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程 《中国道教》2018,(1):70-72
第一次到建瓯,印象最深的不是朝凿暮合的白鹤山,而是喝完茶后必项要先拜见十殿阎王才能上的厕所、东岳庙前烟雾缭绕的垃圾场,还有董道爷的酒。8个多小时的高铁,到建瓯站已星星闪烁,餐厅的灯不算太亮,柔光暖色和着热气、菜香,隐约看到矮胖玻璃器的茶黄色。  相似文献   

2.
释戒毓 《佛教文化》2010,(1):109-115
<正> 讲禅和茶,是现在人的时尚,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人们谈到茶就会联想到禅,谈到禅就联想到茶,禅和茶紧紧的联系到一起。"茶"和"禅"的相结合,茶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茶,而是赋予禅的精神,把茶提升到文化上,精神层面上,使茶更具有魅力。"禅"和"茶"结合在一起,以为非常高深的"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得到,感受得到,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下。  相似文献   

3.
李信军 《中国宗教》2017,(10):76-77
一 中华茶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经》也提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由此可见,早在我国的上古时期,先人就对茶及其药用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到了西周时期,祭祀成为邦国大礼,"茶"被奉为"通灵达仙之物"用于祭祀之中。据记载,周朝专设掌茶官就多达24人。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圣物、圣品,在大礼中一直盛行不衰。  相似文献   

4.
饮茶与禅道     
今年3月23日,有缘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品尝攒林茶,此茶又名赵州茶。自此契机,便与茶禅结下不解之缘,亦有些许粗浅之感悟。一、说茶之韵茶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草,号之作花”,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植茶,但茶之故乡在中国。茶树为中性偏阴的植物,有喜湿、耐酸的特点,因而有高山出好茶之说。江西自古出茶。秦汉时江西茶树遍植境内,唐  相似文献   

5.
道教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不仅契合道教道法自然的教义,而且在道教养生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更是道教斋醮科仪中重要的祭品和法器。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约战国末,人们开始饮茶。道教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饮品,在水质上,茶天然地契合道的特质。从陆羽《茶经》到明人钱椿年的《茶谱》、张谦德的《茶经》,各种茶典皆以山水、泉水为佳,此取道法自然之义。  相似文献   

6.
乡间熬茶     
正南方茶乡的茶叶到了北方的村庄,村庄人觉得用开水泡出的茶味道太淡了,太寡了,不够味,唯有经过慢火熬出来的茶才过瘾。村庄的清晨,上了点年纪的人,每天起个大早,熬茶、喝茶似乎成了他们每一天的头等大事。待屋子烟熏火燎地萦绕着茶香,早饭也快做好了。饭熟端到炕头上,茶香搅和着饭香,男人喝下几杯熬出来的浓茶后,再给女人接几杯,茶后吃了饭,就准  相似文献   

7.
佛手茶     
以前我也喝茶,红茶、绿茶、花茶都分得出来,而且知道好坏。甚至还有机缘看到陆羽的《茶经》,在云南看到古老的茶树王,在杭州看到龙井茶树和茶垅,连同龙井寺旁古人专一用来泡茶的龙井泉,连同工人炮制茶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听到很多关于茶的故事,和茶人们谈茶道,观赏茶艺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禅和茶弄在一起的佛门中人了。他们说禅中有茶,茶中有禅,习禅如品茶,品茶如习禅,大家都这么说,玄玄乎乎的,至于茶中怎么个禅味,禅中怎么个茶味,我至今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更没有体味到。禅门大德的开示中又很鲜将禅茶并讲,所以至今我的心里也还是二二乎…  相似文献   

8.
木杉 《佛教文化》2016,(5):56-61
“茶对我们了悟生活的本真有着一种引导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茶,体会到禅茶一味,回归本分,回到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素来爱茶,已经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境地。斗室里的博古架上,红黑白青绿,纷然杂陈,各有韵致,总觉得这些茶都是些凝聚着天地灵气,蕴含着草木菁华的珍品。它们是天地间上品的灵物,拥有清高纯净的特性,生长在远离尘嚣的高山,接受冬寒  相似文献   

10.
惠洪觉范禅师是北宋著名的高僧.他在湖湘地区生活30余年,其间与茶禅结下了深厚的佛缘.本文讨论了惠洪禅师与茶禅的关系,撷录了他所著的有关湖湘茶禅的诗作,并做了分析,指出湖湘的深厚茶禅文化是惠洪禅师文学创作的渊源之一,也使他的佛学理论与诗作的禅意提升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茶礼仪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各种思想、观念及行为表现的总称。茶礼仪文化属中介文化,它的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品种和茶器皿、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茶德和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茶器皿的选配与组合,是一门学问,最基本的是除了茶器皿本身的功能性和文化性外,还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品质特性,使茶的物质和精神两种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茶类的品种和花色、茶器皿的质地和式样、饮茶的地域与风情以及不同的人群,对饮茶器具都有不同的要求。茶器皿设计是茶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茶圣是唐代的陆羽,这是不争的,因为他写了历史上第一部<茶经>,全面阐述了茶的物质属性.茶中的亚圣一般认为是唐代的卢仝,因为他写了著名的<七碗茶诗>,把饮茶上升到精神领域.其实我倒更推崇陆羽的忘年之交诗僧皎然.他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仅比卢仝的作品早三十多年,对茶的精神作用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是他第一次提出了"...  相似文献   

13.
46年一盏茶     
正有一盏茶,是周恩来总理的最爱,并把它作为国礼馈赠外宾,英国女王更是从这茶香里品出了春天的味道。而这盏蜚声中外的茶,是一个人用46年的时间倾心"揉"出来的。这个人叫谢永中。谢永中出生在盛产红茶的安徽省祁门县。年少时,耳濡目染间,他对制茶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每到放假,他就会上山采茶,回家后跟着父母学做茶。高中毕业后,他宁愿违背父母当兵的意  相似文献   

14.
正当"阿里巴巴入股茶颜悦色"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时,网上掀起了一波讨论狂潮。评论区热闹非凡,有跪求茶颜悦色立刻到本地开店的,有分享自己千里迢迢专程赶去喝一杯"幽兰拿铁"的,还有专门为这杯"幽兰拿铁"写歌的……这"茶颜悦色"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一众网友秒变"花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对富足和安定。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同时也影响到汉文化地域外的日本、朝鲜僧人前来事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最早的饮茶书籍《茶经》记载,在传说中的三皇时代,中国人就已有饮茶的习惯了。伊斯兰教向东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逐渐与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结缘,他们很早就接触到茶。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从海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居住经商。当时,从  相似文献   

17.
正有时我固执地认为,熬茶也是解读青海的密码。几百年中,熬茶浸透了整个青海大地,平川谷地、深山低壑、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熬茶的影子。民族的发展史、民族的交流史、民族的交通史,甚至整个青海的近代史都与熬茶有关。善舞的藏族、好客的回族、英俊的撒拉族、忠厚的土族们都与熬茶相伴一生,熬茶的味道深深渗进各民族的骨头里。然而同一种茯茶,熬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如藏族的熬茶中飘着酥油香味,回族、撒拉族的熬茶中飘着红枣的味道,土  相似文献   

18.
苦涩的茶     
祖母喜欢喝茶,父亲喜欢喝茶,他从小被迫着,也喜欢上了喝茶。 起初,他觉得茶真是太难喝了,特别是那时家里穷,所能喝的,也只是极便宜的茶。入口极苦,也并没有品呷到那种口角生香的感觉。可是,就这样苦涩的茶,后来却成了他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雅安茶是新时期雅安时代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建构了集皇茶、贡茶、仙茶、禅茶、边茶等为一体的茶文化体系。因其"五朝贡茶"、中国"十大名茶""千年之茶""生命之茶"等身份,彰显了一种尊崇而神秘的符号之美;其"仙茶故里""禅茶一味"的身份,暗合了传统道家、佛家"天人合一"、自然本真的审美人生境界;其绿色、健康、生态、精细的卓越品质和传统工艺,紧紧抓住了大众消费的审美文化心理;其甘醇鲜爽的独特风味和作为团结茶、友谊茶的身份,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美""中和""仁爱""包容"的深厚审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在上千年前,仡佬族先民们开荒僻草求生存,常饥饿难忍。突然,一仙女下凡路经此地,指点饥民们采用山间绿油油的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不仅无毒,具有先苦、后甜、再香的滋味儿,而且尚能暂时充饥。逐渐先民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种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冠以“仡佬油茶”、“仡仙油茶”等美名。到了近代,还用熬得浓浓的油茶戒鸦片烟。如今道真仡佬族油茶的加工技艺日趋成熟,饮用方法也超于定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