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玄教在元代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问题含混不清。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认为玄教是以张留孙为中心的道教派别,是从龙虎宗分化出来的一个支派。郭树森、陈金凤却说玄教虽从龙虎宗分衍而来,但其实质上是元朝分化、抑制龙虎宗的产物,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政治道派。两种观点截然相反,说明此问题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2.
一、玄教与吴全节元代,正一派龙虎宗衍生出一个支派——玄教,按照陈垣的说法,"玄教由正一教分出,实一教而二名"。①该教派在元代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元朝统治者对之恩宠至极,甚至类似于行政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道教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天师道龙虎宗至元代分衍出一个支派,这就是“玄教”,它由张留孙所开创,经过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玄教培养了许多骨干人物,其中相当一些在诗文方面很有造诣,吴全书即是杰出的一位。吴全节(1269-1346),字成季,号闲闲,饶州(今江西波阳)人。《元史》卷二0二《释老传》称,全节“年十三,学道于龙虎山。”有关吴全节的师承,《道园学古录》等书略有追溯。他先是师事李宗老,复闻空山先生雷思齐深明《易》。《老》之学,遂往师之。后李宗老延请雷思齐来龙虎山讲学,全节等多人同受其业。至元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4.
在忽必烈政治支持下,玄教得到极大发展。但是由于没有教理教义作品留下,因此,和同时期的全真教相比,玄教的研究成果极少。玄教和政治关系极为密切,其和社会关系也极为密切,其教众不仅承担了政治和宗教的社会行为,而且他们也是玄教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众群像式呈现是了解、研究玄教的重要特点。在这些教众中,张善式不仅佛道兼修,清苦自守,而且被玄教第三任大宗师夏文泳凌辱致死,他的行为和命运隐藏着玄教内部的矛盾以及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5.
玄教是符箓派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士张留孙(1248~1321)。在至元十三年(1276),张留孙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觐见元世祖后留侍阙下,此后以祈祷有验、治病有功,为元世祖  相似文献   

6.
明代,在封建社会趋向衰落和道教式微的景况下,明皇室为借助道教为其政治服务,仍积极倡导和促使道教科仪的规范和道乐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明代神乐观与乐舞生特有音乐机制,以及<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的创制过程及御用功能的探讨,认为明代道教斋醮和道乐的活跃与繁荣,均系明皇室有意作为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廼贤是中国诗史上唯一的葛逻禄诗人,在当时诗文声名极大。他浸染于道教文化,和玄教大宗师吴全节等高道相交甚善。道教文化影响着廼贤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丰富了他诗歌的主题。廼贤常选取“山”、“鹤”等凝聚着道教文化的意象;诗中清奇的神仙境界,时寄退想。延贤的涉道诗篇,反映了元代道教盛行的一些情况;见证了色目人溶于中原文化,受到道教影响的史实。  相似文献   

8.
作为玄教第二任大宗师,吴全节历经八朝,恩遇不断,对玄教和南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朝政,提拔文士不遗余力,被称为"儒仙";他广益多师,擅长雷法、斋醮;他诗、书造诣颇深,深受好评。本文立足吴全节诗序,着重从推崇"文以载道"的诗教观、重视"陶写性理"的哲理性、追求清新自然的诗风三个方面一窥吴全节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学术界较少涉猎的《庄林续道藏》为基本素材,通过对其所收道书的研读,钩沉出许多有价值的闽台道教交通史料,并对清代闽台道教文化的交流提出了新见解。指出,清代是道教经典大量传入台湾的主要时期,福建是清代大陆与台湾道教交流的主要门户。从《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的经卷的内容、刻刊人或助印人身份以及斋醮文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清代大陆道教正一派三山符箓(龙虎宗、阁皂宗、茅山宗)及清微派、神霄派和净明、闾山派(三奶派)都相续移入台湾,而这些道派的许多经卷是直接从福建传播到台湾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音乐源远流长,从北魏寇天师变道场直诵为音诵以来,在道教斋醮道场法事中,音乐就成了主要组成部分。那时的《华夏赞》、《步虚辞》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经韵乐章。到了隋代,已形成“法曲其声清近雅”的高雅音乐。唐玄宗是个“音乐家”,在他亲身提倡和指导下,唐代道教音乐得以长足发展。据《册府元龟》所载:“天宝十载四月,玄宗干内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玄宗还让司马承祯、李含光、贺知章等分别作了不少“道曲”。宋真宗、宋徽宗也都很喜好道教音乐,作了不少乐章,还把南北朝、隋、唐以来道教乐章汇总了五十几首,用曲线记谱法记录下来,书名叫《玉音法事》,现仍保留在明《正统道藏》中。《道藏》中还有一本《大明玄教乐章》,是用工尺谱记下的明代道教乐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述武当道教,系指以湖北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玄帝”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教团。宋代以来,玄帝已成为民众普遍信仰的道教大神,故当忽必烈营建大都发现龟蛇时,就开始崇奉玄帝。元朝统一后,玄教宗师张留孙又积极向忽必烈引荐武当道士,所以,作为传说中玄帝修真飞升之地的武当山,就成了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成了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元代在武当山传宗的主要是全真派和清微派,两派都崇奉玄帝,并在武当修建了大量的玄帝宫观;这些宫观都属于玄教  相似文献   

12.
道教文化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文化概览刘仲宇道教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本文仅对道教文化的各个侧面稍作巡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儒学及佛教一起合称三教。其中儒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和哲学学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道教和佛教才是宗教。而佛教是外来的,道教才是本土的。道教在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道教治观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生 《中国道教》2001,(3):18-22
宫观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宫观为核心的教团组织是合理化的正统道教的基本组织方式 ,它以信仰者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方式 ,取代了原始道教时期思想芜杂、人人称教、缺乏合理组织与教团规范的、民间化的散漫状态。宫观组织代表一个信守正统道教思想的教团 ,与社会各层人士和政治组织发生正常接触和交流 ,它已成为道教教团内部、教团与政治组织、社会民众进行交流和接触的重要媒介。基于宫观组织 ,道教教团与社会和政治之间 ,建立起信用关系 ,在这种信用关系中 ,宫观成为一种信用象征。基于这种信用关系 ,宫观成为道教教育信众、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全真教、玄教在元代发展的同异。阐明二教在元代的发展变化,是受统治者的好恶而兴衰的史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宋代道教咒语的语言范式、语言特征与功能机制,阐释其反映出的特定道教观念与思想理论转向,探讨道教咒语与宋代大历史之间的互动交融。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宋代道教咒语发生了承前启后的历史转向。为了满足信众降福消灾的世俗需求,宋代出现了大量带有巫术色彩、凸显道士权威的道教咒语;道教法术与内丹理论的融合使得道教咒语往内修、炼炁、天人合一的方向靠拢,体现出强烈的内炼外法的倾向。与此同时,为了迎合朝廷的权威,道教咒语不仅规避与当朝政治辞令相重合的内容,且分化为两种话语风格,以使得在上层社会与民间社会中传播。宋代道教咒语不断应对变化中的时势,积极采取不同的语言策略适应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在话语变化中突破困局,构建道教咒语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薛玄曦是元代玄教高道,在当时的宗教界、文坛、艺术圈都非常活跃。他又是典型的儒家子弟,其家庭出身和道教生涯值得关注。遗憾的是,今人对其知之不多,或对其生平记述不清,容易引起误读。身为道士,薛玄曦广泛结纳士流,往来于文人和士大夫之间。又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与名流酬酢唱和,从京都到地方,诗名广传。他的经历反映出元代儒道深度交融、不同阶层突破界限频繁互动的事实,也是元代道士精神面貌和生存空间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曹操与道教     
曹操与道教,有政治军事的关系,有养生的关系,也有文学的关系。探究曹操与道教的政治军事关系,可以更清楚地揭示东汉末及三国的政治史页中一个较晦暗的篇章。而对于曹操与道教养生术的寻踪,也可展现我国古代养生术发展到三国时的水平,有助于对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至于说曹操的文学创作受道教意象之刺激,更可循此而发见道教与我国古代文学的瓜葛;这正是从前治文学史者所忽略之处。一言以蔽之,从曹操与道教关系之个案的研究切入,可追寻汉末魏初道教与政治军事、科技、文学之一般风貌。  相似文献   

18.
人才资源是道教今后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目前道教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各地道教院校是道教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办好道教教育是道教人才培养、道教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何才能办好道教院校,培养更多的优秀道教人才?笔者拟以学者的视角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代国家、礼制与道教的互动关系为:一是国家礼制吸纳道教,如直接纳入礼典、将祖宗神御置入道观、礼仪实施中吸纳道教等;二是国家多方扶植道教,主要表现在政治支持、经济赏赐、大修宫观以及临幸、题画等方面;三是道教参与国家礼制,这一点在吉、嘉、宾、凶等礼上都有所展现;四是道教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娱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粗放地一言以括之,可以说是:儒、释、道三足鼎立。儒是儒家,释是佛教,道是家抑是教?或是道家和道教?不甚了了,反正二者有着不容置疑的近亲血缘关系。本文立论,侧重道教,这不是无知地把道家、道教混为一谈,更不是有意地以道教囊括这个“道”,而把道家甄别出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道教产生于东汉之末,以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历西汉、魏,晋至南北朝而日趋完备,其后盛衰交替于唐、宋、元之季,明、清而后,日渐衰微。在悠悠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道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