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支遁“即色”义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记载支遁“即色”义的有关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比较细致地辨析了“即色”义的具体内容,认为支遁的“即色”义对“空”的理解是“六家七宗”’中最接近于般若学正宗的义理的;同时“即色”义又表现出某种实在论倾向,与僧肇主客融汇、即体即用的“不真空”论尚有距离。这些特点正好表现了支遁“即色”义是佛教般若学与魏晋玄学交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拥有羞色     
提起羞色,人们往往会想到“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的诗句。羞色是什么?其实,羞色不仅仅是缠绵悱恻的男女情爱,不仅仅是少男少女脸上的一片飞红。“平生意气羞牛后,去踏金鳌顶上游。”羞色还是不甘人后,抢前争先的远大抱负:“讵可孤负龙泉剑,羞把诗书问故人。”羞色还是向往驰骋沙场的壮怀激烈:“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羞色又是完善自我,只争朝夕的勇往直前;“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羞色是咬定目标的矢志不渝;“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羞色是誓死报国的铮铮铁骨,是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环保     
道真 《法音》2001,(9):8-10
每当提起佛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她那冗长的历史,似乎佛教已经成了“古老”、“沧桑”以及“厌世”的代名词。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诸如“传统”、“神秘”等等的定语,并将其视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说佛教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的社会。我想,这一点是人们对于佛教的最大误解。  众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证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类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其他真理一样,并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轻的区别。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把牛顿定律说成是“古老”的牛顿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人们之所以…  相似文献   

4.
有的逻辑和语法的书说,实词才表达概念,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任何词都是有意义的,而意义总是有所指的。例如“猫”指向一种哺乳动物,“来”指向一种动作,“啊”指向一种声音或感情。而词义所指的,就是某种存在,正如列宁指出的:“每当人们叙述些什么时,他们就在表明某种存在”(《哲  相似文献   

5.
李文睿 《美与时代》2014,(8):125-125
萨特重视“人的存在”。人的绝对自由,所以人具有某种意向性、选择性和超越性,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和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扩展了信息传播的手段和传播规模。随着信息化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自身的信息接收量大于需求量,造成信息剩余,从而导致人们在信息量化的世界里失去自我。通过媒介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自由”。但是同时也不能因为这种“自由”而失去我们自身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陈星桥 《法音》2003,(7):34-38
五、佛教禅定与养生佛教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定能产生智慧,解除人们内心存在的种种烦恼与颠倒妄想,彻底根除人的“心病”。正因如此,我国气功界将佛教禅定或瑜伽称为“佛家功”,并视之为“气功”的最高功法。坐禅看起来简单,两腿一盘,什么都不想就行了。其实这看似最简单的事恰恰最复杂,不仅修法多,目的不同,结果也大异,弄不…  相似文献   

7.
前言 在室外的景物中,最常见的颜色是人类肤色、树叶、绿草、蓝天和土这几种颜色,人们对这些常见色的评价往往是依据他们的记忆或印象去衡量的。当被还原的颜色与人们记忆中的相匹配时,人们才感到满意,因此,所谓记忆色也往往就是优选色或喜爱色。伊斯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所发明的词汇中,“缘”字几乎是被人们运用得最多、最广的一个,不拘僧俗,随口都会讲“缘份”,这好像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日常交际之中,受一些“学佛热”以及港台娱乐风尚的影响,这种口头禅盛行一时,其流行之广,令人感到某种不安:“缘份”、“随缘”云云,在咱们好些同胞那里,竟然等同于“宿命”,成为某种不负责任心态的最佳借口!这恐怕不止违背佛教本义,而且与我们民族自强、振兴大业的时代要求也同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来,对人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思想,恐怕要数“空”和“因果”这两个观念吧!但世人不摸它的底蕴,以为佛教谈空,就是空无所有,一切皆空,什么都予否定。所以,人们常说“佛是空王”、“僧是空人”、“寺是空寺”,佛教是一种消极厌世的宗教。其实,也不竟然,佛教讲空,也有它的旨趣。这是因为,世人着有,二乘着法,着有着法就会产生贪心,甚者“私我”膨胀,贪财爱色,恨不得“一口吸尽西江水”。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或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但藏族自己则不这样称呼,而是称作“桑结登巴”、“却”或“登巴”,意为佛教、佛法。西藏佛教是在公元7世纪中分别由印度和汉地传人西藏的。7世纪至9世纪中叶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藏传佛教称其为“前弘期”;10世纪后半期,也即从公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都难免会在某种时刻承载一种巨大的失落——失去所爱的人、失去健康、失去称心的工作等等。那是你的“沙漠经历”——一段感觉到毫无选择甚至毫无希望的时期。心理学家和丧事研究专家派屈克·迪尔佐普解释说:“需要的事是别让你自己被困死在沙漠里。”  相似文献   

12.
《论语》“色难”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难”见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本意为何?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解释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东汉包咸《论语章句》“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之说为代表,一种是以东汉郑玄《论语注》“和颜悦色,是为难也”为代表。前者解“色”为“承顺颜色”,后者解“色”为“和颜悦色”,两者都以“难”为困难之意。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解释从语义学和语法上来分析,都有其牵强之处,存在着先天不足。先说释“色”为“和颜悦色”。“色”即…  相似文献   

13.
西方心理战有许多宣传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和英国提出的三色宣传理论。所谓三色宣传理论,《美军心理作战条令》是这样定义的:“白色宣传——公开表明信息来源,灰色宣传——不说明信息来源,黑色宣传——隐蔽真实的信息来源。”白色宣传是一个国家进行的公开的和不加伪装的宣传活动,不隐瞒自己的身份。美国新闻署、国际交流署、“美国之音”(VOA)、“美国有线新闻广播公司(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都是从事白色宣传的重要组织和工具。美国新闻署的宗旨之一就  相似文献   

14.
李洪志的传法传功活动始终打着“佛法”的幌子,他的众多传法讲演中也充满“佛言佛语”。然而,他所讲的“佛法”完全是自己的杜撰,不仅与我国现存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核心理论丝毫没有共同点,而且直接与之对立和冲突。他通过对一些佛教名词术语的肆意曲解和无知臆断,通过对佛教的诋毁和对佛教界人士的中伤,妄图达到宣扬迷信,神化自己,笼络信徒,欺骗愚弄学员的目的。一、李洪志在贬低和攻击传统佛教的基础上编造他的“佛法”,以便网罗信徒。“佛法”原指佛的“教法”,用来概指佛教的教理或理论。李洪志标榜自己所传的“法轮大法”属于“佛家…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不是迷信,它是一种科学;偏执科学主义和物质主义,反而是对科学和物顾的迷信。”“‘迷信’是人们对佛教的一种偏见,佛教自身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首先必须破除人们对于佛教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而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  相似文献   

17.
徐晓望 《福建宗教》2001,(3):13-13,46
李洪志一贯将自己的“法轮功”攀附佛教,一度宣传自己是释迦牟尼再世,一度又说他的功力比释迦牟尼还高,而“法轮”一词也是从佛教中盗用的。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李洪志的“法轮功”与佛教境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菩提一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得破而放不下(上联) 善有善报恶有恶果讲得好而做不来(下联) 这是我过去读过的一幅对联,回忆起来仍深有所感。 一个人经过挫折、遭遇失败、看破一些世事、明白一些道理,不算太难。但若能心甘情愿地放下一个“我”字,却真不容易! 弄懂具体的事理,需要聪明,从根本上觉悟,那是智慧! 前些时我似乎明白了自己“耳不顺”的由来,可是单靠在待人处事时克制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这固然真实不虚,不过这“自知”必须是针对全部的“我”。“我”还要认真在生活中修行,才能得到真智慧。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5)
近几年来,常有佛教青年或登门、或来信向笔者请教佛法,要笔者谈谈自己学修的经验,从而得以了解到青年学佛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苦恼、困惑。笔者自愧修学无成,无资格教人,在此仅作为一个早起步十来年的大朋友,就所见青年学佛中的问题,提供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与青年朋友们作一次笔谈。佛教与青年在近代佛教革命的风潮中,佛教,曾被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谑称为“老年的宗教”、“学死的宗教”。教徒年龄的老化,与整个佛教老气  相似文献   

20.
心色不二     
《法音》1989,(1)
佛法以“色心不二”来描述生命的整体。所谓“色”,是指能用物理、化学为主的科学方法加以掌握、属于生命的物质载体。一所谓“心”,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