定内涵、基本准量和主要内容、经典依据和最终归趣。以此呈现了宗喀巴佛教思想的体系、内容、渊源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姚卫群 《法音》2008,(12):6-12
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圣典.是印度出现系统哲学思想的开端。它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仅是婆罗门教或印度教思想的理论源头,而且与佛教许多思想的提出也有关联。本文侧重对奥义书中与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考察.就其中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这类理论不少,此处仅探讨其中的三个。  相似文献   

13.
印度掠影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 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小。根据2001年的《印度年鉴》,印度99.57%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占11.67%,基督教徒占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另有少部分人信仰祆教、犹太教等。这表明,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由于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与印度教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渊源关系,不少人把他们看作印度教大家庭中的组…  相似文献   

14.
曼荼罗起源于印度人的自然崇拜,是佛教中最早、最原始的宗教仪式之一。曼荼罗被引入佛教之后,运用广泛,功用繁多,与婆罗门教之祠天已经有明显的区别,成为密教最早的修行法门之一。  相似文献   

15.
林伟 《现代哲学》2006,(1):90-95
印度佛教中的“三世”说和因果报应论是对中国人的宗教思想和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印度佛教思想,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本文考察印度佛教的三世概念、因果报应论与中国灵魂论和善恶报应思想的融合过程,并试图通过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来说明佛教理论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诸多宗教的流传中,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舶来品”,其它影响较大者唯有道教系土生土长。道教脱胎于我国古代的原始宗教,在它形成的过程中曾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先秦时代的神仙方术;往后又揉和了儒家、阴阳家和佛教的某些说法。然考其渊源,它和流行于战国、两汉之际的黄老学派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禅与印度宗教●乙涓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历史上曾经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宗教。例如,最早的宗教有达罗毗荼土著人的原始宗教崇拜,以后又有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先后出现了佛教、耆那教、顺世派、生活派等宗教哲学派...  相似文献   

18.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人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各大宗教,试图从中挖掘和借鉴丰富的生态思想与实践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印度三大传统宗教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作为东方思想传统的代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从中发  相似文献   

20.
四、牟宗三:“即道德即宗教”的超越论到了五十年代末期,当代儒者有关儒家思想之宗教性问题的认识有一转向,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肯定儒家思想中包含了宗教的层面;二是,不是从功能方面,而是从思想内涵本身特别是从对宗教性的超越存在的肯定方面,说明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其中尤以牟宗三先生的有关论述最具代表性。(一)性与天道:儒家对于宗教性存有的认识及牟宗三有关思想的演变牟宗三指出:“在西方,宗教问题,当然是指自古犹太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基督教而说的;印度,则是印度教和佛教。中国以前虽然没有产生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