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挽雕弓     
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是我熟读并时常默诵的一首词。尤其词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之句,以其豪迈、雄劲之势,壮我襟怀,振我心魄,吹我神思。不由遥想当年,那"千古风流人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景(《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此诗句写的是公瑾,但又何尝没有东坡的情怀与抱负?由此再想望《江城子》词中"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的壮烈场  相似文献   

2.
这个题目的灵感得自小德兰的一句肺腑之语:“我要得致命的荣冠,若不能得之以血,就要得之以爱。”最初见到这句话是在1994年初,那时我刚刚入会,《一朵小白花》看得入迷,对这句略带深奥的话不禁好生纳闷,从来都听说那些为主致命者不是流血就是捐躯。而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带给人温暖、喜乐,怎能和致命相提并论?从那时起,这句话时常在我心中,带给我无限的回味与深思,我没有小德兰的圣德与坚强,致命的荣冠为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可我并未因自己的软弱与胆怯感到过分自责,致命的勇气与力量是天主给的,当然这并不等于我不…  相似文献   

3.
正"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的这句诗真实地道出了创作灵感的特点及重要性。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创作灵感确如雨后的第一缕阳光,初春的第一声惊雷,弥足珍贵。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绞尽脑汁地捕捉灵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诗成癖,有"诗魔"之称,他一生创作诗歌近3000首。白居易平时捕捉灵感有一个绝招:随时随地把灵感装进陶罐里。白居易的书房中,放有很多陶罐,每个陶罐上面都分门别类地贴有标签。创作灵感光顾时,他便立即写下来,  相似文献   

4.
画家为了艺术创作想方设法感受生活,同时寻资料,找灵感,有时还要阅读研究大量的文学经典和展览画册。从绘画创作与文学修养的关系,阐述文学修养在绘画创作中的内在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地阐明了文学修养是绘画创作的精神食粮,是艺术创作灵感之源泉。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治<易>参证史事,对"二五之应"问题尤其青睐.因为它不但得象、得体、得时,还得用.杨万里尤其重视它的"用"问题,由于这个"用","二五之应"不但贯通天人,也彰显史事宗义理派求真、务实的治<易>特色.  相似文献   

6.
清秋蓼花     
正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这是宋末一位诗人的诗句,读到这一句,秋的意蕴就弥漫开来,似乎看到一袭长衫的诗人独自漫步在寒烟漠漠的原野上,芦花似雪,蓼花如火,织就一幅秋日的锦绣。秋日,要的就是这样的旷达、悠远、深厚。读到写红蓼的诗,它们似乎是受诗人们怜爱的幺女,精致地美着,"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  相似文献   

7.
略论“参证史事”的杨万里易学傅荣贤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易学家。杨万里的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其二十卷解易著作《诚斋易传》(简称《易传》)之中。此外,他的《庸言》、《诚斋集》对《周易》经传也有零星的解释和阐发。《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有大量的文人墨客会挥笔写下有关"廊"的千古名句。"长廊尽处绕梅行,过尽风声得雪声。"宋朝杨万里笔下的诗句充分显现出"廊"在我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性。文章以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为例,深入研究其建筑形式及现存于长廊中的装饰绘画,根据研究,对颐和园中"廊"本身及其装饰绘画的价值进行分析,提出一定的保护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北岛有句著名的诗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句诗曾产生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篡改著名诗人的诗句,真感觉有点对不住这位大诗人。我这样做,是否也有借助名人效应的动机在呢?也许吧。但似乎更有点故意与名人唱反调的意思吧。无论怎样,我尊重北岛,也热爱他,但我还是想说自己的话,只不过借了他的一个说话的模子,对不起。我们之所以活得美好,是因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1124—1206年)是南宋初年著名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四大家。过去,一般只把他作为诗人看待而忽略了他在哲学方面的成就。实际上,他是一位学识广博的学者。后世有人把他列为道学家,但他和当时不识时务的皓首于名物、章句而自命清高的儒者不同,也和空谈性命、不务实际而自诩继“道统”的理学家不同。政治上,他有满腔忧国忧  相似文献   

11.
律体诗格律中最核心的一项是讲究平仄.从理论上说,对诗句平仄的调理只有朝着完全符合标准格式的方向努力才算真正的“求正”;但在创作中,这样的“求正”实在太难,于是需要“容变”.根据千百年来代代诗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能“容”之“变”可分两大类:一是诗人享有充分自由的无限制条件的常规变格;另一是诗人要受限制的有条件的特殊变格.就当前情况看,凡写律体诗,在诗句平仄调理方面,应该在坚持“求正”的前提下,对“容变”也必须加大重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灵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与“天启”之意相通。在“神锡灵气”的意义上,“灵感”并不存在。但见,当我们只是借助这个词的语著外壳,而闻另它新的舍义,“突破”也就获得了新的生员。众多的科学家、文学家几乎都经历过这种近千“神启”的思维状态,何从具个角度描摹了这种思维态。俄国诗人曾希益说:“灵感是一种敏捷地感受印象的情绪”。大文家托尔斯泰说:“灵感是企然出现了你能因您到的事倩”。诗人艾青说:“灵急是诗人对于外并事物的一种无比调指、无比欢快地适合;是诗人对于事物的禁闭之门的偶然地丹国”。爱因斯坦在创三相刘进后也…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生命灵感常性的生成与儒家思想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其中合乎"礼"之规范的儒家正色系统长久以来对华夏民族的生命灵感常性与情感状态产生了更加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灵感常性及随时代不断变化的灵性结构的互动和发展。从人的生命灵感常性全面生成的影响力来看,中国传统艺术中以"育人""游于艺""得至美而游乎至乐""游心于物之初"的本真境界,生成了生命灵感常性恒久的传承,并被不断地扬弃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先秦古诗《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之句,表达了收礼者对他人对自己情谊的珍视,其所回馈之物亦承载了对关系持久的美好愿望。而《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便用“投桃报李”这一成语来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这些诗句无不表现出送礼是一种古老的、无处不在的、熟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刘奎林教授探索灵感的秘密,即是为创造创新搭建阶梯。灵感的发生,虽然看似神秘、偶然,灵感绽开的花朵虽然瑰丽、灿烂,但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非异想天开、信手得来的,归根结底还在于人这个思维的主体。刘奎林教授指出,灵感发生的规律的本质,归根结底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相似文献   

16.
那个寒冷的晨曦一颗明亮的星在天际陨落您迎着漫天的飘雪无声无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没留下半句嘱托的话离去了一个简洁肃穆的穆斯林的葬礼送走了一个诗人的父亲多想这只是一次为您远行采风的送行期待您的归期看那行囊里又装下多少充满哲理和忧患的诗句.  相似文献   

17.
大器早成     
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两千年来,“三十而立”便做为一句“至理名言”沿袭至今。然而,纵观中外之历史,“三十而立”者有之,“大器晚成”者有之,未及三十而立的大器早成者更是不乏其人! 在祖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多少伟大的诗人青  相似文献   

18.
想起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时,我正坐在车子的副驾上,悠闲地听着班得瑞的天籁之音。因为要陪同事去酒店门口开回他昨晚停在那里的车,才有机会在周末的清晨看到那么动人心弦的一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诗史上,有些才思敏捷的诗人即席赋诗,创作出前几句是常言拙语、似乎3岁孩童也能说出,最末一二句奇峰突起,令人拍手叫绝的诗,极尽曲折跌宕之妙,别有奇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败笔生辉”诗。  相似文献   

20.
灵感捕捉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诗人苏轼在概括写作经验时说:“作诗之急追亡捕,情景一失永难摹。”就是说的对灵感要及时捉住。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人们由于长期思考某个问题,大脑中便会建立许多暂时的联系,突然在某一刹那产生了新形象、新概念、新思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灵感。大量事实说明,对问题的长期探讨,是灵感降临的基本条件。德国著名科学家黑姆霍兹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几个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发现和发明。他在庆祝他70岁诞辰的宴会上,谈到灵感问题时说:“就我的经验范围说……首先,始终必须把问题在一切方面翻来复去地考虑过,直到我‘在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