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的神灵体系庞大而繁杂,不惟教外人士难以理清,即使是教内所编撰的神灵谱系也往往多有不同,甚至同一位神灵的位阶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很大的差别。但这其中的不同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道教神系的自相矛盾,从道教的教理教义上来说,神灵位阶之变迁恰恰是十分正常的,若是一套位业谱系万古不变,反而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梅山教是巫术色彩浓郁的教派,其神灵和法术深受道教影响。本文考察梅山教的神灵和圣地崇拜,并分析梅山教、茅山教与西南各族群的关系,认为梅山教、茅山教的不同法术风格,是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的结果。梅山教在西南傩祭傩文化中的浸润影响,更反映其多元宗教文化的特征。对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多维度的解析,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比较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道教信仰中的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纯阳帝君等神灵,在庞大的道教神仙谱系及国家祀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元代道教史籍中也是重点记述的对象.对他们进行深人研究,不但对厘清道教神系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古代官方与道教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颜真卿深受道教文化熏陶濡染,并以其独特的贡献在道教文化领域影响深远,死后被崇奉为神仙,成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一位特殊成员。颜真卿深受道教文化熏陶濡染,并以其独特的贡献在道教文化领域影响深远,死后被崇奉为神仙,成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一位特殊成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道教的神灵崇拜与古代和少数民族的神灵崇拜,道教的神灵崇拜与传统神学理论,以及道教神灵崇拜中的中华宗教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道教神灵崇拜是中华民族多神崇拜融合的产物;又是中华民族宗教的象征;从而肯定了道教神灵崇拜在中华文化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全真教的神仙谱系主要由传统道教神灵和唐宋内丹道神仙谱系构成。在宫观、神像布局上全真教从创立之初即通过以"五祖七真"陪祀三清、老子、玉皇等传统神灵,在节庆活动中通过每年一度、持续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真元会"庆典活动等方式,接续传统道教神谱。跨越代际、跨越历史传承的遇异叙述,为全真教从观念史、信仰史角度重塑内丹神仙谱系"小传统"打开了通道。前者有利于增进全真教的教团认同和凝聚力,后者在抬高某宗某系丹道辈分的同时,这一"僭越"之举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真教的宗系分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具有多元信仰的特质,其多元神灵系统受儒释道三教影响颇深。论文通过对梅山教的三峒梅山、梅山法主、梅山教的民间土俗神、梅山教神坛的道教神祇的考察,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多元神灵系统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全真教自创教早期就与符箓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元时期全真教戒箓并传。七真及其后嗣弟子中有多位授箓大师。早期全真教从金末至元末一直有位阶有序的授箓传承,传授的既有汉唐传统法箓,又有宋元新出法箓。全真教通过授箓活动构建了自身的道教认同、界定了受箓道士在仙凡两界的位阶和神力、增进了不同宗系之间的交流联系和教团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祭坛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坛场设置不同程度受到道教坛仪的影响,道教神灵在少数民族傩坛占据主导地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祭坛的道教意蕴,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华夏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辐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神的崇奉和敬仰,应该说是所有宗教的共性。道教在对神的崇奉中有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点,就在于道教的多神崇奉。在道教的信仰中究竟有多少位神灵?这很难精确统计出来。本文  相似文献   

11.
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女仙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后来,道教为之建坛立庙,崇奉有加。于是,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延续千年,经久不衰,而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一、古代典籍中有关麻姑的记述在道教神仙之中,麻姑女仙的出现较早,最早记载麻姑事迹,把麻姑纳入道教神仙谱系者,为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葛洪《神仙传》云,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下降胥门蔡经家,教其尸解,复遣人召麻姑相问:“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  相似文献   

12.
城隍是中国民间的城市保护神。城隍在宋代被纳入道教的神灵系统,它作为道教吸纳的民间神祗之一,在道教民间神灵中颇具典型性。因此,城隍神民间信仰的形成,城隍何以衍化为道教的神祗,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道教尊神     
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有三清、四御、日月五星以及四方之神等。道教崇奉的神灵众多,天神、地祗、人鬼皆受奉祀。但尊奉的主要神灵,明代以前,屡有变化。东汉时,道教初起,奉老子为教主,以天、地、水三官为尊神。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根据天经,列真七灵位,以元始天尊为最高。自六朝至唐宋,三清遂显。唐王朝以老子姓李,尊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加以崇奉。宋王朝又以传玉帝之命,宣传君权神授,累上玉皇尊号;又崇奉真武帝君。明清以降,无大变化。其主要神灵有:  相似文献   

14.
陇南的道教和民间宗教碑碣文献中,有不少值得重视的材料,不仅在道教史方面有一定意义,有的在地方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艺术史以至神话传说和民俗史的研究方面都具有一定价值。本文结合陇南石刻文献,对陇南有的道教神灵作了梳理与探究,也附带论及今天看来不在道教神灵系列之中的民间宗教神灵。认为道观同礼仪性、纪念性祠堂,应有明确区分。道教应该结合宗教改革完善道教教义、教规,以期在社会和谐发展和文化建设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在道教的教义教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亦为道教的最高信仰.然而道教同时是一种神教,是信仰种种神灵的宗教.那么在道教中,道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道家的"道"给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这是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的内在根据;指出道教中视道本身为神或者神灵变化的本体,还以分气说阐明道一分多的神道观,并贯穿于修炼思想之中.文分三部份:一、先秦文献中"道"的用例和含义,以及道家的"道"在宗教信仰层面对道教的作用;二、道教信仰层面的"道"及其与神灵观念的关系;三、"道"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泰山玉女发展成国家祭祀神灵碧霞元君,经历了"立像"、"建祠"、"赐额"三个阶段,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再到国家神灵的转变,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这其中道教的吸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宋至清代多被统治者所利用。在国家祭祀政策的大背景下,道教神仙的光环使碧霞元君有了合法外衣的保护,也因此得到国家的最终承认。道教的吸纳和国家的认同是碧霞元君信仰扩展的前提条件,而与海神天妃的相互吸收利用及自身不断显灵则又促使其信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7.
内容提要:道教咒语作为神灵法力的载体以及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语言符号崇拜特征.本文以隋唐时期的道教咒语为研究对象,分析道教咒语的语言特点——“四言结构”与“名讳禁忌”,并运用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探讨隋唐道教咒语与权力建构的关系,解释其语言崇拜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自20世纪30年代末德教初创到现在,以“阁”或“善社”等为单位的、经政府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新、马、泰三国已达至约二百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振兴传统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合作互助、增进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德教的神灵世界称为“德德社”,是德教所崇奉的诸佛仙尊的总称。因为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教归一德”,所以他们所崇奉的仙尊也非常多,包括德教所崇奉的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  相似文献   

19.
李道谦与全真道张应超在全真道教流传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李道谦是一位有过多方面贡献的高道。他对全真道教早期历史资料的辑录整理,对全真道教义、教理的传授,对教内事务的管理,对全真道与当时社会中官民关系的协调,对道教宫观的修葺兴建,乃至对教外的社会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20.
《海东传道录》和《青鹤集》记录了韩国道教的传道谱系。作为史实,两个传道谱系均不可信。《海东传道录》的传道谱系反映了韩国内丹修炼派希望发扬光大道教的意愿;《青鹤集》的传道谱系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