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张琰 《中国道教》2018,(4):59-63
《诸真宗派谱系》载有全真吕祖蓬莱一派,但对该派的创建地语焉不详。对于吕祖蓬莱派的祖庭、创建者及创派时间等问题,迄今学界尚不清楚。本文运用隐仙观现场的碑石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龙门派几成全真道之主脉,传遍大江南北,江南地区尤盛。本文对龙门派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江南传播的龙门派承丘处机之传,形成了"龙门心法"的传承系统,虽然出现了一些分支,但大都具有崇拜吕祖、精严戒律、重视内丹、与正一道相融合等特点。龙门派推动了全真道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真道     
道教教派之一。亦称全真教或全真派。金初创立。困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全真道之名。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尚符  相似文献   

4.
全真道内丹修炼得以进行,需要满足法、财、侣、地四个方面的条件,其中"地"即是指修道场所,而全真道的人居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对修道场所的选择上。其在选择修道场所时所体现出来的崇阳、择静、取便和尚简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合理而科学的择居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开派于昆嵛山地区的全真道,以其特有的教义和戒律而惊动了朝野,在当时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探讨这一时期的道教活动,对于研究和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曾几上昆嵛山,对该地区的道教遗址做过一些调查,  相似文献   

6.
<正>~~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富民县田野考察首次发现的清乾隆年间《紫虚观碑记》,详实地记载了紫虚观创建始末,从碑记所见道众姓字名号看,紫虚观道脉自康熙初“常”字始,至乾隆时期的“复”字,共传八代,证实了紫虚观所传为全真龙门道脉的历史事实。结合《真庆观古名真武祠碑记》及虚凝庵所存碑刻内容看,紫虚观道脉实乃源于昆明真庆观,进而表明明末清初云南境内的龙门派不仅自觉地依循龙门派谱传承,且以真庆观为中心向昆明周边及各地州辐射,成为明末清初云南境内最为活跃的道派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道谦与全真道张应超在全真道教流传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李道谦是一位有过多方面贡献的高道。他对全真道教早期历史资料的辑录整理,对全真道教义、教理的传授,对教内事务的管理,对全真道与当时社会中官民关系的协调,对道教宫观的修葺兴建,乃至对教外的社会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9.
对全真道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的繁荣昌盛,时间源远流长,长达百年。无论是发表的论文,还是出版的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发展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由于全真道倡导三教合一,以性命双修、功行双全为修炼途径,实现精神境界终极超越的目标追求,从而打破了传统道教的修炼模式,建立  相似文献   

10.
昆嵛山位于胶东半岛东端,横亘牟平、文登两地,方圆百里,峰峦绵延,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古称"根余山"①,又称"麻姑山"、"姑余山"②."东牟之昆嵛,昔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东方冠.山之足蹈海者三,相距皆不满百里,蓬莱、瀛洲、方丈,朝夕相望于喳霭间.盖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独钟乇此,故世多神仙异人焉"③.  相似文献   

11.
早期全真道史料@王宗昱  相似文献   

12.
全真道是大金定间成阳人王喆(号重阳)所创立的一个道教派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甘水仙源录》云:金大定中,王重阳“聚徒宁海州,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全真’。”王喆的七位弟子:马钰(丹阳)、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邱处机(长春)、王处一(玉阳)、郝大通(广宁)、孙仙姑(马钰之妻,号清静散人)合称“七真人”,亦即“北七真”。元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大力扶持全真道,邱处机又仿效佛教,建立了全真丛林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的基本教理之一,和同三教,倡言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构成其鲜明的特色,同时也为全真道其他教义、教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的提出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渊源和时代基础,但"三教合一"论所蕴涵的基本精神却对依然当今时代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士受持戒律,要举行传戒仪式。北京白云观,是公开传戒之法坛。金元时期每年授戒2000人,传戒日期长达100天,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柳守元《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阐述了传授三坛大戒的科法及思想。 自清嘉庆(1796—1820年)以后,道教发展的势头减弱,传戒的人数、日期逐渐削减,到民国初年,每年授戒500人,传戒日期减至53天。白云观授戒分春秋二期:春戒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四月初八,秋戒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二初八日,戒期53天。开戒前半个月,各地新戒(即求戒者)赶赴白云观报到注册,斋戒沐浴,静候戒…  相似文献   

15.
##正##一全真道继承唐末五代的内丹学,进一步统摄儒、道、佛的思想,倡导性命双修,先性后命,建立起以性为主的内丹道心性修炼体系。全真道追求与道合一而成仙。在全真道看来,道是永恒的,而人生则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吕祖故里·山西芮城永乐宫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各位来宾: 今天是纯阳祖师的圣诞纪念日.为了表达教内外广大信众对吕祖的敬仰,进一步弘扬吕祖济世利人的精神,由中国道教协会发起、江西庐山仙人洞道院具体承办、海峡两岸三地及海内外道教界共同参与的吕祖圣诞纪念法会,在庐山仙人洞隆重举行.我谨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向莅临纪念法会的各位领导、向来自海内外的各位嘉宾、道长们、道教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8.
养忘言守,:指先天内,非后天呼吸之气。忘:泯忘,忘去。言守:所谓意守。内丹养之道,在于除去一切思虑念想,返还于先天境界,方可涵养先天之。欲入此境,必须忘去所谓意守,一切大静,直入坐忘境界。如此则外想不人,内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兵不散,而得涵养于丹田之中。一说"忘言"二字为一义,即要纸忘一切文字语言以"守"之,因为一切后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语言描摹之,惟其如此,才能入于无形无象之先天境界。虽曰"忘言"而"守",其实无守。二者似有分别,其实相通,皆不主张用意死守,而倡无为自然,以养真而。*除心为不为。…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白云观藏历代传戒律师、方丈、监院画像中,有一幅相传是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画像。经辨认印章,画像上的题词作者是果亲王允礼。从题词内容可知,康熙皇帝曾赐给王常月紫衣。关于清代全真道传戒历史,陈兵、莫尼卡(Monica Esposito)、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森由利亚、刘迅等学者都有论述。笔者在《王常月学案》和《清  相似文献   

20.
全真道初传四川地区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武 《中国道教》2008,(4):37-38
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四川地区的道教活动自古至今绵延不绝,不过,随着张天师率领道民北迁,蜀地道教活动的声势似乎有所减弱,尤其是全真道于十三世纪在中国北方兴起后,蜀地道教更较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四川地区的全真道曾在中国道教界扮演过重要角色,如青城山、青羊宫等蜀中名山宫观多属全真道活动的重镇,而易心莹、傅圆天等四川地区的道长也曾成为中国道教界的领袖.然而,有关全真道在四川地区的传布历史却鲜有人进行过深入讨论,令人颇感遗憾.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全真道初传四川地区的时间考论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