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中国道教》2018,(1):34-38
服五芽,即服食五方真气或生气。五芽,也称“五牙”,《黄帝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存漱五牙不饥渴”,梁丘子注:“《灵宝》有服御五牙之法。五牙者,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元精。”梁丘子,即唐代白履忠。他认为服食五芽出于《灵宝经》。  相似文献   

2.
<正>四、古灵宝经对汉晋道教"八节斋"的继承和发展(一)《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之"八节之日"修斋及与《礼记·月令》的关系在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近30部古灵宝经中,以《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出世最早。在汉魏两晋时代,该经的形成经历了逐步增衍的过程,而其最后成书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不会晚于东晋后期(1)。该经也有关于"八节之日"修斋的大量论述。该经之《食日月精之道》称:"八节之日,入室瞑目内视,存泥丸中紫气出上升天,绛宫中赤气出上升天,丹田  相似文献   

3.
《老子中经》是记载早期道教修炼方术的重要经典。存思术是《老子中经》的主要修炼方术。该经详细记载了五种存思修炼之法。此外,还杂有服食神丹法、服食五牙法、被符之法等其他修炼方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道教《灵宝经》中"元始旧经"的含义存在误解。主要问题在于,不区分教理上的元始旧经和在人间实际存在的元始系《灵宝经》,这不仅导致《灵宝经》的关于经典出世的教理被曲解,在探讨经典实际历史编纂顺序之时也容易产生混乱。实际上,《灵宝经》具有镶嵌式结构,元始系《灵宝经》记录的是元始天尊等神格传授天界的"元始旧经"的经过和内容,即"元始旧经"为"经中之经"。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一的"道教"基于三洞四辅部经典,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三洞部的洞玄部《灵宝经》。道教的诸多教理、科仪都是由《灵宝经》提出,所以《灵宝经》的研究在道教研究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灵宝经》研究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一个关键性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即陆修静是否直接参与改编《灵宝经》。虽然之  相似文献   

6.
古灵宝经借鉴佛教"劫"的观念并创立了"劫运"学说。"劫"的观念本身属于印度佛教宇宙论最典型的表现形态。近年有研究者提出古灵宝经"劫运"学说实际上否定了其《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性质。将古灵宝经相关论述置于佛道两种根本不同的宇宙论中来考察,可以发现古灵宝经对佛教"劫"的观念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全盘吸收,而是以道教宇宙论为基础对其做了具有关键意义的取舍和改造。因而其"劫运"学说恰恰是对《灵宝五篇真文》宇宙论意义的极大丰富和拓展。弄清古灵宝经"劫运"学说的真正含义及其本质,对于我们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古灵宝经一系列根本性教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高级宗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文本中心而运转的,如《圣经》之于基督教,《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教,道教也不例外。东汉以后,掀起了一股编撰道经的热潮,各种方技巫术纷纷被道士形诸文字;并以此招徕信徒,培养信仰。至晋代,几乎每个教派都有几部重要的经籍被当作中心文本在传授。如上清派的《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楼观教派的《道德经》,灵宝派的《灵宝五符经》三卷等等。信徒一旦获准被传授经文,就意味着已被该教派  相似文献   

8.
有些学者据陆修静《灵宝经目序》认为灵宝经的“元始系”和“仙公系”在主神、思想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陆修静在元嘉十四年作“灵宝经目”时“元始系”经仅十或十一部存世,敦煌本“灵宝经目录”反应的是陆修静泰始七年目录的面貌。但他们对《灵宝经目序》存在严重误读。《灵宝经目序》中“仙公授文于天台”等语是指葛玄接受“十部妙经”,而不是“仙公新经”;“出者三分”是指葛玄将灵宝经分成三份流传,而不是说已出经的比例。敦煌本“灵宝经目录”中的“伪目三十五卷”是指伪的目录,而不是伪经的目录,“三十五卷”仅是数字崇拜的把戏。陆修静两部目录关于灵宝经的记载应该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作者:王皓月,中华书局2017年版本书以《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玉京山步虚经》《诸天自然内音玉字》四部经典为中心,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相关道教经典的内容和关系,通过经典思想的演进推测经典编纂的顺序和时期,进而分析陆修静改编《灵宝经》的动机和方式,对六朝时期道教的形成及道教的道派进行重新认识,指出陆修静使用敷演的手法  相似文献   

10.
《度人经》     
道教经典。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和《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  相似文献   

11.
道教服饰,亦简称"道服",是指以"道"为核心理念而构设的服饰类型。历史上,道教不仅把道服规定为"中华之衣"(《洞玄灵宝千真科》)、"黄帝之衣冠"(《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而且确实从服饰的类型、形制、服色等方面,进行了中国化的美学伦理设计,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是一部针对学道未备、道德未充的弟子的葬仪文本,被后世称为“五炼生尸之法”,其背后就是作为个人修炼方法的五芽法。本文将结合唐、宋、元的多部道教仪式文本,通过五炼生尸斋和师友命过斋,追溯五芽法、五炼生尸之法,以及道教炼度仪式中的五芽炼,展现早期道教的个人修炼技术在后世度亡仪式中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对南北朝道教文献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这些早期道经视作一个整体,但实际上今天所能看到的早期道经有着多样的文本层次。《正统道藏》所载的《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有四卷,而陆修静"灵宝经目录"载该经两卷,学者一般认为今四卷本是由两卷本分割而成。实际上,今本《内音玉字》卷一关于该经的授受科仪应为后补;卷三、卷四对"大梵隐语"的疏释在南北朝中期可能也还没有形成。陆修静所见的《内音玉字》卷上应就是今本卷一、卷二对"大梵隐语"的描述,卷下则是类似《内音玉字》"序"的内容。《内音玉字》"序"的时代应该也晚于卷上。另外,在南北朝、隋唐之时,《内音玉字》可能还有另外的版本,有着与今本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有关古灵宝经的研究,素来是道教经典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学界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中国学者陈国符、吕鹏志、王承文、刘屹、谢世维,日本学者福井康顺、大渊忍尔、小林正美、神塚淑子,美国学者柏夷等均有相关论述发表,提出不少真知灼见。然而,由于古灵宝经研究的复杂性及史料的匮乏,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未有突破性进展,犹有胜意可寻。令人可喜的是,王皓月博士新近推出专著《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对古灵宝经的相关问题予以重新讨论,提出一系列创见,极大推动了六朝道教史及《灵宝经》研究的进展,堪称是近年来少有的道门文献研究之佳作。该书的内容除了绪论和文末附录外,正文部分共计有四编:第一编《真文赤书》研究;第二编《人鸟五  相似文献   

15.
山田俊编《稿本<升玄经>》──兼谈《升玄内教经》丁培仁《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简称《升玄内教经》或《升玄经》。全书共10卷,见录于约隋代成书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是隋唐道土受经录的第五阶。《隋书·经籍志》记载说,隋炀帝大业(605-61...  相似文献   

16.
东晋道安提出佛经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分结构,并用三分科经的方法进行佛经的科判。虽然其最初遇到质疑,但最终被后世佛经的注疏广泛采用。而道教《灵宝经》文章结构最初并不统一,有的是序经仪结构,有的是语录结构,与佛经的三分结构并不相同。到了刘宋初期,以陆修静为首的天师道道士借鉴了佛经的结构,改编了东晋末葛巢甫创作的《灵宝经》。自此以后,道经的创作也普遍采用佛经的三分结构,而且道经的注疏也吸收了佛教三分科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五相智识颂》序、跋等内容的讨论,考证其与日本收藏的宋代《华严入法界品善财参问变相经》拓本为同一经典,前者为后者除图像、经文之外的文字部分,并推断它们的作者"忠上人"可能为江西靖安县延庆寺僧人"延庆子忠",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与谭兴嗣、张商英、苏辙、佛印等人交往颇多。这部华严著作至南宋时被禅林高僧真歇清了推崇,并流传至日本。在南宋前期完成的《华严纶贯》中,作者复庵和尚频繁引用忠上人颂语,以现存明代原本《华严纶贯》为参考,可订正现存《五相智识颂》中的部分笔误。  相似文献   

18.
正本书由不同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古时期佛道交流的不同议题,焦点集中在《灵宝经》当中的佛教概念。大乘佛教经典译介进入中国后櫂櫂櫂櫂櫂櫂,其中的观念开始渗透并被借用到中国本土的经典,最明显的就是古灵宝经。本书即在佛道的脉络下探讨佛教观念在《灵宝经》中的借用与转化,试着去了解在4  相似文献   

19.
《诗序》观是孔颖达《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诗序》的作者和价值两个方面。他在《毛诗正义》中有8处说《诗序》的作者是子夏,但又有2处言及毛公和他人,这种矛盾不是《毛诗正义》作者的群体性造成的,而是因为他疏郑笺时自觉遵从郑玄"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之说。从全局来看,他按照"举重可以包轻"等原则,将《诗序》的作者最终归于子夏,其目的是为提高子夏的地位,将尊序推向极致,以充分发挥《诗序》的作用,建构《诗》学的理论体系,树立经典的权威,服务于时代大一统诗教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世纪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与道教仪式的发展趋向 五世纪以前来源不同的各种道教传统基本上只是各自发展,或仅在小范围内互有交流.大约从五世纪开始,以古灵宝经为先导,道门内部产生了凝聚联合的意识.(766)古灵宝经率先融合多种道教传统,"三洞"、"三乘"、"三十六部尊经"等具有凝聚联合意识的术语概念都是最早由古灵宝经提出的(767).由于古灵宝经出世不久即"风教大行",这些术语概念也很快在其它道派中流行开来(768)."三洞"说标志着南方三皇、上清、灵宝三大经派的联合,大约南朝齐梁时形成的"七部"(769)说标志着更大规模的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